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我们知道,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在学校层面,除了学科教师外,网管和电教人员是推动信息化应用与发展重要的、特殊的保障力量。然而,多年来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
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早在1998年,南国农老先生就提出,电教者是教育革新者,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改战线上的第一流人物。为此,电教者应具有“士”字型知识结构、“三层次的能力结构”,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在工作中应担当电教基地的管理者、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随着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教育技术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体系: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体系;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体系;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研究能力体系;管理能力体系。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还应加上信息处理能力体系。这些能力体系可以看做是我国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标准。”
由此看出,优秀的电教者应该是既懂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又懂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与管理;既有协助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又有与学科教师一起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迅猛发展起来。保障网络通畅、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了一支从事中小学网络管理的生力军。网络管理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风险性很强的岗位工作,需要思想过硬、责任心强、技术到位的专业教师承担。就其工作本质而言,学校网管员应是电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具备网络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学校电教工作所必需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教育特征、学校发展、师生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耳前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小学网管、电教人员是新时代学校信息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高度重视其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这已是许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的共识与呼唤。然而,经过这些年发展,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最近,笔者在北京的许多区县走访时发现,目前中小学网管、电教人员的各方面状况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员数量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校网管、电教人员以兼职居多,且数量多为一两位,有些学校干脆没有。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来对网管、电教人员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目前,中小学专职网管少,兼职人员多。网管大多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而电教人员的成分就复杂得多,可以说既有教育技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也有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半道转行来的,整体年龄偏大,其专业素养的差异可想而知。
工作能力低下,工作职能低级。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更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现在许多中小学校电教工作仍然摆脱不了以前“三子”(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的角色和职能。而网管工作也基本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浅显的网络维护上,对于更高一层的网络建设和网络服务等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队伍不稳定。与同一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网管、电教人员工作不少做,而且繁杂,但是工作地位和工作待遇都很低,因而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甚至经常出现岗位变动和人员流失的情况。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岗位无编制,缺乏归属感。多年以来,电教、网管人员一直没有正式的岗位编制,也就缺乏对应的岗位经费,使得没有经费、没有财权的中小学没有办法择优任用这些人员,也没有政策和能力给他们合理的待遇、职称。干得再好也得不到应有的礼遇和认同感、归属感,这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极大地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深入发展。
岗位职能定位不准确,缺乏职业规划。由于对学校网管和电教工作的性质、职能、特点,缺乏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普通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还是现在从事这些工作的大多数人员,对这些工作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就产生不客观、不公正、不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定位。同时,网管和电教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也就缺乏应有的关注。
缺乏团队合作进步的组织与氛围。每所学校的网管、电教人员数量都很少,他们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因职称评审要求而代上几节信息技术或别的什么课。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在如今的大环境下,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等方式达到共同进步,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做法显然是不行的。但是,许多学校的网管、电教人员没能通过某种方式形成这样的团队组织与协作氛围。
关注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高校持续扩招,现在大量的专业学习教育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他们开始主动进入中小学承担电教、网管工作,逐渐改变着基层学校电教者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工作职能,其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成长已经到了必须关注的时刻。那究竟该由谁来关注呢?
1.政府部门关注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网管、电教队伍,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制约中小学网管、电教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岗位编制“瓶颈”必须打破。因此,与此相关的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中小学校网管、电教人员的岗位编制和职称评审问题,不要让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了。
2.学校领导关注
首先,学校领导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领导力,从根本上扭转“重网络建设、轻网络维护”、“重前期投入,轻后期应用”的观念,并站在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度,在现有条件下用富有前瞻性的思想,为网管、电教人员规划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之路。其次,应理清并明确他们的工作内容及相应职责,建立管理机构,最好有校级领导分管,并制定考核办法,从制度上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再次,创造各种培训学习、成绩展示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最后,从工作待遇上尽可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3.上级管理部门关注
为了促进每个学校网管、电教人员的业务交流,上级管理部门如电教馆、信息中心、协会组织等可建立合作发展共同体,搭建协作平台,促进共同发展。可把本地区相关人员按优势互补、地域临近等原则进行分组,针对他们在认识上、观念上、技术 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组织开展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研讨、互助等活动,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凝聚他们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能力。
4.教研部门关注
教学设计能力是电教人员参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能力可能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还是在自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上。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学人员通过集体备课来内化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然而,每所中小学承担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人原本就少,而且往往每个人所教年级不一样,要想实现有效的集体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研室应积极关注,可组织校际之间的集体备课与研讨交流,也可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多听本校教学水平高、有经验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一些教学相通的方法、技巧。电教人员平时在拍摄各种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也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自我观察、琢磨。
其实,电教人员应该是研究媒体和应用媒体的专家,但其真正优势却在于开发媒体的教育功能,研究媒体教学的策略、模式。因此,只有当他们参与各学科教学设计时才能发挥其优势。但是,现实中许多电教人员的能力素质达不到这种水平,即便能在某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参与其他学科教学设计时往往不被关注、认可,自己也觉得尴尬。此时,也需要教研部门积极介入,引导双方人员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努力。这样,电教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
5.个体自我关注
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主观意识和努力。要想摆脱“三子”的角色和地位,首先应该树立自我看重、自强不息的信念;其次应主动加强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研究,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能力。为此,就要积极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需求,及时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生长点。这样,才能在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观念与思想、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转型和提高,才能从“简单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重塑自己的形象。
