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探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蒙古族民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传承及保护是蒙古族民歌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蒙古民歌特点、蒙古民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并提出蒙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蒙古族民歌传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蒙古民歌;文化遗传;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7-02
  蒙古族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自古至今,蒙古族以勇敢、能歌善舞、真诚著称,在草原地区生活,人们也将蒙古族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群体善于骑射、起初以狩猎为主,之后以游牧为主。游牧文化对蒙古族民歌产生有深刻影响,创造出不可复制的蒙古音乐文化。蒙古民歌中包括婚礼好日民道及讴歌生活及英雄的马克塔林道、叙事的胡尔尼道等,所以蒙古民歌文化非常丰富,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也有深刻影响,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涌入、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等因素,民歌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巨大挑战,新时期,还需思考蒙古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蒙古民歌特点
  (一)民族性。蒙古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歌曲,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在辽阔的草原上蒙古人民歌文化不断发展,对此,蒙古族也能被称之为音乐民族。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群众表达情感的摇篮,在蒙古族民歌中能感受到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及感情,体现出蒙古族追求进步及忠于情感、反抗压迫等民族精神。蒙古族群眾性格豪放、征战英勇,这也是人们对蒙古族最深的印象,但在此印象下人们往往会忽视蒙古人的柔情及细腻。蒙古民歌体现蒙古族群众内在性格,这也是蒙古民歌“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特点。蒙古民歌曲调及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区色彩,作为民间艺术歌曲,具有民族性即具有世界性。独树一帜的蒙古民歌,也是蒙古族普及最广泛的艺术。
  (二)地域性。蒙古民歌不只是公认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特色,如巴尔虎色彩、科尔沁色彩、察哈尔色彩、鄂尔多斯色彩、乌拉特色彩等,均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蒙古民歌气韵悠长、调式丰富、曲调优美。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其他民族无法复制的风格底蕴,民歌中描述男女缠绵的爱情,歌颂辽阔的草原及奔驰的骏马、美丽的蒙古包,或者赞颂民族英雄,这些民歌是蒙古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描述。这是蒙古族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独特性。蒙古族歌曲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民间艺术家所创作,蒙古族艺术被称为“达古沁”或者“胡尔沁”等,蒙古艺人精通历史,善于音律。农牧民在生活中也会将有趣的故事编撰成歌曲,但农牧民编撰的歌曲不完善,需要民间艺人进行加工,并加以推广,使蒙古族民歌广泛传扬。唱词一般是押韵开头,但尾韵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该风格便是词重。同一词汇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名词性非常醒目,比如,英雄会出现特定的地点。蒙古民歌与一般的歌谣存在差异,具有严格、凝练、含蓄的特点,这也表现出蒙古族民歌的独特性。
  (四)传承性。蒙古族自古便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创造的曲目词汇优美,具有历史传承价值。蒙古族民歌历史非常悠久,是传统艺术在民间歌谣的体现。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文化需人们对它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民歌反映蒙古族人们的风俗习惯及人文精神,也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精神状态及文化积淀,为后人提供的不仅是艺术,还有一个民族的灵魂及民族精神等,对此,蒙古民歌具有传承性,需要后人不断传承及发扬。
  二、蒙古民歌表现形式
  古代民歌均是在劳动中生成,音乐并非局限在劳动中,也在民族文化中孕育,民俗也是音乐滋生的土壤、蒙古族民歌也是如此。对蒙古民歌集进行翻阅,其中含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占据较大的篇幅。草原上的歌往往与蓝天白云、青草、牧马等息息相关,歌唱出草原的广阔、奶茶的清香、亲人的挂念,人们在听到长调歌曲时,会想到马头琴的旋律,仿佛草原已经出现在眼前。
  (一)蒙古民歌内容。蒙古民歌具有丰富的题材,对社会现实及群众生活有充分的体现,除思乡、儿女情长、狩猎、征战等内容外,也有一些具有真实性、哲理性等特点的长篇叙事歌。自整体上看,蒙古族民歌题材上种类繁多,有通俗易懂的、寓意深刻的、活泼动听的,旋律质朴、简单朴实等。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中均喜爱歌唱,活泼的小调中体现群众的心声,比如,《悠摇车》《河河沿》等,这些都是经典的儿歌,而一旦儿童长大,在翻山越岭时会聆听《巴音博罗》等,到了青年时期,人们喜爱听情歌,或者战歌、凯旋庆功的歌曲,也有人喜爱听祝福歌曲或者分别离合的忧伤歌曲等,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但总体基调豪放、爽朗,却体现出委婉哀怨的内涵。在草原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均来自歌唱,能歌善舞草原儿女口耳相传一些歌曲,这也是对蒙古族歌曲的传承。每个蒙古人均会哼唱一些民族歌曲,为人们讲解一些歌曲背后动人心弦的故事。比如,《龙梅》《达亚波尔》《韩秀英》等。
  (二)蒙古民歌表现形式。1.章法:蒙古民歌分为单段体及复段体两种类型。每首四句构成的民歌,被人们称之为单段体,比如,《谚语歌》,单段体民歌多采用白描及夸张、谚语等手法,风格相对含蓄、旷达、自然。四句为一组的两段及四段结构,也称之为复段体。四段以上则是多段体,包括《金彦马》及《北京喇嘛》《陶克陶胡》等。2.结构:蒙古民歌结构上能分为平行式及模拟式、因果式,平行式也叫作并列式,指的是歌曲形式表体与本体处于平行关系。先唱开头起兴,后唱主体感受,比如,《劝嫁》便是典型的平行式。因果式也叫作果因式,指的是歌曲中的因果关系,比如,《金色的山》等。模拟式中分为复唱及复沓,歌词锻炼能分为大模拟及小模拟,比如,《长生天赞》等。
  三、蒙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蒙古民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承方面的阻碍,若想实现蒙古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还需关注全新的路径,并提出以下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提升认识,在实践中保护。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蒙古族民歌也被称之为草原上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及演唱形式,讲解蒙古族对历史文化及道德修养的觉悟,与牧民草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随着历史进程得以传承及发展,是蒙古族群众物质生活的展示平台,也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此,在蒙古民歌传承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民歌传承及发展的要求,通过复合型传承培养赋予蒙古族民歌生命力。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起蒙古族歌曲保护制度,为民歌研究工作提供资金及法律保障,并做到民歌收集工作及监督管理工作。专业音乐传承及教育过程中,应当做好蒙古民歌原生态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保证民歌传承质量的同时,在民歌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从而培养出一批新时期的蒙古民歌艺人。
