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骨干,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导师,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缔造者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高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青年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开始广泛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生活和学习,队伍整体成年轻化发展态势,在高校“育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新时期加强对青年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注,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建立一支经受得风浪,经得起考验的青年思政工作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我高校改革不断深化拓展,教学模式更加高效,教育媒介更加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引起各方关注。青年辅导员自然也不例外,在习总书记多次对青年群体做出寄语,中共中央、教育部先后制定了辅导员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青年辅导员数量不断增多,学历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部分青年辅导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员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有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奖补助贷免、心理健康教育、招生就业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对青年辅导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综合素质不足的现象。首先,虽然青年辅导员学历相比以往,有了较大提升,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但相当一部分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相差甚远,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无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导致工作效果较差。其次,辅导员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管理经验等要求,在这一点上青年辅导员也是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实际经验,在经历短暂培训后,仍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不能有效指引学生。最后,当前大学生群体即将迈入“00”后,他们对学校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部分青年辅导员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只能采取老传统老办法,这就迫切需要其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构建教育、服务、管理一体的综合体系,从而形成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一些学校对青年辅导员进行评价时,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学业及安全状况,对其他关注较少,未能认识到辅导员职业的必要性,导致了青年辅导员发展缺乏体制保障。第一,对于青年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工作处、所在院系的双重管理制度,在促使青年辅导员获得更多学生工作锻炼机会和平台优势基础上,也造成了青年辅导员需要与高校后勤、教务处、招生就业办等多个职能部门建立沟通,接受这些部门的管理,迫使其事务性工作缠身,承担起超额任务,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任务;第二,青年辅导员一般都是刚刚入职的应届研究生,他们工作任务繁重,负担更重的责任,却处在在高校的最底层,各方面收入明显少于专职教师;第三,在培训制度中,学校更倾向于举办优势学科或专业学科讲座,较少会举办类似性质的辅导员讲座,且在举办的辅导员专业讲座中也多以校内经验交流会、同地区高校间辅导员交流会为主,缺少专业大咖和理论前沿的指引,不能真正对辅导员有所提升;第四,在晋升制度中,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晋升与思政教师为同一个体系,未能单独评比。相比思政教师,辅导员无论实在授课还是科研论文的竞争中都处于很大劣势,许多辅导员在基层辅导员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无法再职称上更进一步;第五,在激励制度上,高校往往会针对参与国家、省级专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给予很多物质奖励,而学生活动则只有较少物质奖励或者只有精神奖励,这些因素削弱了辅导员工作热情。
(三)职业归属感薄弱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其他岗位间待遇、机遇差距越来越大,青年辅导员流动越发频繁。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只是学生的“保姆”,学校里打杂的,不是老师,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很多人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成了自己的跳板,不愿对工作投入细心、恒心、耐心,得过且过,不断寻求转岗机会,做着辅导员的“事”,忙着心中的“梦”,极大降低了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学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辅导员未来若想发展为专职教师,则需要比专职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和科研环节,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前列。若从事管理干部,然而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较为饱和,转岗需要一定的机遇和机会,存在一定难度。地位的地下,未来的不确定,使青年辅导员容易在从业几年后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归属感薄弱的现象。
二、针对青年辅导员职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迈向专业化专家化
青年一代辅导员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精神引领者,首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作中,青年辅导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选擇辅导员岗位后,真正以学生为主,扎扎实实的开展本职工作,把育人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把学生引导教育好。此外,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的万金油,方方面面都不可缺少,这就需要其熟悉各项工作要求,着力提升自己所欠缺的素质短板。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通过自学、平时的经验积累以及向老同志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日常管理能力、应急情况处理、科研创新等能力,在学习中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困境,再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学术论文,使理论得以升华,不断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另外,21世纪的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成为了网络多媒体的主要受众,然而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良莠混杂,西方也妄图通过网络进一步“西化”大学生群体。青年辅导员还要学习网络知识,熟练运用QQ、微信、APP,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及时发声解释社会热点事件的实质及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防微杜渐,引导高校网络文明健康发展。唯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将个体的理想与中国梦完美融合。 (二)完善职业发展制度保障,迈向职业化终身化
