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1月21日开始的几天里,中国股市红火的牛市进程遭遇了最为沉重的冲击。这一冲击缘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空前大规模爆发,导致全球股市的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下跌效应,在短短的两个交易日内,全世界5万多亿美元的股票市值化为乌有。而中国股市的下跌,与中国平安领衔的巨额再融资有莫大关系。
巨额融资频繁出现
目前已获管理层批准并且得以实施的再融资项目中,最大一笔金额为海通证券260亿元再融资。得到许可但尚未实施的项目里最大一笔则是中国石化300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中国A股市场两个最大的IPO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加起来也没有达到1600亿元。看来中国平安的融资额令兄弟企业遥不可及。
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的公告称,集团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格则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与此同时,该集团还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如果按照其前一天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的募集资金额将约1060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达1500亿元。
在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计划公布后的两天内,沪港股市股价集体暴跌,导致其总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000亿元。中国平安总股本为73.45亿股,其中A股总股本为47.86亿股,以两天每股18.66元的跌价来计算,其A股总市值两天内缩水约893亿元;H股总股本25.59亿股,以两天每股股价跌13.1港元计算,其H股总市值两天缩水335亿港元。
在2月20日,市场上又再度传来巨额融资计划,浦发银行即将公布增发10亿股,融资400亿元。受此影响,浦发银行下午开盘后就被封死于跌停板。除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巨额融资外,规模较大的还有招商地产拟融资80亿元、ST泰格拟融资63亿元、山西焦化拟融资30亿元,等等。
再融资的热浪此起彼伏。当大盘蓝筹股们在积极推动再融资计划时,一些小盘股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向市场抛出其再融资计划。如中国中期,其拟面向大股东和机构定向增发7000万股至1.4亿股。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开市19天以来,有26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金额达到223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89亿元。至记者截稿为止,国内市场已经有超过40家公司提出再融资的申请预案。
巨额融资置资本市场于不顾
中国平安这一巨额融资计划,到底是不是在恶意圈钱?中国平安的这一计划是在试探市场容量,还是在试探投资者的底线?是救市,还是毁市?
自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浮出水面以来,遭到市场人士及投资者们的普遍非议,机构们也并不看好这一融资计划。对于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的目的,市场人士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其是为了京沪高铁项目而融资,有人则认为是为了直接收购海外企业、实施海外扩张而融资,也有人认为是为了补充其QFII的资金量。
猜测归猜测。中国平安的官方说法则是:“本次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此次募集资金的运用将大大有利于该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效率,并与它的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活动相匹配。”无论如何,中国平安的官方说法是极其模糊的。这1000多亿的巨额融资到底要干什么,会在近日见分晓。
几近疯狂的巨额再融资广受非议,证监会也不得不出来发表意见。2月27日,证监会发言人就曾表示,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圈钱的行为,并提请上市公司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就在发言的当天,上证指数就在跌破4300点后,大涨2.26%。或许中国资本市场的奇怪就在于是个政策市,每每出一个新政,每每一段发言都能极大地左右市场的走势。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对不是肆意的疯狂融资。这种天量再融资计划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和热情。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指出,要在上市公司中提倡理性融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是区分再融资是恶意圈钱还是理性融资的最主要标志。如果上市公司只重视融资而轻视投资回报,那就可以认定为圈钱行为。如果上市公司能二者并重,就属于理性融资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回归A股市场不到1年的时间就抛出巨额融资计划。企业的再融资必定要尊重市场的选择,如果企业以本身的净资产价格为基础进行股本扩张,相信市场上肯定不会有如此大的非议。但是,像中国平安这样以天量融资不仅是将企业置于悬崖边上,也是将资本市场置于悬崖边上。
管理层再次面临考验
最近,管理层相关人士明确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企业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的圈钱行为。
自中国平安巨额融资事件爆发后,我们看到证监会也通过其发言人对外界透露了其对此事件的相关看法。我们相信中国平安这一融资计划不是随意释放给市场,其必然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对于中国平安融资计划的批复,目前仍不见相关确定性意见。但对于证监会等管理层而言,又将面临一次智慧的考验。
对于这次中国平安领衔的融资接力,南方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中国平安的再融额远远超出了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其有再融资的计划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要忘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于中国平安的这次巨额融资计划,不能说是其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发布时间,而相反他们对管理层的一些意思吃得很透。”这位基金经理所指的管理层意思是指,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要“增加已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的讲话。同时,这位基金经理还说:“中国平安式的巨额融资市场各方反应如此巨大,在于市场资金会因此吃紧,更重要的是市场容易因此失去造血功能。”
有人说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但不管是政策市还是非政策市,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欠缺管理。随着股市的繁荣,上市公司的增加,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参与博弈的主体已经变得多方面且极为复杂。管理层要做的不仅是发展好这个市场,更要均衡保护各方利益,制定一个和谐的游戏规则。