总之,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网管和电教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
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早在1998年,南国农老先生就提出,电教者是教育革新者,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改战线上的第一流人物。为此,电教者应具有“士”字型知识结构、“三层次的能力结构”,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在工作中应担当电教基地的管理者、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随着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教育技术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体系: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体系;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体系;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研究能力体系;管理能力体系。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还应加上信息处理能力体系。这些能力体系可以看做是我国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标准。”
由此看出,优秀的电教者应该是既懂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又懂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与管理;既有协助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又有与学科教师一起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迅猛发展起来。保障网络通畅、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了一支从事中小学网络管理的生力军。网络管理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风险性很强的岗位工作,需要思想过硬、责任心强、技术到位的专业教师承担。就其工作本质而言,学校网管员应是电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具备网络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学校电教工作所必需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教育特征、学校发展、师生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耳前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小学网管、电教人员是新时代学校信息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高度重视其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这已是许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的共识与呼唤。然而,经过这些年发展,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最近,笔者在北京的许多区县走访时发现,目前中小学网管、电教人员的各方面状况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员数量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校网管、电教人员以兼职居多,且数量多为一两位,有些学校干脆没有。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来对网管、电教人员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目前,中小学专职网管少,兼职人员多。网管大多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而电教人员的成分就复杂得多,可以说既有教育技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也有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半道转行来的,整体年龄偏大,其专业素养的差异可想而知。
工作能力低下,工作职能低级。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更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现在许多中小学校电教工作仍然摆脱不了以前“三子”(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的角色和职能。而网管工作也基本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浅显的网络维护上,对于更高一层的网络建设和网络服务等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队伍不稳定。与同一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网管、电教人员工作不少做,而且繁杂,但是工作地位和工作待遇都很低,因而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甚至经常出现岗位变动和人员流失的情况。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岗位无编制,缺乏归属感。多年以来,电教、网管人员一直没有正式的岗位编制,也就缺乏对应的岗位经费,使得没有经费、没有财权的中小学没有办法择优任用这些人员,也没有政策和能力给他们合理的待遇、职称。干得再好也得不到应有的礼遇和认同感、归属感,这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极大地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深入发展。
岗位职能定位不准确,缺乏职业规划。由于对学校网管和电教工作的性质、职能、特点,缺乏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普通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还是现在从事这些工作的大多数人员,对这些工作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就产生不客观、不公正、不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定位。同时,网管和电教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也就缺乏应有的关注。
缺乏团队合作进步的组织与氛围。每所学校的网管、电教人员数量都很少,他们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因职称评审要求而代上几节信息技术或别的什么课。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在如今的大环境下,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等方式达到共同进步,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做法显然是不行的。但是,许多学校的网管、电教人员没能通过某种方式形成这样的团队组织与协作氛围。
关注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高校持续扩招,现在大量的专业学习教育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他们开始主动进入中小学承担电教、网管工作,逐渐改变着基层学校电教者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工作职能,其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成长已经到了必须关注的时刻。那究竟该由谁来关注呢?
1.政府部门关注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网管、电教队伍,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制约中小学网管、电教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岗位编制“瓶颈”必须打破。因此,与此相关的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中小学校网管、电教人员的岗位编制和职称评审问题,不要让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了。
2.学校领导关注
首先,学校领导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领导力,从根本上扭转“重网络建设、轻网络维护”、“重前期投入,轻后期应用”的观念,并站在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度,在现有条件下用富有前瞻性的思想,为网管、电教人员规划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之路。其次,应理清并明确他们的工作内容及相应职责,建立管理机构,最好有校级领导分管,并制定考核办法,从制度上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再次,创造各种培训学习、成绩展示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最后,从工作待遇上尽可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3.上级管理部门关注
为了促进每个学校网管、电教人员的业务交流,上级管理部门如电教馆、信息中心、协会组织等可建立合作发展共同体,搭建协作平台,促进共同发展。可把本地区相关人员按优势互补、地域临近等原则进行分组,针对他们在认识上、观念上、技术 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组织开展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研讨、互助等活动,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凝聚他们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能力。
4.教研部门关注
教学设计能力是电教人员参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能力可能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还是在自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上。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学人员通过集体备课来内化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然而,每所中小学承担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人原本就少,而且往往每个人所教年级不一样,要想实现有效的集体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研室应积极关注,可组织校际之间的集体备课与研讨交流,也可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多听本校教学水平高、有经验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一些教学相通的方法、技巧。电教人员平时在拍摄各种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也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自我观察、琢磨。
其实,电教人员应该是研究媒体和应用媒体的专家,但其真正优势却在于开发媒体的教育功能,研究媒体教学的策略、模式。因此,只有当他们参与各学科教学设计时才能发挥其优势。但是,现实中许多电教人员的能力素质达不到这种水平,即便能在某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参与其他学科教学设计时往往不被关注、认可,自己也觉得尴尬。此时,也需要教研部门积极介入,引导双方人员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努力。这样,电教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
5.个体自我关注
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主观意识和努力。要想摆脱“三子”的角色和地位,首先应该树立自我看重、自强不息的信念;其次应主动加强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研究,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能力。为此,就要积极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需求,及时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生长点。这样,才能在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观念与思想、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转型和提高,才能从“简单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重塑自己的形象。
总之,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网管和电教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