制度的缺位是制约青年辅导员发展的最大问题,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备的青年辅导员培训制度,校内要在有限的岗前培训基础上,开办由校内思政、心理学等学科带头人进行的定期培训指导、优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外邀请其他高校资深学生工作者讲座、派遣青年辅导员到外校实地学习、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开阔青年辅导员的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工作能力和技巧,为其职业成长和进步提供支持。其次,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思政教师职称序列之外的辅导员专属职称评定机制,实行独立的职称评审指标、序列,减少青年辅导员晋升劣势,提升晋升可能性。此外,鉴于高校行政职务一般较为稳定,难以出现空缺的现象,为了促使辅导员职业化长远发展,可以把思想政治活动组织开展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从活动成果、创新性及活动实际影响等多方面去综合评定,评定出较高行政级别的辅导员。再次,建立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制度。在保证青年辅导员基本福利待遇基础上,可对任务繁重的辅导员设置部分岗位津贴,对成果斐然的杰出辅导员给与奖励绩效,并针对青年辅导员正处于结婚、生子等重要人生阶段,更多倾向物质激励,使其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保证其工资收入、医疗保障水平不低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平均水平。从而提升青年辅导员的幸福感使命感,使其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做出更大的工作业绩,使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真正落到实处。
(三)打造有利于青年辅导员发展大环境
当前青年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较为尴尬,被外界当作事务性工作的总干事,在校内被认为是学生安全稳定的责任人,辅导员职业长时间的被外界所轻视,导致青年辅导员家人甚至自身都不以輔导员称呼自己,职业归属感很低。因此,需要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时刻关注青年辅导员发展,针对时代潮流产生的新挑战新要求,及时更新制定辅导员制度机制、工作要求等相关政策,提升其身份地位等措施,多多打造“曲建武”——辞去厅长重担辅导员、“徐川”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大V辅导员等典型,开展正面积极宣传,树立起其积极形象,从高层次认可辅导员职业对祖国富强、社会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合格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转变社会各界的错误认识和观念,消除各方面的偏见,为青年辅导员个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此外,高校内部也要认识到青年辅导员的重要性,搭建专属科研平台,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青年辅导员发展反馈机制,帮助其开阔思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更好的结合,解决平时工作中的难点,为实现更高质量工作成果奠定基础,为青年辅导员未来发展扫清障碍,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我高校改革不断深化拓展,教学模式更加高效,教育媒介更加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引起各方关注。青年辅导员自然也不例外,在习总书记多次对青年群体做出寄语,中共中央、教育部先后制定了辅导员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青年辅导员数量不断增多,学历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部分青年辅导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员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有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奖补助贷免、心理健康教育、招生就业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对青年辅导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综合素质不足的现象。首先,虽然青年辅导员学历相比以往,有了较大提升,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但相当一部分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相差甚远,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无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导致工作效果较差。其次,辅导员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管理经验等要求,在这一点上青年辅导员也是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实际经验,在经历短暂培训后,仍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不能有效指引学生。最后,当前大学生群体即将迈入“00”后,他们对学校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部分青年辅导员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只能采取老传统老办法,这就迫切需要其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构建教育、服务、管理一体的综合体系,从而形成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一些学校对青年辅导员进行评价时,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学业及安全状况,对其他关注较少,未能认识到辅导员职业的必要性,导致了青年辅导员发展缺乏体制保障。第一,对于青年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工作处、所在院系的双重管理制度,在促使青年辅导员获得更多学生工作锻炼机会和平台优势基础上,也造成了青年辅导员需要与高校后勤、教务处、招生就业办等多个职能部门建立沟通,接受这些部门的管理,迫使其事务性工作缠身,承担起超额任务,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任务;第二,青年辅导员一般都是刚刚入职的应届研究生,他们工作任务繁重,负担更重的责任,却处在在高校的最底层,各方面收入明显少于专职教师;第三,在培训制度中,学校更倾向于举办优势学科或专业学科讲座,较少会举办类似性质的辅导员讲座,且在举办的辅导员专业讲座中也多以校内经验交流会、同地区高校间辅导员交流会为主,缺少专业大咖和理论前沿的指引,不能真正对辅导员有所提升;第四,在晋升制度中,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晋升与思政教师为同一个体系,未能单独评比。相比思政教师,辅导员无论实在授课还是科研论文的竞争中都处于很大劣势,许多辅导员在基层辅导员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无法再职称上更进一步;第五,在激励制度上,高校往往会针对参与国家、省级专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给予很多物质奖励,而学生活动则只有较少物质奖励或者只有精神奖励,这些因素削弱了辅导员工作热情。
