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成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围绕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谊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追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才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是一句空话。
二、创境激趣,拨动学生的情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这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用优美语言描述感知时,创境激趣,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放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寓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课文《观潮》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之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例如《鼎湖山听泉》(苏教版第九册)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鼎湖山泉水欢快活泼地流淌所发出的各种声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同于读读一议议一说说一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四、手脑并用,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动脑。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体裁,几乎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情感,不管是文字简洁、用语凝练的说明文,还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情感因子。如有些学生在学了《乌鸦喝水》这一课之后,自己回家做实验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瓶子里水很少时,无论往瓶中装多少石子,瓶里的水都不能升高到瓶口;只有当瓶中的水过半时,往瓶里放入适当的石子,瓶里的水才会溢出来。于是他们自己得出了结论: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也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一事例,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发:课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也感受到文中的情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他们会更加细心地去感悟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奥妙。
动手。这里主要是指表演。小学生是喜欢表演的,因为他们在表演中可以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再者,学生可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已经感受到了情感,但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理解,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而表演、模仿正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情感进行体验、充实自我的好机会,而且学生在身体力行地表演过后所得到的感受与只读课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在听到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看到教师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说话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要表演的冲动,也会对动植物满怀感情。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语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氛围。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谊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追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才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是一句空话。
二、创境激趣,拨动学生的情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这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用优美语言描述感知时,创境激趣,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放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寓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课文《观潮》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之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例如《鼎湖山听泉》(苏教版第九册)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鼎湖山泉水欢快活泼地流淌所发出的各种声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同于读读一议议一说说一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四、手脑并用,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动脑。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体裁,几乎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情感,不管是文字简洁、用语凝练的说明文,还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情感因子。如有些学生在学了《乌鸦喝水》这一课之后,自己回家做实验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瓶子里水很少时,无论往瓶中装多少石子,瓶里的水都不能升高到瓶口;只有当瓶中的水过半时,往瓶里放入适当的石子,瓶里的水才会溢出来。于是他们自己得出了结论: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也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一事例,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发:课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也感受到文中的情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他们会更加细心地去感悟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奥妙。
动手。这里主要是指表演。小学生是喜欢表演的,因为他们在表演中可以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再者,学生可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已经感受到了情感,但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理解,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而表演、模仿正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情感进行体验、充实自我的好机会,而且学生在身体力行地表演过后所得到的感受与只读课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在听到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看到教师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说话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要表演的冲动,也会对动植物满怀感情。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语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