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瓜属于西瓜的变种,果实非常小,瓜瓤有红、黄、白三种不同的颜色。食用时可以用手打开,因此被称为打瓜。打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取籽生产瓜子,味道香甜,打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适宜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打瓜成熟后,还能取籽,用水洗净、晒干后食用,所以其应用价值非常大,属于人们喜爱的美味食物。因为打瓜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为此,针对阿勒泰地区打瓜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结合新疆阿勒泰地区打瓜种植实际,就打瓜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积累种植经验有一定助益。最近几年,阿勒泰地区认真分析市场供需,在确保粮食安全以及饲草料供给安全的条件下,围绕提高农业产能,提升农民收入总目标,而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例如打瓜,阿勒泰全区总计种植打瓜已经超过42.8万亩,打瓜总产量能达到6万吨以上,创造的总产值将超6亿元。
打瓜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3年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上,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年限短等因素,使打瓜霜霉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发病地块轻者可减产20%~3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特别是多雨年份发生更加严重。为减少农民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探索归纳出了打瓜霜霉病病原、病癥、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1、危害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打瓜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部位,初期会导致叶片出现小斑点,呈水渍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颜色表现为黄色或黄褐色,再加上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偏高,使叶片病斑上覆盖一层霉状物,颜色呈紫黑色;病变最严重时,还导致叶片整个发黑并枯萎、直至脱落。叶片染病后,最先在叶尖出现病症,然后逐渐向上扩散,严重时植株上仅余上端3、4片嫩叶。子叶被侵害时初期呈现绿色小点,逐渐扩展为黄褐色斑片。真叶染病后,叶的边缘或者叶的背面呈现水浸状病斑,通常在早上更为明显,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由于叶片上叶脉的不同分布,是病斑逐渐呈不同性状,颜色为淡褐色或黄褐色。如果周围环境中湿度相对较高时,病斑处很容易生长出霉菌,一般呈灰黑色,也就是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持续蔓延扩大,直至布满整个叶片,致使叶片枯萎、脱落,并传播给周围其他植株,形成连片枯黄,影响打瓜整体种植效益。霜霉病的实际表现的病症与种植作物品种自身抗病性强弱有关,对于易感病的品种,例如密刺类其症状较为典型,患病后表现为病斑偏大,且迅速扩大并致使叶片枯萎;而对于抗病强的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在感染病菌后表现为病斑偏小,多为呈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其扩散速度偏慢,且出现霉菌稀少,后者较前者一般迟落架7-12天。
2、病原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霜霉菌。
3、侵染循环
终年种植瓜类的地区,病菌无明显越冬期。冬季不种瓜类的地区,其大田病菌可以来自温室瓜类或通过气流传播。一般在昼夜温差大、多雨、有雾、结露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流行。病菌主要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然后由叶片的气孔侵入内部,此外周围环境中偏高的湿度也是引发霉菌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环境温度达到20℃~24℃,且比较湿润时,叶面容易使病害侵入,出现霉层。该病容易在湿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通风不良时滋生,并且这样的环境很利于病菌的发展。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浸种催芽,培育壮苗:55℃温汤浸种,减少病源。采用营养钵育苗,可以调节好苗床的温度,使其更利于幼苗的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在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种植区域的温度与湿度,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在种植打瓜时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种植密度,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生长前期要少浇,结果后多浇,一般在晴天上午是浇水最佳时间。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雨后,注意田间排水。
②药剂防治:西瓜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偏施氮肥,致使霜霉病发生严重,同时为了改变单纯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诸多弊病,从改善和增强植株生理代谢机能,增强打瓜本身对病害的主动抵御机制。采用乙磷铝和磷酸二氢钾合理混合,叶面喷洒的方法,取得明显的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发病初期用80%乙蒜素乳油20mL/667m2,加10%微量元素(金k素)叶面肥20mL/667m2混合均匀后,兑水30m2进行喷雾防治,或用53%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用72.2%霜霉威(普力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3次,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
(作者单位:836200新疆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打瓜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3年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上,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年限短等因素,使打瓜霜霉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发病地块轻者可减产20%~3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特别是多雨年份发生更加严重。为减少农民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探索归纳出了打瓜霜霉病病原、病癥、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1、危害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打瓜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部位,初期会导致叶片出现小斑点,呈水渍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颜色表现为黄色或黄褐色,再加上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偏高,使叶片病斑上覆盖一层霉状物,颜色呈紫黑色;病变最严重时,还导致叶片整个发黑并枯萎、直至脱落。叶片染病后,最先在叶尖出现病症,然后逐渐向上扩散,严重时植株上仅余上端3、4片嫩叶。子叶被侵害时初期呈现绿色小点,逐渐扩展为黄褐色斑片。真叶染病后,叶的边缘或者叶的背面呈现水浸状病斑,通常在早上更为明显,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由于叶片上叶脉的不同分布,是病斑逐渐呈不同性状,颜色为淡褐色或黄褐色。如果周围环境中湿度相对较高时,病斑处很容易生长出霉菌,一般呈灰黑色,也就是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持续蔓延扩大,直至布满整个叶片,致使叶片枯萎、脱落,并传播给周围其他植株,形成连片枯黄,影响打瓜整体种植效益。霜霉病的实际表现的病症与种植作物品种自身抗病性强弱有关,对于易感病的品种,例如密刺类其症状较为典型,患病后表现为病斑偏大,且迅速扩大并致使叶片枯萎;而对于抗病强的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在感染病菌后表现为病斑偏小,多为呈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其扩散速度偏慢,且出现霉菌稀少,后者较前者一般迟落架7-12天。
2、病原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霜霉菌。
3、侵染循环
终年种植瓜类的地区,病菌无明显越冬期。冬季不种瓜类的地区,其大田病菌可以来自温室瓜类或通过气流传播。一般在昼夜温差大、多雨、有雾、结露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流行。病菌主要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然后由叶片的气孔侵入内部,此外周围环境中偏高的湿度也是引发霉菌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环境温度达到20℃~24℃,且比较湿润时,叶面容易使病害侵入,出现霉层。该病容易在湿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通风不良时滋生,并且这样的环境很利于病菌的发展。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浸种催芽,培育壮苗:55℃温汤浸种,减少病源。采用营养钵育苗,可以调节好苗床的温度,使其更利于幼苗的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在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种植区域的温度与湿度,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在种植打瓜时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种植密度,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生长前期要少浇,结果后多浇,一般在晴天上午是浇水最佳时间。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雨后,注意田间排水。
②药剂防治:西瓜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偏施氮肥,致使霜霉病发生严重,同时为了改变单纯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诸多弊病,从改善和增强植株生理代谢机能,增强打瓜本身对病害的主动抵御机制。采用乙磷铝和磷酸二氢钾合理混合,叶面喷洒的方法,取得明显的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发病初期用80%乙蒜素乳油20mL/667m2,加10%微量元素(金k素)叶面肥20mL/667m2混合均匀后,兑水30m2进行喷雾防治,或用53%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用72.2%霜霉威(普力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3次,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
(作者单位:836200新疆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