(三)职业归属感薄弱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其他岗位间待遇、机遇差距越来越大,青年辅导员流动越发频繁。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只是学生的“保姆”,学校里打杂的,不是老师,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很多人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成了自己的跳板,不愿对工作投入细心、恒心、耐心,得过且过,不断寻求转岗机会,做着辅导员的“事”,忙着心中的“梦”,极大降低了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学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辅导员未来若想发展为专职教师,则需要比专职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和科研环节,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前列。若从事管理干部,然而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较为饱和,转岗需要一定的机遇和机会,存在一定难度。地位的地下,未来的不确定,使青年辅导员容易在从业几年后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归属感薄弱的现象。
二、针对青年辅导员职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迈向专业化专家化
青年一代辅导员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精神引领者,首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作中,青年辅导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选擇辅导员岗位后,真正以学生为主,扎扎实实的开展本职工作,把育人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把学生引导教育好。此外,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的万金油,方方面面都不可缺少,这就需要其熟悉各项工作要求,着力提升自己所欠缺的素质短板。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通过自学、平时的经验积累以及向老同志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日常管理能力、应急情况处理、科研创新等能力,在学习中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困境,再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学术论文,使理论得以升华,不断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另外,21世纪的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成为了网络多媒体的主要受众,然而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良莠混杂,西方也妄图通过网络进一步“西化”大学生群体。青年辅导员还要学习网络知识,熟练运用QQ、微信、APP,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及时发声解释社会热点事件的实质及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防微杜渐,引导高校网络文明健康发展。唯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将个体的理想与中国梦完美融合。 (二)完善职业发展制度保障,迈向职业化终身化
制度的缺位是制约青年辅导员发展的最大问题,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备的青年辅导员培训制度,校内要在有限的岗前培训基础上,开办由校内思政、心理学等学科带头人进行的定期培训指导、优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外邀请其他高校资深学生工作者讲座、派遣青年辅导员到外校实地学习、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开阔青年辅导员的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工作能力和技巧,为其职业成长和进步提供支持。其次,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思政教师职称序列之外的辅导员专属职称评定机制,实行独立的职称评审指标、序列,减少青年辅导员晋升劣势,提升晋升可能性。此外,鉴于高校行政职务一般较为稳定,难以出现空缺的现象,为了促使辅导员职业化长远发展,可以把思想政治活动组织开展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从活动成果、创新性及活动实际影响等多方面去综合评定,评定出较高行政级别的辅导员。再次,建立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制度。在保证青年辅导员基本福利待遇基础上,可对任务繁重的辅导员设置部分岗位津贴,对成果斐然的杰出辅导员给与奖励绩效,并针对青年辅导员正处于结婚、生子等重要人生阶段,更多倾向物质激励,使其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保证其工资收入、医疗保障水平不低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平均水平。从而提升青年辅导员的幸福感使命感,使其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做出更大的工作业绩,使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真正落到实处。
(三)打造有利于青年辅导员发展大环境
当前青年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较为尴尬,被外界当作事务性工作的总干事,在校内被认为是学生安全稳定的责任人,辅导员职业长时间的被外界所轻视,导致青年辅导员家人甚至自身都不以輔导员称呼自己,职业归属感很低。因此,需要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时刻关注青年辅导员发展,针对时代潮流产生的新挑战新要求,及时更新制定辅导员制度机制、工作要求等相关政策,提升其身份地位等措施,多多打造“曲建武”——辞去厅长重担辅导员、“徐川”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大V辅导员等典型,开展正面积极宣传,树立起其积极形象,从高层次认可辅导员职业对祖国富强、社会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合格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转变社会各界的错误认识和观念,消除各方面的偏见,为青年辅导员个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此外,高校内部也要认识到青年辅导员的重要性,搭建专属科研平台,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青年辅导员发展反馈机制,帮助其开阔思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更好的结合,解决平时工作中的难点,为实现更高质量工作成果奠定基础,为青年辅导员未来发展扫清障碍,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