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的“看”与“说”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wei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思想倾向看,奥斯丁一向擅写乡村题材,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眼光和思路完全被她所熟悉的小世界所蒙蔽。本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聚焦理论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较为典型的“芬妮——朴茨茅斯”情节中的内聚焦和零聚焦视角,及由此延伸出的评论干预所体现出的故事核心人物(芬妮)与叙述者本人深层的古典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将隐含作者、“叙述者—聚焦者”、“人物—聚焦者”的关系加以梳理,证明三者之间存在的共谋关系。此外,奥斯丁对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不留情面的批判和对古典主义道德观的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她面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的忧虑和反思。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古典主义
  本论文试图通过朴茨茅斯部分使用的内聚焦与零聚焦叙事来论证“人物—聚焦者”与“叙述者—聚焦者”的古典道德观,并从视角聚焦延伸出的叙述者评论干预切入,以叙事技巧与道德理想的融合作为立论角度,分析作者及当时社会内在较为真实的古典主义与反现代性意识形态。
  芬妮作为小说的“聚焦人物”及家庭日常生活超然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能使叙述者和读者都通过她来观察故事世界。这一聚焦方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会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读者以这一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原则上将会倾向于接受由这一人物所提供的视觉。5”但是,由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身份、性别等差异,甚至观看的时间、地点、角度不同,“这样一个与人物相连的聚焦者……会产生偏见与限制。 ”
  只不过,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叙述者与第三人称意识中心的价值观高度一致,聚焦者的偏见,完全可以看作隐含作者希望读者接受的“偏见”。
  内聚焦的功能可以从聚焦人物的感知成分、情感成分、内心独白等几个侧面展现:
  1 感知成分——空间与声音
  从感知成分的空间角度讲,在芬妮到达朴茨茅斯伊始,读者的视野完全是由她聚焦的,空间被固定在她的有限视野内。对于读者而言,唯一真实的评介就是聚焦者视角中的聚焦对象,因此芬妮的判断对于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在芬妮初入朴茨茅斯时,她身处客厅,因此对客厅外活动的感知只能通过听觉获得,这时一系列有顺序的声音描写非常引人注目,《叙事虚构作品》中指出:“如果聚焦是由一个人物或从故事中内在的一个非人格化的位置来完成的话,就不可能有全景的或同时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物—聚焦者正在一个锁着的房间,那么,这个房间可以通过他的眼光描述出来,但是大街就描写不出来。 ”此时读者最直观感受到的,是芬妮身处聚焦地点时通过听觉对聚焦地点之外传来的“声音”的描述,例如:“两个男孩很快挣脱了她,奔出客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震得她头都痛了。 (p361)”
  “先是威廉在二楼的楼梯口大喊他的母亲和丽贝卡。(p361)”
  “普莱斯太太、丽贝卡和贝茜全都跑到楼上,七嘴八舌地替自己辩护,但丽贝卡的嗓音最响,事情只得匆匆忙忙赶做。威廉要把贝茜赶到楼下,她偏不走,待在那里,老是碍手碍脚的。可是屋里的门几乎全部开着,所有这些声音在客厅中都听得清清楚楚,只是有时湮没在萨姆、汤姆和查理更大的叫喊声中,他们在楼梯上跑上跑下,互相追逐,一会儿摔在地上,一会儿大喊大叫。(p362)”
  “芬妮给吵得头昏脑涨。房子小,墙壁又薄,一切声响都显得离她那么近,加上旅途的劳顿,进来的紧张生活,她几乎觉得难以忍受(p362)。”
  这里的语言风格虽然属于叙述者,但是可以见得当事件发生的地点超出芬妮聚焦的范围客厅时,其他人物的动作也只能通过“声音”——例如摔门声、脚步声和吵闹声等介质——传递给她和读者。读者同芬妮一样“关注”着在客厅内出场的人物,“倾听”着客厅外的声音。直到芬妮离开客厅后,叙述者才不得不拿回了聚焦的主动权,以“叙述者—聚焦者”的身份继续关注客厅中的骚乱:“她(芬妮)走后,贝茜还在吵闹(p367)”。
  叙述者的用意在于使聚焦者在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形象中表达出自身的某些信息。从聚焦者所显示的聚焦对象中,读者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不堪忍受噪音的芬妮必定处于朴茨茅斯的对立面,而她美好、文雅的品质则显然继承自曼斯菲尔德庄园。
  2 情感成分——城市环境
  作为内部聚焦者的芬妮在面对朴茨茅斯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心理映射下的主观情感。这一点在曼斯菲尔德与朴茨茅斯环境的对比描写中表现极为突出。
  “她以前从没想到,在一个城市里度过三月和四月,她会错过多少赏心悦目的景色……让自己生活在拥挤和喧嚣中,让狭隘的住处,浑浊的空气,难闻的味道,取代自由、清新、芳香和青翠的大自然。(p408)”
  而在自己家中,芬妮看到的同样只有污秽和肮脏:“她坐在闷热的日光中,周围是飘动的浮尘;她望望墙上她父亲的头留下的污迹,又把目光移到桌上,桌面尽是她的兄弟们划的一道道刀疤和刻痕,桌上放着从未干净过的茶盘,带有一条条水迹的茶杯和茶碟,牛奶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淡青色尘埃,丽贝卡制作的黄油面包,本来已经够油腻腻的了,现在每分钟都在变得更加油腻。(p415)”
  城市中太阳的强光不仅使浊垢无处藏身,也使丑闻无处可躲,正是在这样一个经阳光照射更显肮脏的屋子里,芬妮听闻了克劳福德先生和玛丽亚私奔的肮脏消息。有关城里的阳光的这段描写不仅符合主人公的心情,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暗中呼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这里不仅表现了芬妮对自己家中混乱环境的失望,更显示出芬妮背后的叙述者对新兴工业城市的普遍定位。曼斯菲尔德明朗愉快的生活与令人沮丧的肮脏城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总的说来,《曼斯菲尔德庄园》以朴茨茅斯客观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世纪之交英国乡村生活的冲击,奥斯丁对这一过程中道德与文明的丧失表达出自己的忧虑和反感,只不过在当代的目光下,她所鼓励的一些封建制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成粉末。
  参考文献
