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导下,将原来一些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它包括信息研究性学习、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那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呢?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给他们创造发现的机会,探索、思维和谐的氛围,在活动中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是实施综合实践课最好的方法。
一、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好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特别向往大自然,渴望拥抱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活动课程,不局限于教室或学校的某块空间。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和保护自然、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积极情感,以及改造自然、社会、生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于是,我和学生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例如《指纹的奥秘》、《一次性物品的利用》等),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调查研究的成果。
二、成功中获得快乐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学科教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情感活动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别的学科课程,其明显的特点是开放型教学,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生活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以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提供了无数个可能。闻不如见,见不如干,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的确,听别人津津乐道,不如亲自试一试来得实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实验和探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滋味、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中绽放智慧的火花
确定活动主题后,指导老师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然要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原则,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息,而且能唤起儿童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萌发。师生关系也得以重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在交流中绽放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直以来讽刺着人们合作意识的淡薄。长期以来,国人宁可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的观察根深蒂固,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合作事倍功半。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致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审视自已的优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多种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生动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人与人的相处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每个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成果的展示,都需要交流与合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孩子们渐渐地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把方法教给别人了。一方面,在孩子与孩子的合作交流中,每个孩子是轻松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点子和语言都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逐渐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追求中赢得个性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然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特别注意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其它智能”。儿童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每个儿童的智能也未必相同。传统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可能让有的儿童失去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并在这种学业失败中丧失信心。而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学习。
经过活动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提高,自主独立性不断增强,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个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发现班级中一些因性格内向、成绩平平、默默无闻而导致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信;也有一些经常让同学们“头疼”的顽皮学生,在活动中却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能耐,极大的兴趣使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从而抑制了他们思想上、行为上的一些缺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发扬。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综合实际活动中各自不断地追求、进取,努力发掘自我的潜在能力,学生从活动中所学到的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想,得到发展、提高的也不是能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的。
教育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是实践,要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一、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好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特别向往大自然,渴望拥抱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活动课程,不局限于教室或学校的某块空间。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和保护自然、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积极情感,以及改造自然、社会、生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于是,我和学生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例如《指纹的奥秘》、《一次性物品的利用》等),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调查研究的成果。
二、成功中获得快乐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学科教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情感活动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别的学科课程,其明显的特点是开放型教学,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生活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以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提供了无数个可能。闻不如见,见不如干,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的确,听别人津津乐道,不如亲自试一试来得实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实验和探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滋味、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中绽放智慧的火花
确定活动主题后,指导老师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然要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原则,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息,而且能唤起儿童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萌发。师生关系也得以重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在交流中绽放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直以来讽刺着人们合作意识的淡薄。长期以来,国人宁可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的观察根深蒂固,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合作事倍功半。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致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审视自已的优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多种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生动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人与人的相处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每个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成果的展示,都需要交流与合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孩子们渐渐地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把方法教给别人了。一方面,在孩子与孩子的合作交流中,每个孩子是轻松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点子和语言都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逐渐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追求中赢得个性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然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特别注意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其它智能”。儿童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每个儿童的智能也未必相同。传统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可能让有的儿童失去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并在这种学业失败中丧失信心。而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学习。
经过活动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提高,自主独立性不断增强,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个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发现班级中一些因性格内向、成绩平平、默默无闻而导致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信;也有一些经常让同学们“头疼”的顽皮学生,在活动中却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能耐,极大的兴趣使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从而抑制了他们思想上、行为上的一些缺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发扬。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综合实际活动中各自不断地追求、进取,努力发掘自我的潜在能力,学生从活动中所学到的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想,得到发展、提高的也不是能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的。
教育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是实践,要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