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远离高贵气质的年代,我们需要回味,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寻觅。
城市的夜晚总是妖媚,灼目的霓虹只会让你感到刺痛。这是一个庸脂谷粉堆积的时代,我们的眼前,漂亮女子们施施然行来,翩翩如舞,她们容颜姣好,身姿绰约,可举手回眸间,你能看见的却是涌动的浮躁,她们或许是堕入凡间的精灵,却没有与生俱来的华美。没有女神的时代,我们只能向她们妥协。
年华流逝,遥远的暗香只能流淌在黑白的影像中,那些我们爱过的女子依然年轻,依然在笑着,她们那么幽雅,即便是摆着风骚的造型,也能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高贵。在下面的老照片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致和高雅,这些上个世纪的真正明星,更让我们有了怀念的理由。
路易丝·布鲁克斯
19岁初登银幕的布鲁克思,在1925年的《被人遗忘的街》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尽管她的影迷普遍认为她在德国拍摄的电影更具艺术魅力,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好莱坞成为如日中天的女主角。1929年,德国导演格·沃·派勃斯特邀请她出演《潘朵拉的魔盒》和《迷失少女的日记》,上映后大获成功。而熟悉她作品的人不难发现,这张融化在黑丝绒幕布里的布鲁克斯,与《迷失》一片海报上的少女如出一辙。
葛丽泰·嘉宝
4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两次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没有人会预料出生在瑞典的嘉宝,会成为风靡好莱坞甚至全世界的电影明星。从久远的《戈斯达传》(1924)到最近的《爱作梦》(2003),嘉宝创造了无数张形形色色的脸。
1930年,扮演《安娜克里斯蒂》里的善良的风尘女子(嘉宝初次尝试有声片)。
1933年,出演为爱情放弃权位的《克里斯汀女王》(与约翰·吉伯特在银幕上下擦出的火花,使本片成为有声片早期的经典爱情之作)。
1935年,扮演悲情的《安娜卡列妮娜》(电影改编版中的经典)。
1936年,成为小仲马笔下活的《茶花女》(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古典爱情片中的最著名的一部);
1939年,又造就了一对《异国鸳鸯》。
这张拍摄于1931年的黑白影像,宁静中透出嘉宝迷人的沉思,见证了她日后伟大艺术成就的渊源——“迷失”在自己的想法中。
诺玛·席勒
她纤细苗条,小巧精致,文静自若,优雅高贵,她就是米高梅公司30年代的首席女主演诺玛·席勒。
早在20 年代初,她就开始了演艺生涯。从拍轮胎广告的小角色,到《疯狂的喜悦》(1923)这样的肥皂剧, 再上升到《让我们快乐起来》(1930)和《失婚妇自白书》(1930,为她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主演,这其中诺玛的努力可见一斑。
1934年,她在《温伯大街的勃兰特一家》)中扮演纯情的伊丽莎白 勃兰特;而1936 年,35岁的她在沙翁经典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出演朱丽叶。
玛莲·德烈治 1901-1992
出生在德国的玛莲20年代初银幕。1930年由于出演《蓝天使》,开始走红,成为国际知名的女明星。
1932年的《上海快车》展现了她多方面的性格,雕琢出一个外表柔美,但内心果敢坚强的女性。
1957年,在悬念迭出的《控方证人》中,她的表演相当精彩。
1984年,老年的玛莲接受采访,并用镜头记录下《关于玛莲的二三事》,可惜的是我们不得不在另一位演员的影像下,接受她年迈的幕后声音。
与电影《阿拉的花园》(1936)同年拍出的这张照片,是光与影,黑与白交相辉映的杰作。她深邃的目光,仿佛在说:“你想知道真相吗?那就是:有关我的一切从未真实过。”
费雯丽
1939年的《飘》在囊括了10 项奥斯卡奖的同时,更让全世界影迷认识了费雯丽。剧中,费雯丽对郝斯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的坚韧不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特点在她的举手投足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坚定的目光,收放自如的处世之道,支撑着这位南方小姐,并使她在美国内战的洗礼下获得新生。尽管因为此片,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人们仍称她为“不知名的女星”。
