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思想倾向看,奥斯丁一向擅写乡村题材,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眼光和思路完全被她所熟悉的小世界所蒙蔽。本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聚焦理论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较为典型的“芬妮——朴茨茅斯”情节中的内聚焦和零聚焦视角,及由此延伸出的评论干预所体现出的故事核心人物(芬妮)与叙述者本人深层的古典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将隐含作者、“叙述者—聚焦者”、“人物—聚焦者”的关系加以梳理,证明三者之间存在的共谋关系。此外,奥斯丁对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不留情面的批判和对古典主义道德观的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她面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的忧虑和反思。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古典主义
本论文试图通过朴茨茅斯部分使用的内聚焦与零聚焦叙事来论证“人物—聚焦者”与“叙述者—聚焦者”的古典道德观,并从视角聚焦延伸出的叙述者评论干预切入,以叙事技巧与道德理想的融合作为立论角度,分析作者及当时社会内在较为真实的古典主义与反现代性意识形态。
芬妮作为小说的“聚焦人物”及家庭日常生活超然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能使叙述者和读者都通过她来观察故事世界。这一聚焦方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会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读者以这一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原则上将会倾向于接受由这一人物所提供的视觉。5”但是,由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身份、性别等差异,甚至观看的时间、地点、角度不同,“这样一个与人物相连的聚焦者……会产生偏见与限制。 ”
只不过,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叙述者与第三人称意识中心的价值观高度一致,聚焦者的偏见,完全可以看作隐含作者希望读者接受的“偏见”。
内聚焦的功能可以从聚焦人物的感知成分、情感成分、内心独白等几个侧面展现:
1 感知成分——空间与声音
从感知成分的空间角度讲,在芬妮到达朴茨茅斯伊始,读者的视野完全是由她聚焦的,空间被固定在她的有限视野内。对于读者而言,唯一真实的评介就是聚焦者视角中的聚焦对象,因此芬妮的判断对于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在芬妮初入朴茨茅斯时,她身处客厅,因此对客厅外活动的感知只能通过听觉获得,这时一系列有顺序的声音描写非常引人注目,《叙事虚构作品》中指出:“如果聚焦是由一个人物或从故事中内在的一个非人格化的位置来完成的话,就不可能有全景的或同时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物—聚焦者正在一个锁着的房间,那么,这个房间可以通过他的眼光描述出来,但是大街就描写不出来。 ”此时读者最直观感受到的,是芬妮身处聚焦地点时通过听觉对聚焦地点之外传来的“声音”的描述,例如:“两个男孩很快挣脱了她,奔出客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震得她头都痛了。 (p361)”
“先是威廉在二楼的楼梯口大喊他的母亲和丽贝卡。(p361)”
“普莱斯太太、丽贝卡和贝茜全都跑到楼上,七嘴八舌地替自己辩护,但丽贝卡的嗓音最响,事情只得匆匆忙忙赶做。威廉要把贝茜赶到楼下,她偏不走,待在那里,老是碍手碍脚的。可是屋里的门几乎全部开着,所有这些声音在客厅中都听得清清楚楚,只是有时湮没在萨姆、汤姆和查理更大的叫喊声中,他们在楼梯上跑上跑下,互相追逐,一会儿摔在地上,一会儿大喊大叫。(p362)”
“芬妮给吵得头昏脑涨。房子小,墙壁又薄,一切声响都显得离她那么近,加上旅途的劳顿,进来的紧张生活,她几乎觉得难以忍受(p362)。”
