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概说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没有智力活动参与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又是一个动脑动手的操作过程,它是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的动态综合的反映。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读者借鉴写作方法,感悟写作规律,还可以帮助读者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创造性;综合性
  阅读有方法,写作有技巧,阅读与写作都是一种技能。良好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已成为当今职场人士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有效地提高阅读与写作技能,就应当接受较为系统的、较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相信,了解阅读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认清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学习者少走弯路,得窥门径。
  一、阅读
  先讨论一下阅读的含义。有人说,阅读就是写作的逆行。因为写作是作者利用文字进行表达,把要表达的东西变成文字,而阅读就是读者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把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样看来,阅读就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是人对文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阅读是人的诸多智力因素如想象力、记忆力等交织作用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具体说来,写作是作者利用一整套语言文字符号将知识、观点、感情、态度,即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与体验表达出来,将心中的“意”化为“言”。阅读则是从这一整套语言文字符号中将其所负载的知识、观点、感情、态度,亦即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等转移到自己的头脑中,达到感“言”知“意”的目的。这个“转移”的实现,需要读者智力因素的全面投入和智力技能的合理操作。
  没有智力活动参与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从作者的语言表达、读物本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主观差异等角度来看,阅读的过程,必然有智力活动的全面介入,智力活动必然伴随阅读的全过程。
  首先,从作者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因为语言文字具有工具性、公共性,它难以准确表达个体生命的独特的感知和体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得不承受“言不逮意”的“语言的痛苦”;另一方面,文字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使得读物和其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产生了距离,这就要求读者尽可能地弥合这种距离,从“言”中获取作者的“意”。也就是说,读者必须开动脑筋,让智力活动全程参与,否则,阅读就无法有效地展开。
  其次,读物的“召唤结构”要求读者智力因素的全面投入。在没有接受者之前,作品作为一个客观的实体,是独立于作者的一个封闭的自足体系,是一种有待开放的召唤结构。正是读者的出现,打破了其封闭的状态。由于读者智力活动的持续介入,使其变成了一种被重建的对象。
  再次,读者的主观差异意味着阅读行为是多种智力因素交织作用的心智活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个汉姆莱特”,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文化修养等,使得读者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尽相同的理解。这种千差万别的阅读效果,说明阅读的过程中是伴随着读者的智力活动的。
  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者的“前理解”影响阅读效果。读者在接触读物之前,由特定的情感、经验、观念、心境等因素所决定的“期待视野”会影响到读者对读物的解释和重建。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读物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从而产生情感反应。第三,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阅读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并不意味着阅读行为跟非智力因素无关。事实上,从心理动力来看,阅读行为进程中不仅涉及联想、感知、记忆、想象等心智活动,而且少不了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很多情况下,这些非智力因素甚至决定了阅读的最终效果。没有阅读情感,阅读行为就缺少内驱力;没有动机,阅读行为就难以发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阅读行为就可能表现为“三天打魚,两天晒网”,难以持之以恒。因此,激发阅读动机,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陶冶阅读情感,磨炼阅读意志,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写作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道,原始社会里,“巫”除了干本职工作之外,还想法子“记事”。这里的“记事”其实就是写作。鲁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有关写作起源的谜底。顺着鲁迅的思路来说,写作并非开始于人类形成之初,而是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写作活动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写作所需的工具,从甲骨、竹片、缣帛、纸张到电脑,从刀、笔再到键盘,都对写作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本身并非一种简单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联系着人的精神生活,反映着人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和观点立场,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实践活动。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书中指出,一般而言,艺术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作者要对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加以观察,广泛搜集素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写作经验,进行构思和表达,才能形成作品。从世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看,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世界,而是要将主观的经验和体验熔铸其中,使得内心活动与外在世界交织作用,相互贯通。因此,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充满变化的脑力劳动。
  大体而言,写作有三个主要特性。一是个体的创造性。写作的这个特性源于人的差异性,因为写作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性有很大的关系,而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是跟别的个体有所区别的。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人生阅历、教育背景、知识素养、胸怀眼界等方方面面的千差万别,使得写作行为具有非常浓烈的个性化色彩。二是实践的操作性。写作不可能自动地进行,总要有一个动脑动手的操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使人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人想传达的东西物化、符号化的过程。三是动态的综合性。写作能综合反映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等,而这些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另外,写作还跟作者的心态、眼界和社会地位等复杂多变的因素密切关联,其动态综合的特点更是显而易见。   写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通过写作可以传播思想文化,可以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二是教育作用,通过写作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三是实用价值,通过写作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写新闻报道可以引导舆论,写调查报告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写工作计划有助于安排工作。四是审美作用,写作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生产精神产品,因而与审美判断紧密联系。五是娱乐作用,写作也是一种游戏,在某些情况下,它是作者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最后来探讨一下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曾在1962年4月10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个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尽管近年来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个观点有所批判,但是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句话来说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都是站得住脚的。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叶圣陶分析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根”。