第二年,另一部经典爱情片《魂断蓝桥》(1940)再次照亮了她的艺术成就。舞台上浪漫优雅的芭蕾舞剧对比舞台下动人凄美的爱情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生如戏。费雯丽的喜怒哀乐酝酿出一个更具悲剧性的收场。同样的一双眼睛,在战火中迸发坚毅,而在卡车灯光下散落着无奈和痛楚。
这张为《魂断蓝桥》拍摄的照片,选择了斜卧在沙发上的费雯丽。她沉静高雅,配上白色蓬松的露肩芭蕾舞裙,贵族气质显露无遗。
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憔悴又神经质的布兰奇为费雯丽捧回了第二座小金人,而本片也被誉为美国电影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部佳作。影片第一次把镜头投向了性对人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浓重的三笔勾勒出费雯丽电影作品的绚烂光辉。
1965年,五十二岁的费雯丽出演了她的最后一部电影《愚人船》。
多萝西·兰莫尔
30年代步入影视圈的多萝西凭借着颇具异域风情的外表很快走红,但其形象总是脱离不开异国情调,所以被人们冠名为:穿马来短裙的南海姑娘。
1937年,她在《飓风》中担当女主角。
1940年,她踏上《新加坡之路》,随后又出现在《乌托邦之路》(1946)和《里奥之路》(1947)上;
1947年出演《美艳亲王》;
1952年参演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电影故事大奖的《戏王之王》。
格蕾斯·凯利
1953年,冷艳的格蕾斯与热情的埃瓦·加德纳争相斗艳,和克拉克·盖博在《红尘》中,共同上演了一场三角恋爱。冰与火碰撞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无可挽回的无奈。
1954年,格蕾斯大放异彩,连续在希区柯克指导的两部悬疑片《电话情杀案》和《后窗》中担任女主角。她娇好的面容,细腻的皮肤成为希区柯克的招牌,号召人们走进他编织的紧张和恐怖中。同年的《乡下姑娘》为格蕾斯赢得了无数荣誉:奥斯卡金球双料影后,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演员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女演员奖,英国学院最佳外国女演员的提名。影片虽稍显沉闷,却不是唯一部戏剧性浓厚的文艺片。
1955年,继《电话情杀案》和《后窗》之后,格蕾斯和希区柯克三度联手,打造了一部浪漫喜剧《捉贼记》。
1956年主演《天鹅公主》和《上流社会》后,这位昔日多愁伤感的小女孩,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性感美女嫁到了摩洛哥,退出影坛。
索菲亚·罗兰
意大利美女影星索菲亚·罗兰是在一次选美大会上被制作家卡洛庞帝相中,并在这位伯乐的培养,指导和陪伴下,成为一代巨星。
早期,在意大利拍摄了几部影片后,1955年索菲亚的《河娘泪》是首部吸引人们眼球的影片。随后的几年里,她又相继出现在《爱琴海夺宝记》、《宝城艳姬》、《气壮山河》(1957),《水上人家》、《榆树下的欲望》(1958)中。
1960年,是她被观众记住的又一年。先是在《碧港艳遇》中与另一位红极一时的影星克拉克·盖博相伴而行,随后,扮演了一次《百万富翁》,最后,达到顶峰——《峰火母女泪》——这部为她迎来奥斯卡和坎城双料影后殊荣的影片。
1963年主演《昨日、今日、明日》,1964年主演《罗马帝国沦亡录》和《意大利式婚礼》,1965年《兰黛夫人》,1976年《卡桑德拉大桥》,1978年《目标大作战》,1979年《火力》。经历几年的连续接片后,索菲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9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后,1994年,1995年又出现在众星云集的《云裳风暴》和《脾气更坏的老者》中。
玛娜·洛伊
从小学习舞蹈,18岁登上大银幕,从神秘的调情女郎,邪恶的性感尤物到充满诱惑的荡妇,她都演了个遍。
1934年,她转型演喜剧。出色的轻喜剧表演天赋,使她与威廉·鲍威尔合作的《大侦探聂克》大获成功。接连又出演了几部续集,《迷雾重重》(1936)、《疑云重重》(1939)、《疑云风波》(1945)后,她的名声大震。1956年,有着和《罗马假日》异曲同工之妙的浪漫爱情片《大使千金》中扮演凯特怀特夫人。