  [1]利奥纳尔?特里林奥斯汀研究//朱虹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2]步雅芸.经典与后经典:简?奥斯丁的叙事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这是我班主任生涯的第四年,当然,时间不能证明一切,只有付出艰辛与汗水才会有收获,才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付出的价值。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故事  我不是一个喜欢去挖掘孩子优点的好老师,我总是容易看到孩子的不好面。显然,四年的带班生活,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很大一部分是课堂、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让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这也是作为一个年轻班主任的不足,更是需要去修炼和深造的。  1 唐
期刊
摘 要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会手不释卷;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亲近。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与其他大学生有许多不同。高职生文化程度偏低,自我约束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要想让他们对班主任心服口服,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感受到班主任阳光般的温暖与爱抚,他们的心灵才会象花朵盛开,完成知识的吸收和道德的完善过程。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专业技能训练越来越被重视,以致国家提出“武有技能大赛,文有文明风采”的口号。在金融会计等财经类专业中,点钞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点钞机充斥着各个角落,以致于手工点钞这项传统的基本技能常常被人忽视。职业学校中,很多财经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手工点钞水平较低,达不到作为财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本文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
期刊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统治者当中惩治腐败力度最大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一个崭新的朝代时,面临着政治腐败,政权不稳等诸多的问题。由此,他“重典治吏”,采用“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少了官员腐败所带来的动荡,稳定了明王朝的统治。而这对于我们今天社会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元璋;重典;严刑;治理  朱元璋作为一位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经过起义造反而逐步获得皇位的皇帝,深知百
期刊
摘 要《合并法案》实现了英国吞并爱尔兰的目标,但对爱尔兰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今的北爱尔兰问题形成的肇端。  【关键词】合并法案;爱尔兰;政治影响;经济影响  1 合并的经济影响  合并所带来经济影响更为复杂。事实证明,这是一件令人感到失望的事情。爱尔兰被吸收进自由贸易区,但是,由于爱尔兰的经济不发达,它不可避免地处于竞争劣势。1815年后农业普遍衰退,再加上英国快速增长的工业经济,使
期刊
摘 要《呼啸山庄》被称做“斯芬克斯”之谜,直到今天,仍然吸引着不同的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本文尝试从流散批评视角解读《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隐藏的民族情结。  【关键词】流散族裔批评;民族情结;《呼啸山庄》  民族情结指的是作家有意或无意地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自己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本族人民的一种本能,是源自血脉的天然的意识和感情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写实主义小说呈现给世人一种延续与思索。文学评论界将池莉誉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那么,池莉与“新写实”邂逅浸透出怎样的生活气息?透过写实的文字,我们又可以感知怎样的生活内涵?带着疑问,对此类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期待更进一步走入女作家的内心世界,纯粹地去感受她独特的文学人生。  【关键词】池莉;新写实;生活;婚姻  对于文学,池莉有这样明确的表述:“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应
期刊
摘 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描述生命真谛的作品,它让我们领悟到苦难的客观存在性,明白活着的无目的性,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和韧性,懂得主人公福贵生命所能承受之重,即使面对亲人的惨死,生活的贫困,隐忍的独活,依然坚持生命至上的真理。  【关键词】苦难;存在主义;活着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绝对称得上是一篇文学经典,作者用倾听者的身份向我们娓娓道来主人公福贵人生的巨大转变,由败光家产的浪子,到真挚朴
期刊
摘 要悲剧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而悲剧精神的精髓是美学悲剧性,悲剧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与毁灭面前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悲剧精神就是公民精神,悲剧,促使人的意识觉醒和人格解放,呼唤社会的文明进步,要求司法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立,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社会是不能建立起真正公民社会的。因此,悲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对于现实还是未来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创伤叙事源于对生命的热爱,而以抚慰人的悲剧性的生命存在为目的和使命,对于平复或拯救创伤之道的探寻具有人性叩问的终极意义。基于此,从创伤角度研究“后9·11”作品正是源于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创伤视角研究当代美国后“9·11”小说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在主题表达、语言特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罗辑架构等方面的特征及其意义。  【关键词】创伤;9·11;美国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