这里的语言风格虽然属于叙述者,但是可以见得当事件发生的地点超出芬妮聚焦的范围客厅时,其他人物的动作也只能通过“声音”——例如摔门声、脚步声和吵闹声等介质——传递给她和读者。读者同芬妮一样“关注”着在客厅内出场的人物,“倾听”着客厅外的声音。直到芬妮离开客厅后,叙述者才不得不拿回了聚焦的主动权,以“叙述者—聚焦者”的身份继续关注客厅中的骚乱:“她(芬妮)走后,贝茜还在吵闹(p367)”。
叙述者的用意在于使聚焦者在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形象中表达出自身的某些信息。从聚焦者所显示的聚焦对象中,读者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不堪忍受噪音的芬妮必定处于朴茨茅斯的对立面,而她美好、文雅的品质则显然继承自曼斯菲尔德庄园。
2 情感成分——城市环境
作为内部聚焦者的芬妮在面对朴茨茅斯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心理映射下的主观情感。这一点在曼斯菲尔德与朴茨茅斯环境的对比描写中表现极为突出。
“她以前从没想到,在一个城市里度过三月和四月,她会错过多少赏心悦目的景色……让自己生活在拥挤和喧嚣中,让狭隘的住处,浑浊的空气,难闻的味道,取代自由、清新、芳香和青翠的大自然。(p408)”
而在自己家中,芬妮看到的同样只有污秽和肮脏:“她坐在闷热的日光中,周围是飘动的浮尘;她望望墙上她父亲的头留下的污迹,又把目光移到桌上,桌面尽是她的兄弟们划的一道道刀疤和刻痕,桌上放着从未干净过的茶盘,带有一条条水迹的茶杯和茶碟,牛奶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淡青色尘埃,丽贝卡制作的黄油面包,本来已经够油腻腻的了,现在每分钟都在变得更加油腻。(p415)”
城市中太阳的强光不仅使浊垢无处藏身,也使丑闻无处可躲,正是在这样一个经阳光照射更显肮脏的屋子里,芬妮听闻了克劳福德先生和玛丽亚私奔的肮脏消息。有关城里的阳光的这段描写不仅符合主人公的心情,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暗中呼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这里不仅表现了芬妮对自己家中混乱环境的失望,更显示出芬妮背后的叙述者对新兴工业城市的普遍定位。曼斯菲尔德明朗愉快的生活与令人沮丧的肮脏城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总的说来,《曼斯菲尔德庄园》以朴茨茅斯客观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世纪之交英国乡村生活的冲击,奥斯丁对这一过程中道德与文明的丧失表达出自己的忧虑和反感,只不过在当代的目光下,她所鼓励的一些封建制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成粉末。
参考文献
[1]利奥纳尔?特里林奥斯汀研究//朱虹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2]步雅芸.经典与后经典:简?奥斯丁的叙事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古典主义
本论文试图通过朴茨茅斯部分使用的内聚焦与零聚焦叙事来论证“人物—聚焦者”与“叙述者—聚焦者”的古典道德观,并从视角聚焦延伸出的叙述者评论干预切入,以叙事技巧与道德理想的融合作为立论角度,分析作者及当时社会内在较为真实的古典主义与反现代性意识形态。
芬妮作为小说的“聚焦人物”及家庭日常生活超然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能使叙述者和读者都通过她来观察故事世界。这一聚焦方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会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读者以这一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原则上将会倾向于接受由这一人物所提供的视觉。5”但是,由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身份、性别等差异,甚至观看的时间、地点、角度不同,“这样一个与人物相连的聚焦者……会产生偏见与限制。 ”
只不过,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叙述者与第三人称意识中心的价值观高度一致,聚焦者的偏见,完全可以看作隐含作者希望读者接受的“偏见”。
内聚焦的功能可以从聚焦人物的感知成分、情感成分、内心独白等几个侧面展现:
1 感知成分——空间与声音