1974年在《75空难》和《黄昏夕阳》中饰演了两个小角色后,退出影坛。
琼·克劳馥
几经改名的她,最终在米高梅公司时,获得了陪伴她一生的艺名琼·克劳馥。自幼喜爱舞蹈的琼从小过着漂泊的生活,但这并没有磨灭她对舞蹈热爱。1924年,去百老汇参加歌舞表演,后被米高梅公司相中,与其签约,开始在歌舞蹈片中出任舞蹈演员。
随后出演的《萨莉、艾琳和玛丽》、《流浪汉》、《江湖怪客》、《十二里外》等,她的演技开始展露。
1928年,《我们的摩登少女》和《我们的怕羞新娘》使她成为米高梅公司的台柱。
进入有声片时代后,她的银幕形象多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少女,如《情罪》、《大饭店》等。
1936年的《藏娇记》,观众发现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深得他们的喜爱。
1945年的《欲海情魔》中表现女性历经磨难与不幸的新形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两年后的《情天惊魂》和1952年的《惊惧骤起》又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琼·贝内特
出生在演员世家的贝内特,18岁在父亲主演的话剧《贾乃金》中初次登台。同年,在好莱坞影片《权力》中登上银幕。
1929年的《英宫秘史》,1933年的《小妇人》和1939年的《铁面人》中,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但其真正有影响的片子,却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1941年的《猎人记》,1944年的《绿窗艳影》和1946年的《血红街道》。上世纪50年代后,她鲜有作品问世,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
简·拉塞尔
1941年,简被选中出演影片《双枪太保》,扮演一个妖艳的女子。此片于1943年上映,片中她所投放的“性感炸弹”轰起了美国国内的轩然大波,随即该片遭禁。
1948年,《脂粉双枪侠》和1952年的《脂粉双枪侠之子》之后,她最著名的角色降临了:这就是53年的影片《绅士爱美人》。她与玛丽莲·梦露一起,戴着耀眼的高礼帽,讲述性感的阿尼塔·鲁斯的故事。1971年,她主演百老汇音乐剧《交际》,并至今活跃在影视剧中。她主要的影片还包括:1951年的《热情如火》,1952年的《拉斯维加斯的故事》,1955年的《狐火》等。
多诺斯·德尔·罗伊
出生于墨西哥的罗伊凭借其才智与美貌在好莱坞建立了自己的神话。出演导演卡鲁德影片《乔安娜》后,3部默片《光荣的代价》(1926),《复活》(1927)和《雷蒙娜》(1928)上映后,她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女演员。同联美公司的合约到期后,她加入雷电华影片公司。
1945年,因主演《玛丽亚的肖像》在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奖。60年代,出演《手足英雄》和《夏延的秋天》后,离开影坛。
奥黛丽·赫本
1929年5月4日,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奥黛丽·赫本出生了。这个荷兰和英国的混血儿,完全不知道未来的她将在影视界掀起的风浪。
1948年,奥黛丽通过试镜,在一部半纪录片性质的荷兰影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
1953年,《罗马假日》的上映不仅为赫本带来了一座金像奖,同时她在影片中清秀典雅的气质,庄重又不失活泼的性格,使20世纪50年代刮起了“赫本风潮”。女孩子们争相模仿她在片中的造型和服饰。1954年的《龙配凤》中,赫本纯真可爱的形象是后几部重拍片无法超越的。1956年,她主演的改编自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的美国版同名电影虽不及苏联版的艺术成就高,但是,气质高雅的赫本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还是一对不错的组合。
赫本的主要作品还包括1957年的《黄昏之恋》、《甜姐》,1959年的《翠谷香魂》、《修女传》,1961年的《孩子们的时刻》、《第凡内早餐》,1963年的《新恋爱经》和《谜中迷》,1964年的《窈窕淑女》、《巴黎假期》,1966年的《偷龙转凤》,1967年的《丽人行》,1976年的《罗宾汉与玛莉安》,1989年的《直到永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