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学习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仍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學,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的“教”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教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历史课本包罗万象,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历史性、趣味性,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因此,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窗口。因此,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看书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社会课本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还配有大量插图,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极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抓住重点以思促读,读思结合,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进而发现问题,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看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看书。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历史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的知识有限。学会查资料是学好历史课的一个有效方法。教材中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查资料。学生独立查找,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有助于课上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还在查找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当时社会背景,林则徐的个人情况以及其它的相关资料,并在课上交流。
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上经过讨论学习,学生仍存有疑问,仍对知识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师可安排课后查资料,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难处查找,并可以分组讨论,最后达到解疑,促进对课上知识的消化理解。在实践中设计制作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工人运动高潮》《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不仅可以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上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分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展开小组比赛。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模式。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1)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2)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3)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4)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5)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如一些成语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6)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城北的琉璃关,县城中的红军遗址。7)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与历史人物通信。8)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让学生阅读,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历史教学不是为培养未来的历史研究员打专业基础,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料库,而是要借助书本历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但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高度。
“教学生学”是低层次,“教学生学会学”才是高层次。一方面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爱学习,爱思考习惯的培养和会学习、会思考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驱动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一、教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历史课本包罗万象,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历史性、趣味性,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因此,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窗口。因此,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看书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社会课本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还配有大量插图,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极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抓住重点以思促读,读思结合,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进而发现问题,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看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看书。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历史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的知识有限。学会查资料是学好历史课的一个有效方法。教材中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查资料。学生独立查找,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有助于课上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还在查找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当时社会背景,林则徐的个人情况以及其它的相关资料,并在课上交流。
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上经过讨论学习,学生仍存有疑问,仍对知识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师可安排课后查资料,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难处查找,并可以分组讨论,最后达到解疑,促进对课上知识的消化理解。在实践中设计制作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工人运动高潮》《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不仅可以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上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分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展开小组比赛。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模式。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1)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2)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3)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4)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5)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如一些成语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6)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城北的琉璃关,县城中的红军遗址。7)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与历史人物通信。8)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让学生阅读,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历史教学不是为培养未来的历史研究员打专业基础,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料库,而是要借助书本历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但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高度。
“教学生学”是低层次,“教学生学会学”才是高层次。一方面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爱学习,爱思考习惯的培养和会学习、会思考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驱动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