企业的IPO及再融资主要受制于股东和市场。股东认为有利可图自然会接,但市场是复杂的,也许股东同意时市场并不一定会买单。这个市场不是少数人的市场,不是为某一个或者某一群特权利益体所设置的市场。受偏袒、受庇护的企业最终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最终会被市场所清除。管理层将如何对待这一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我们拭目以待。
巨额融资频繁出现
目前已获管理层批准并且得以实施的再融资项目中,最大一笔金额为海通证券260亿元再融资。得到许可但尚未实施的项目里最大一笔则是中国石化300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中国A股市场两个最大的IPO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加起来也没有达到1600亿元。看来中国平安的融资额令兄弟企业遥不可及。
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的公告称,集团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格则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与此同时,该集团还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如果按照其前一天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的募集资金额将约1060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达1500亿元。
在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计划公布后的两天内,沪港股市股价集体暴跌,导致其总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000亿元。中国平安总股本为73.45亿股,其中A股总股本为47.86亿股,以两天每股18.66元的跌价来计算,其A股总市值两天内缩水约893亿元;H股总股本25.59亿股,以两天每股股价跌13.1港元计算,其H股总市值两天缩水335亿港元。
在2月20日,市场上又再度传来巨额融资计划,浦发银行即将公布增发10亿股,融资400亿元。受此影响,浦发银行下午开盘后就被封死于跌停板。除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巨额融资外,规模较大的还有招商地产拟融资80亿元、ST泰格拟融资63亿元、山西焦化拟融资30亿元,等等。
再融资的热浪此起彼伏。当大盘蓝筹股们在积极推动再融资计划时,一些小盘股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向市场抛出其再融资计划。如中国中期,其拟面向大股东和机构定向增发7000万股至1.4亿股。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开市19天以来,有26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金额达到223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89亿元。至记者截稿为止,国内市场已经有超过40家公司提出再融资的申请预案。
巨额融资置资本市场于不顾
中国平安这一巨额融资计划,到底是不是在恶意圈钱?中国平安的这一计划是在试探市场容量,还是在试探投资者的底线?是救市,还是毁市?
自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浮出水面以来,遭到市场人士及投资者们的普遍非议,机构们也并不看好这一融资计划。对于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的目的,市场人士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其是为了京沪高铁项目而融资,有人则认为是为了直接收购海外企业、实施海外扩张而融资,也有人认为是为了补充其QFII的资金量。
猜测归猜测。中国平安的官方说法则是:“本次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此次募集资金的运用将大大有利于该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效率,并与它的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活动相匹配。”无论如何,中国平安的官方说法是极其模糊的。这1000多亿的巨额融资到底要干什么,会在近日见分晓。
几近疯狂的巨额再融资广受非议,证监会也不得不出来发表意见。2月27日,证监会发言人就曾表示,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圈钱的行为,并提请上市公司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就在发言的当天,上证指数就在跌破4300点后,大涨2.26%。或许中国资本市场的奇怪就在于是个政策市,每每出一个新政,每每一段发言都能极大地左右市场的走势。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对不是肆意的疯狂融资。这种天量再融资计划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和热情。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指出,要在上市公司中提倡理性融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是区分再融资是恶意圈钱还是理性融资的最主要标志。如果上市公司只重视融资而轻视投资回报,那就可以认定为圈钱行为。如果上市公司能二者并重,就属于理性融资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回归A股市场不到1年的时间就抛出巨额融资计划。企业的再融资必定要尊重市场的选择,如果企业以本身的净资产价格为基础进行股本扩张,相信市场上肯定不会有如此大的非议。但是,像中国平安这样以天量融资不仅是将企业置于悬崖边上,也是将资本市场置于悬崖边上。
管理层再次面临考验
最近,管理层相关人士明确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企业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的圈钱行为。
自中国平安巨额融资事件爆发后,我们看到证监会也通过其发言人对外界透露了其对此事件的相关看法。我们相信中国平安这一融资计划不是随意释放给市场,其必然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对于中国平安融资计划的批复,目前仍不见相关确定性意见。但对于证监会等管理层而言,又将面临一次智慧的考验。
对于这次中国平安领衔的融资接力,南方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中国平安的再融额远远超出了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其有再融资的计划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要忘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于中国平安的这次巨额融资计划,不能说是其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发布时间,而相反他们对管理层的一些意思吃得很透。”这位基金经理所指的管理层意思是指,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要“增加已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的讲话。同时,这位基金经理还说:“中国平安式的巨额融资市场各方反应如此巨大,在于市场资金会因此吃紧,更重要的是市场容易因此失去造血功能。”
有人说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但不管是政策市还是非政策市,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欠缺管理。随着股市的繁荣,上市公司的增加,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参与博弈的主体已经变得多方面且极为复杂。管理层要做的不仅是发展好这个市场,更要均衡保护各方利益,制定一个和谐的游戏规则。
企业的IPO及再融资主要受制于股东和市场。股东认为有利可图自然会接,但市场是复杂的,也许股东同意时市场并不一定会买单。这个市场不是少数人的市场,不是为某一个或者某一群特权利益体所设置的市场。受偏袒、受庇护的企业最终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最终会被市场所清除。管理层将如何对待这一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