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中国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使新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新课程改革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新课程拓展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涵,更为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而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严重滞后,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这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
  此外,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个为教师创设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具体情境,课程培训往往异化成了“补差”、“说教”、“作秀”等活动,尤其是我国当前在“面向书本”、“面向理论”的教师教育中,以规范实践为已任、以普适的面目呈现的教育理论,已经游离于教师真实的存在状态,教育的理念正经历着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的变革。对于教师而言,脱离情境的理论很难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因而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有效地落实到他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但也应该看到新课程没能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提供长远的规划和指导。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1.知识素质。语文教师要形成系统的有机的与语文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2.文化素质。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3.能力素质。语文教师要有看、听、说、写多种能力。4.心理素质。语文教师要保持乐观的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5.人格素质。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而形成高尚的道德风范。6.审美素质。语文教师应具有高雅深邃的审美层次。7.精神素质。坚持不懈乐道不疲的治学敬业精神。8.创造素质。语文教师要有灵活通脱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成为了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寓含着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在系统的中文师范教育和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并逐渐发展而成、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直接作用于语文教育过程、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心理品质。
  三、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
  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扎实练好基本功。
  语文教师应该从最基础的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努力提高自我,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语文教师感情真挚、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激荡起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中学语文老师要努力练好自己的普通话,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手流畅、漂亮的字体,也是语文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候,多媒体教学或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书写练习,尤其是粉笔字和钢笔字,努力为学生的汉字书写做好表率。
  2.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途径。
  目前提倡的终身教育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更应该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采纳。学习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这里要强调的是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文本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
  3.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手段。
  华东师大叶灡教授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没有思考,就没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那么该如何反思呢?反思可以是课前反思,也可以是课后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反思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思和思考让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多读,多写,多研究,多思考,多借鉴,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精彩。
其他文献
远程教育资源集文字、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最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从而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我认为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天长日久,便由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  一、掉队原因探析  心理障碍是掉队的重要原因。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 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三要素相
期刊
这次的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时间贯穿了我的整个高二的教学工作,在课题研究中,我和学生一起体会了教与学的喜、怒、哀、乐。  1喜:起初过程中,觉得自己有点聪明,走了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挑战自我,循着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想法!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时髦的标题—blog的教学研究工作!没有想到,很快就在市教科所通过了审核。我很欣喜,感觉自己的教学工作仿佛已经,得到了其他同志的认可。  2哀:blog教学没有
期刊
谈起语文复习,大多身居一线的语文教师,也是两手一摊,作无奈状。语文复习真的如大海捞针吗?《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名言,来形容中考语文考题非常贴切。虽然每年考题不一样,但只要掌握命题规律和做题技巧,语文成绩冲刺高分,不是不可能实现。当中考的号角即将吹响,如何备考,踢好开门这一脚呢?语文题分为九个类别。〈一〉汉语拼音,汉字字形及书写。〈二〉句子的造用仿写、病句的修改。〈三〉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以对苏立康教授访谈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训练在有效课堂中实际运用,即如何消除机械性,提高有效性。亮点在于对历来备受诟病的训练的重复性做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唯能力论 消除机械性 提倡有效性  读了魏本亚先生与苏立康教授的对话(见《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一文,载《语文建设》2011第4期。以下简称《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对话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在对待训练问题上。在这个课
期刊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痛处,一直是家长的烦恼,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批评的一个“火力点”。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难教,家长在辅导中无从下手,社会各界标准各异,只取其一,不及其余,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作文教学的焦虑。于是,作文搞统一标准者有之,辅导班传授技巧者有之,无形之中更增加了作文教学的主要承载者—— 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例子只是编者的选择,未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尤其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
期刊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