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文化冲突在近代是一个变异与融合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近代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先进的理念如何催化中国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经济;近代文化;中西文化
在新的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化的样貌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旧模样了,这是个不容争辩且人人看到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变异了?是先进?还是落后?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坏可以解释清楚的。它既包含了多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创新。
1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
在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特别是中西文化观上存在者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中国近代经济军事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使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从开始的强势输入人们被迫接受,到当时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盲目追求等等。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对外战争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经济是基础,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1]“怎样振兴国家”这样的认识伴随着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从文化领域开始。当然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图谋全面而深刻的触动和更改已流行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势必引起剧烈的社会震撼。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色,如经验理论,侧重伦理道德,传统民本思想,包容仁爱等,都是传统文化无法回避的表述。直至“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变革的讨论进入了流派纷呈的时期。如《学衡》派批判的“伪欧化”就是不可忽视的例子。梅光迪说,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法制的改革失败了:“文化的改革也失败了其言教育、哲理、文学、美术、号为‘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为有识者所垢病”。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揭破这种“工于伪饰,巧于语言奔走,颇为幼稚与流俗之人所趋从”的新文化运动之“假面”。[2]这样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局限在文化创作之上,他的阐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2经济发展与中西文化之碰撞
中国当时的文人以谋国家富强,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绝不在少数,这与民族文化“内向的”“包容的”“中庸的”特征的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人们焦急迫切的希望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心情,导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文章《中国问题》中专列了“中西文明比较”的一章,他的看法却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清新的气息。在他的那篇文章中哀叹欧洲文明病人膏育的同时,肯定了中国文明的某些光明面,寄希望于这些中国文明的优点能够得到保存,有助于拯救欧洲文明,并盼望中西文明的优点能够结合起来以创造未来的健康的新文明。但是罗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旧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水平,况且他偏爱老子的清静无为而厌恶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估价并不高。他还明确主张中国的传统文化亟须变革,可见远非崇信“东方文化救世”者流。[3]在此充分说明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冲突是很自然的,也是在同一件事情之上,看法很是不同,有时甚至是意见相左也不得而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因为有不同,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才会有更深刻的意识的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它不仅是个人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巨大的力量。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知識分子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先觉的人,在文化转型和变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维新时期,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指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的必要性。他在《南游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杆格,难臻富强。”[4]这些都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近代化文化行为。新式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分离于中国古老学科的新的价值系统,其知识结构也不再是以儒道学为中心的“学而优则士”的模式了,这是一个文化层的形成与创造的过程,一个为新文化事业,投身于新的目标而成长起来的新式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这些可以算是追求解放的历史,是摧毁政治抨击愚昧主义的历史,也是对明主和新文化的诉求。
3总结
这些观念批判是突进式的,对当时的中国文化有重大实际的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首先区分了政治,经济,民权的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的经济问题归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经济生活是所有各种社会生活的基础”,[5]强调经济基础的问题,当然此时的论述都比较简单,并没用深入到大众实际生活中,相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启发了中国人民去思考明主的观念,对于国内的明主文化思想的启蒙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是现代政治理念建立的一个基础。第三:他们的呼吁,是从古典文化想现代变迁的催化剂,属于不容忽视的助力之一。中国面对装备工业文明的西方经济与文化,积贫积弱的弊端暴露无疑,在这种情形之下,先进文化的碰撞,自强变革的尝试取得过不同程度的实绩。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传统条件的产物。由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它被传播和接受的程度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然而任何学说一旦被教条化,程式化便会产生偏颇的缺憾。我们今日观史,就是希望在经济和文化的新角度,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谋求二者的协调与互补,更加合理运用成败,创造性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凯尔的历史哲学》《李大钊文集》下,第346页.
[2] 《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一期.
[3] 罗素.中国问题[M].学林出版社,1996:146156.
[4] 郑观应.南游日记.
[5] 杜威.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J].新青年,1920,7.