从感知成分的空间角度讲,在芬妮到达朴茨茅斯伊始,读者的视野完全是由她聚焦的,空间被固定在她的有限视野内。对于读者而言,唯一真实的评介就是聚焦者视角中的聚焦对象,因此芬妮的判断对于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在芬妮初入朴茨茅斯时,她身处客厅,因此对客厅外活动的感知只能通过听觉获得,这时一系列有顺序的声音描写非常引人注目,《叙事虚构作品》中指出:“如果聚焦是由一个人物或从故事中内在的一个非人格化的位置来完成的话,就不可能有全景的或同时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物—聚焦者正在一个锁着的房间,那么,这个房间可以通过他的眼光描述出来,但是大街就描写不出来。 ”此时读者最直观感受到的,是芬妮身处聚焦地点时通过听觉对聚焦地点之外传来的“声音”的描述,例如:“两个男孩很快挣脱了她,奔出客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震得她头都痛了。 (p361)”
“先是威廉在二楼的楼梯口大喊他的母亲和丽贝卡。(p361)”
“普莱斯太太、丽贝卡和贝茜全都跑到楼上,七嘴八舌地替自己辩护,但丽贝卡的嗓音最响,事情只得匆匆忙忙赶做。威廉要把贝茜赶到楼下,她偏不走,待在那里,老是碍手碍脚的。可是屋里的门几乎全部开着,所有这些声音在客厅中都听得清清楚楚,只是有时湮没在萨姆、汤姆和查理更大的叫喊声中,他们在楼梯上跑上跑下,互相追逐,一会儿摔在地上,一会儿大喊大叫。(p362)”
“芬妮给吵得头昏脑涨。房子小,墙壁又薄,一切声响都显得离她那么近,加上旅途的劳顿,进来的紧张生活,她几乎觉得难以忍受(p362)。”
这里的语言风格虽然属于叙述者,但是可以见得当事件发生的地点超出芬妮聚焦的范围客厅时,其他人物的动作也只能通过“声音”——例如摔门声、脚步声和吵闹声等介质——传递给她和读者。读者同芬妮一样“关注”着在客厅内出场的人物,“倾听”着客厅外的声音。直到芬妮离开客厅后,叙述者才不得不拿回了聚焦的主动权,以“叙述者—聚焦者”的身份继续关注客厅中的骚乱:“她(芬妮)走后,贝茜还在吵闹(p367)”。
叙述者的用意在于使聚焦者在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形象中表达出自身的某些信息。从聚焦者所显示的聚焦对象中,读者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不堪忍受噪音的芬妮必定处于朴茨茅斯的对立面,而她美好、文雅的品质则显然继承自曼斯菲尔德庄园。
2 情感成分——城市环境
作为内部聚焦者的芬妮在面对朴茨茅斯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心理映射下的主观情感。这一点在曼斯菲尔德与朴茨茅斯环境的对比描写中表现极为突出。
“她以前从没想到,在一个城市里度过三月和四月,她会错过多少赏心悦目的景色……让自己生活在拥挤和喧嚣中,让狭隘的住处,浑浊的空气,难闻的味道,取代自由、清新、芳香和青翠的大自然。(p408)”
而在自己家中,芬妮看到的同样只有污秽和肮脏:“她坐在闷热的日光中,周围是飘动的浮尘;她望望墙上她父亲的头留下的污迹,又把目光移到桌上,桌面尽是她的兄弟们划的一道道刀疤和刻痕,桌上放着从未干净过的茶盘,带有一条条水迹的茶杯和茶碟,牛奶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淡青色尘埃,丽贝卡制作的黄油面包,本来已经够油腻腻的了,现在每分钟都在变得更加油腻。(p415)”
城市中太阳的强光不仅使浊垢无处藏身,也使丑闻无处可躲,正是在这样一个经阳光照射更显肮脏的屋子里,芬妮听闻了克劳福德先生和玛丽亚私奔的肮脏消息。有关城里的阳光的这段描写不仅符合主人公的心情,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暗中呼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这里不仅表现了芬妮对自己家中混乱环境的失望,更显示出芬妮背后的叙述者对新兴工业城市的普遍定位。曼斯菲尔德明朗愉快的生活与令人沮丧的肮脏城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总的说来,《曼斯菲尔德庄园》以朴茨茅斯客观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世纪之交英国乡村生活的冲击,奥斯丁对这一过程中道德与文明的丧失表达出自己的忧虑和反感,只不过在当代的目光下,她所鼓励的一些封建制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成粉末。
参考文献
[1]利奥纳尔?特里林奥斯汀研究//朱虹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2]步雅芸.经典与后经典:简?奥斯丁的叙事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