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中的“情景合一”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哲学观强调“情景合一”,中国审美意识强调“物我相融”,他们无疑都是在强调绘画艺术中“情”和“景”的交融。在一定意义范围内,绘画艺术这个主体追求的是“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情景合一;动态的概念;主体;客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1. 绘画艺术中“情景合一”的美学内涵研究
  绘画艺术同宗教、哲学一样都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這种反映又通过对客体形象的归纳与塑造,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个性,这种思想感情与个性的传达又以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欣赏者、对社会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通过绘画作品给人以“美”的审美感受。“从现象上看,美的事物给人以特定的审美感受,它能引起人们的一种特定的情感反应。”[1]美的实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与艺术作品中的美。这种美又可将它延伸到一个新的思想领域中。中国的哲学将“真”、“善”、“美”归纳表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那么也就是说“美”的要求就是达到“情景合一”的境界。“‘情’是人之情,‘景’是原天地而为景,‘情景合一’是要求‘人’在不断深化其思想感情而感受天地造化之功,‘原天地之大美’,而达到‘情景交融’美的境界。”[2]
  1.1绘画艺术的“情”和“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绘画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形象的塑造是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对社会意识的反映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传达则是对“景”与“情”的捕捉与升华。在一定程度上,生活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和材料,即“景”的生成;艺术又从精神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即“情”的反作用。而我们又不断的透过生活来创造着艺术,即对“景”和“情”的融合统一。 绘画艺术与生活、与人类可谓是息息相关,通常被看作影响绘画艺术的因素,包含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经济、宗教、科学、哲学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些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统一“情”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情景合一”并非是“情”和“景”的机械相加或简单拼凑,而是一种并置、契合的关系,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等在主观“情”的审美状态下与客观“景”的碰撞与交融,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建构过程,正如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内心体验的传达与客观具象的再现一样。“情”和“景”在组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通过这种契合的整体性所传达出的“情景合一”,并非是一种已完成、已归纳好的事物或存在,它更多的是需要“情”和“景”进行一种富有艺术性的动态建构,以一种生动性、多样性的感性经验来创制这种“情”和“景”的整体性。
  2. 绘画艺术中“情”与“景”融合的方式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艺术,是一定的“情”和“景”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艺术。那么同理,在绘画艺术中,客体“景”是第一性的,主体“情”是第二性的,“景”决定“情”,“情”对“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绘画艺术是一定的客观对象之“景”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客观对象“景”的观察与搜集,在创作者的大脑中将“景”提炼升华到“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绘画艺术中的“情”和“景”融合在一起,就是十分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入手。
  2.1掌握丰富之“景”
  我们知道,人的实践活动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对于绘画创作而言,首先观察到的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即“景”,对客体对象“景”的掌握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在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准备阶段是创作者积累素材、掌握丰富之“景”的阶段,它有利于创作者细致观察客观之“景”,从“景”中去发现问题,找到创作的灵感切入点,并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围绕“景”深化创作主题。可以这么说,掌握丰富的素材之“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绘画艺术题材的选择和提炼以及创作的整个思路过程都是离不开创作素材之“景”的。创作者掌握的素材之“景”越丰富,那么在创作过程中对素材之“景”的可选择性、可改造性、可组合性的空间就越大、越自由。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而言,掌握大量而丰富的素材之“景”是十分重要的,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留心搜集、掌握并提炼绘画的素材之“景”,为创作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使创作取得成功。
  2.2由“景”及“情”,移“情”于“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绘画艺术的“景”和“情”亦是如此。创作者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情感活动是基于对客观之“景”的一种融合活动,一种由“景”及“情”的升华过程。艺术创作中的“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情”始终与认识,即客观之“景”相交织、相联系的。一个创作者对所感之“景”没有个人的热情与激动,没有审美的意见或态度,没有将“景”上升到所感“景”之“情”的境界,是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渲染力、成功的绘画艺术作品。由于绘画艺术中“情”与“景”是相互交融且彼此具有能动作用的,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将主体的审美之“情”与客体之“景”结合起来,将“景”上升到“情”,并将主体之“情”移入到客体之“景”中,使“情”与“景”合而为一,并使所表达之“景”富有个人情感色彩。这种由“景”及“情”、并移“情”于“景”的环节就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强烈,也使欣赏者通过作品感受到创作者之“情”,引起共鸣。
  结语: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绘画艺术中的“情”和“景”是多么值得我们去重视的、去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
  [2]汤一介.论“情景合一”[J].北京大学学报, 2008,3.
  [3]黄超成 韦秀玉.美术创作教程[M].广西: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强强,1991年2月6日生于武汉,男,汉族,籍贯: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级研究生在读,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油画表现性语言研究。
其他文献
一、背景分析  艺术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艺术活动当中培养创造力可谓再适合不过。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的优良途径,在小学中,美术活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美术教学中也存在种种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找到解决方案,例如小学通过采取新方法、利用“新材料”,来升华学生美术教育活动,科学有效的组织好学生的美术绘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更要意识到计算机在当今、未来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未来升学、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或进入社会工作单位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程;实践  一、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如教
期刊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小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实际教学情况却不容客观。以下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实验教学;问题;措施  序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
期刊
摘要: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的部分,经典诗文诵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还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之一,从而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还会是为学生自主学习经典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深厚基础。本文通过对小学经典诗文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课堂上和课堂下的不同情况的策略解读,以提高学生们的诵读能力,使学生喜欢
期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首要环节,也是学生、老师对本节课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好的课堂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
期刊
摘要:与初中、高中的物理知识相比较,大学物理的知识更整体化,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大学生只有灵活掌握物理知识并且将物理每部分知识学习好才能更好更准确的解决物理难题。在中学阶段学生通过对物理学习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因此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更应该积极端正学习物理的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更要积极培养对物理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学习中只有积
期刊
摘要: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是新时期教学领域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田园教育;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田园教育”是基于杨元、陶行知、苏
期刊
摘要:《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其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细节性的叙事结构、淳朴性的镜头语言获得了受众的热爱。但该片之前在央视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时却反响平平,而登陆哔哩哔哩网站后却得到广泛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络这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借助新媒体平台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  关键词: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  一、传播内容的特点分析  (一)平民化的语言表达  自建国以来,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纯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关于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工业化生产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表明,从花生壳中提取的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且植物多酚在人类疾病防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从花生壳中提取多酚的主要技术入手,通过实验对花生壳中提取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壳
期刊
摘要:预习提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预习效果。常见的预习提纲设计模式有图表式、纲目式及问题式。  关键词:地理;预习;设计  预习是教学中重要一个环节。通过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预习可明确重点,发现难点,形成愤悱心理,为新授课做好准备;坚持不懈的预习,的确能有较地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能力。  (一)图表式预习提纲:把预习内容设计成图表形式。包括结构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