作者简介:沈莉(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研究方向:装饰设计与研究。
关键词:经济;近代文化;中西文化
在新的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化的样貌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旧模样了,这是个不容争辩且人人看到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变异了?是先进?还是落后?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坏可以解释清楚的。它既包含了多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创新。
1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
在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特别是中西文化观上存在者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中国近代经济军事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使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从开始的强势输入人们被迫接受,到当时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盲目追求等等。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对外战争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经济是基础,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1]“怎样振兴国家”这样的认识伴随着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从文化领域开始。当然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图谋全面而深刻的触动和更改已流行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势必引起剧烈的社会震撼。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色,如经验理论,侧重伦理道德,传统民本思想,包容仁爱等,都是传统文化无法回避的表述。直至“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变革的讨论进入了流派纷呈的时期。如《学衡》派批判的“伪欧化”就是不可忽视的例子。梅光迪说,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法制的改革失败了:“文化的改革也失败了其言教育、哲理、文学、美术、号为‘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为有识者所垢病”。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揭破这种“工于伪饰,巧于语言奔走,颇为幼稚与流俗之人所趋从”的新文化运动之“假面”。[2]这样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局限在文化创作之上,他的阐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2经济发展与中西文化之碰撞
中国当时的文人以谋国家富强,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绝不在少数,这与民族文化“内向的”“包容的”“中庸的”特征的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人们焦急迫切的希望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心情,导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文章《中国问题》中专列了“中西文明比较”的一章,他的看法却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清新的气息。在他的那篇文章中哀叹欧洲文明病人膏育的同时,肯定了中国文明的某些光明面,寄希望于这些中国文明的优点能够得到保存,有助于拯救欧洲文明,并盼望中西文明的优点能够结合起来以创造未来的健康的新文明。但是罗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旧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水平,况且他偏爱老子的清静无为而厌恶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估价并不高。他还明确主张中国的传统文化亟须变革,可见远非崇信“东方文化救世”者流。[3]在此充分说明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冲突是很自然的,也是在同一件事情之上,看法很是不同,有时甚至是意见相左也不得而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因为有不同,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才会有更深刻的意识的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它不仅是个人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巨大的力量。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知識分子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先觉的人,在文化转型和变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维新时期,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指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的必要性。他在《南游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杆格,难臻富强。”[4]这些都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近代化文化行为。新式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分离于中国古老学科的新的价值系统,其知识结构也不再是以儒道学为中心的“学而优则士”的模式了,这是一个文化层的形成与创造的过程,一个为新文化事业,投身于新的目标而成长起来的新式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这些可以算是追求解放的历史,是摧毁政治抨击愚昧主义的历史,也是对明主和新文化的诉求。
3总结
这些观念批判是突进式的,对当时的中国文化有重大实际的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首先区分了政治,经济,民权的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的经济问题归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经济生活是所有各种社会生活的基础”,[5]强调经济基础的问题,当然此时的论述都比较简单,并没用深入到大众实际生活中,相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启发了中国人民去思考明主的观念,对于国内的明主文化思想的启蒙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是现代政治理念建立的一个基础。第三:他们的呼吁,是从古典文化想现代变迁的催化剂,属于不容忽视的助力之一。中国面对装备工业文明的西方经济与文化,积贫积弱的弊端暴露无疑,在这种情形之下,先进文化的碰撞,自强变革的尝试取得过不同程度的实绩。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传统条件的产物。由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它被传播和接受的程度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然而任何学说一旦被教条化,程式化便会产生偏颇的缺憾。我们今日观史,就是希望在经济和文化的新角度,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谋求二者的协调与互补,更加合理运用成败,创造性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凯尔的历史哲学》《李大钊文集》下,第346页.
[2] 《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一期.
[3] 罗素.中国问题[M].学林出版社,1996:146156.
[4] 郑观应.南游日记.
[5] 杜威.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J].新青年,1920,7.
作者简介:沈莉(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研究方向:装饰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