  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犹如血液对于人,贫血了,这个人还能健康吗?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人,是不大可能写出好文章的。反过来看,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是读过许多书的。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书读得多了,很多东西便会自然而然地在写作中起作用。对此,许多写作大家都有类似的见解。
  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是認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广阔无边的。对于一个人来讲,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经历过,体验过。因此,在亲力亲为的观察和体验之外,读书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写作素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有人说,媒介是人的肢体的延伸,其实读书也是人的肢体的延伸。鲁迅就曾经说,他最爱看关于南北极的书,因为自己不大可能到那些地方去,所以从书上游历。此外,有一些写作素材比如历史资料、背景材料等,只能从书本中去找。马克思的《资本论》基本上是根据图书馆里的资料写成的;儒勒·凡尔纳的大部分作品也是根据法国图书馆里的资料写出来的。
  当然,对于写作而言,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知客观事物,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还可以借鉴写作方法,感悟写作的规律,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襟。这些对写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事业受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影响,多数教师对多元化教学法青睐有加。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还通过网络多媒体、微课程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出了生动、立体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与热情,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中学物理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基本活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探究性内容不够受重视、活动过程探究性不足等问题,基于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究性内容的设计。笔者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总结出基于学校特色的问题设计、源于学生生活的方法指导和融于社会资源的评价跟进这样三方面策略。  【关键词】探究
期刊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在实验探究后的汇报交流环节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调整思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在实验探究的交流汇报这一环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交流总是在极少数几个学生中进行,并不能真正地进行全班交流。因此,如何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后有效进行汇报交流,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探究 交流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后五年级下册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短除法被删除了,又被添加在2013版新教材中,虽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但也是变相地认可短除法。用列举法来寻找最小公倍数在实际做题中非常麻烦,短除法能快速找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容易造成学生机械记忆。因此对于短除法的教学问题,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二。  【关键词】新课改 短除法 小学数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
期刊
【摘 要】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旦沉迷于“生成”的闭囿中,矫枉过正,就会把学生带进“空中楼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审视、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为生成扬帆,助生成远航,建立让师生情感共鸣、智慧碰撞、活力四射的语文新课堂是富有意义、深有价值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成  一、把握平衡,为生成保驾护航  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课堂这一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需要突破,更需
期刊
【摘 要】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关注的重点,课堂模式的变革成为突破口,高效课堂被大家所赞许。本文介绍了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一种方式——引导式学案。文章从引导式学案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实际可能性,量身定制学案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教师在课堂引导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语文 学案 合作  传统的教学已经渐渐离我们而远去,新的模式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所适从,新课改实
期刊
摘 要】名著阅读指导,常常目的单一,方法单一。笔者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做了一些尝试:一、阅读目标阶梯化,读通读懂——质疑问难——单项探究;二、阅读要求具体化,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把要求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然后逐步去深入;三、阅读方法多样化,1.“我读我精彩”——片断推荐法,2.“我思故我在”——读思结合法,3.“我眼观我心”——读写并行法。  【关键词】阶梯化 具体化 多样化
期刊
【摘 要】细节描写是描写花园中的奇葩,它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主旨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细节描写,就能把握住作品的脉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描写又分为场景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外貌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了解这些不仅有利我们去阅读,也有利于我们去写作。  【关键词】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主旨情感  细节描写
期刊
【摘 要】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一鳞半爪,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 ,鉴赏能力的形成落不到实处。我尝试以作者分析为抓手,将诗词重新整合,组成专题,多方面立体地感悟诗人形象,从走近人物到感悟诗词的意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诵读 咀嚼 品鉴 自主探究 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脍炙
期刊
新课标针对中国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念。其中之一就是: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要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果在高中教学中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单纯地就数学教数学,就必然导致教学的孤立和片面性,使数学趋向于枯燥无味。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响应新教材的要求,摆脱数学的枯燥性,为了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