  (二)注重保护,创新传承形式。蒙古民歌传承及与保护无法脱离社会支持,政府在民歌谱收集过程中,需联合艺人及文艺团体、学校等各个方面力量,将难以掌握的民歌及曲目以文字资料形式記录,或者利用唱片录制,深入农牧民中进行调查,挖掘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政府也要在民歌教育传承中发挥政策支持作用,在地区发布一些传统民歌保护性文件,支持蒙古语普及及教育工作,在蒙古语班级中积极展开民歌教育。政府也要借助民歌申遗契机,收集大量的蒙古民歌曲目,完善民歌保护性政策,并设置专项化机构,完成民歌调研及研究,夯实地方艺术团体,这也是蒙古民歌传承及发展的基础。文化主管单位也要做好民歌宣传及引导工作,组织蒙古族音乐节等活动,共同形成蒙古民歌保护及传承的共识。
  (三)文化管理,注重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路径为蒙古族民歌保护及传承提供新的路径,是蒙古民歌传承发展的可靠路径。政府及相关单位自思想上认识到民歌保护及传承问题,构建蒙古民歌保护工程,并加大投入力度,为蒙古歌曲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管理单位及学术领域通过广泛的理论研究,完善蒙古民歌产业化发展路径,并做好产业化评估,为避免市场风险提供帮助。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方特色,关注民俗传统及草原特色,构建以草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文化、旅游相互发展的格局,并组织人员完成蒙古族歌曲文化管理活动,建立起蒙古族民歌合唱团及表演团队,提升蒙古族民歌的文化影响力,为蒙古民歌传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民歌均来自日常劳动生活,蒙古民歌体现民族群众情感。利用优美的歌声体现深邃的民族情感,抒发对草原及大自然的热爱及敬畏,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深度,具有民族艺术特殊魅力及价值。蒙古民歌是蒙古族文化象征,体现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蒙古族民歌即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俐俐.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J].黄河之声,2020,(12):4.
  [2]李润秀.形态学视角下的蒙古民歌研究——以汉文撰写的期刊论文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6):82-86.
  [3]道玛曹.探析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J].中国文艺家,2019,(07):99.
  [4]吴延.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本土化人文精神的坚守——以蒙古民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1):122-125.
  [5]陈晓鹏.蒙古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以长调为例[J].音乐创作,2018,(01):139-140.
  [6]马轶婕. 内蒙古民歌《陶格套夫》与《乌力吉扎日嘎拉》的对比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3):21-22.
  作者介绍:乌云塔娜,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蒙古族民歌。
其他文献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史逐渐从政治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婚俗研究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史学界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更加细化,具体如下:华北乡村经济落后对民国华北婚俗的影响,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变迁的特点,妇女解放程度与华北婚俗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各自的特点。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
期刊
【摘要】 “自然”概念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自然”概念下了定义。马克思从辩证的角度理解自然,把自然解释为“自在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的著作在国内介绍、翻译出版,马克思自然观逐渐被我国学者研究并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导演拍摄而成,《霸王别姬》以中华传统文化京剧作为拍摄背景,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的领悟。在影片中,画面色彩中出现的不同的颜色,更是将色彩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暗示了人物的一生。各种颜色交织辉映,展现了那个年代对京剧表演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霸王别姬》;陈凯歌;画面色彩;光影;程蝶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十分善用诗歌和山水画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人生态度。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在朝代更替及政治气候变迁中积累和碰撞的结果,于是不同朝代的绘画虽然在视觉表现上的气度、气势等方面仍有相似之处,但艺术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强调使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宋元时期画家郭熙与王蒙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艺术家与朝政的关系,这可以显示出政治在艺
期刊
【摘要】 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而如何高效地将独特的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关键之处,同时也是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无形资产和主体资源。本文从武汉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所承载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地域特色等作为切入点,旨在优化木兰生态景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辽兴宗在位二十五年,实行了八次大赦和数十次其他等级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其时出现频繁的赦宥局面并不突兀,是辽代对中原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结果。以辽兴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级别、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来放宽刑罚,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 辽兴宗;儒家思想;赦宥;录囚;大赦  【中图分类号】K23 【
期刊
【摘要】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包装结构、材料、图形和色彩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结合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消费者需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
期刊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
期刊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废督裁兵”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蒋百里的裁兵思想除与这一社会思潮有关外,同时还主要来源于战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的高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弥兵”思想。他的“裁兵”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裁兵经费来源问题,武器设备保管问题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
期刊
【摘要】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分期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本文对发生于“三家分晋”前一年的“三晋伐齐”事件,从发生原因到事件过程、涉及人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详析考证,并对所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明确了“三晋伐齐”与“三家分晋”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有“齐侯往”,周王对魏、赵、韩三家的封侯就不会发生于公元前403年。史学界对“三晋伐齐”事件多有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