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造就一支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国外学生事务管理者就是专家,我国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化水平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一条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循序渐进之路。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专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2-0130-01
高校辅导员直接工作于学生身边,处学生工作前线,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等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1国外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家角色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管理者(相当于辅导员)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准和专家地位。申请进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人员需具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方面硕士学位,若要取得中层管理职位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专业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博士培养计划。成立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出版专业期刊,推行“职业标准”。
英国高校校级有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下设与学生事务有关委员会,负责就学生事务政策和战略向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提出建议,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牧师代表、学生代表。院长和系主任负责学生事务,并为每个学生安排导师,有的还另设有高级导师,负责指导全系学生,另外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事务的职业发展、心理咨询、残疾学生等。德国与法国对学生非学术事务管理交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高校成立联络办公室,在学生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德国承担学生事务校外机构称为“大学生事务局”,法国叫做“学生服务中心”,都带企业运作特点的自治性组织,提供针对学生的食宿、打工、就业、文化等服务。
2我国辅导员角色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诞生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依次经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和“辅导员”的演变过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成为教育重要任务,高校相应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建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职责内容也在扩大,包括“思想政治引导”、“学校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许多地方提出要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亦主张“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不少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辅导员职业化效果不明显,专业化不突出,成为专家几乎不可能。部分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自身职业成就感不足、职业归属感不强。辅导员从事工作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对工作理解和尊重,给予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的源泉是学生。促使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理由源自对自身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兴趣倾向。由于这两方面的源泉都有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和流动性较突出,更愿意做专业教师,更喜欢教学和科研,向往有轻松的自我空间。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务虚性导致工作开展的成效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按此定义,“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实施、检查、总结和重新组织新过程的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传统“灌输型”、“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教育者和辅导员的素质如何,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设计和实施怎样,均关系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更上一层楼。三是辅导员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对辅导员工作考核,基本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并且也反映不出真实的工作业绩。
3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现实走向
职业化是辅导员职业的基础和突破口。职业包含一条铁规则,如果一个职业谁都可担任,则没有社会地位。所以辅导员职业的前提是要设立准入门槛。辅导员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高级阶段。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不是两条道,不是分道扬镳。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前提是要辅导员建立有效激励淘汰机制。心理学认为,激励通过需要产生动机,导致行为发生,以达目标满足需要。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对行为有强大内驱力,促使人们向目标进发。合理定位薪酬标准,是激励辅导员形成职业化的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层次需要就会成为主导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待遇没有提升,考虑办学成本,想到的是如何付出少一些,而工作量不减。
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还没有达到专业化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别,辅导员分散到各系管理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可根据高校辅导员兴趣、专业背景、个人潜质,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团队,选择素质好,热爱辅导员工作,有能力的辅导员确定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培训,使其成为某一个学生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员,最终成为专家。
参考文献
[1]张燕军.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条件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2-13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美]斯蒂芬.P.罗伯斯著.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2.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专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2-0130-01
高校辅导员直接工作于学生身边,处学生工作前线,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等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1国外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家角色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管理者(相当于辅导员)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准和专家地位。申请进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人员需具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方面硕士学位,若要取得中层管理职位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专业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博士培养计划。成立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出版专业期刊,推行“职业标准”。
英国高校校级有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下设与学生事务有关委员会,负责就学生事务政策和战略向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提出建议,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牧师代表、学生代表。院长和系主任负责学生事务,并为每个学生安排导师,有的还另设有高级导师,负责指导全系学生,另外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事务的职业发展、心理咨询、残疾学生等。德国与法国对学生非学术事务管理交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高校成立联络办公室,在学生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德国承担学生事务校外机构称为“大学生事务局”,法国叫做“学生服务中心”,都带企业运作特点的自治性组织,提供针对学生的食宿、打工、就业、文化等服务。
2我国辅导员角色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诞生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依次经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和“辅导员”的演变过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成为教育重要任务,高校相应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建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职责内容也在扩大,包括“思想政治引导”、“学校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许多地方提出要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亦主张“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不少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辅导员职业化效果不明显,专业化不突出,成为专家几乎不可能。部分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自身职业成就感不足、职业归属感不强。辅导员从事工作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对工作理解和尊重,给予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的源泉是学生。促使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理由源自对自身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兴趣倾向。由于这两方面的源泉都有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和流动性较突出,更愿意做专业教师,更喜欢教学和科研,向往有轻松的自我空间。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务虚性导致工作开展的成效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按此定义,“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实施、检查、总结和重新组织新过程的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传统“灌输型”、“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教育者和辅导员的素质如何,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设计和实施怎样,均关系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更上一层楼。三是辅导员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对辅导员工作考核,基本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并且也反映不出真实的工作业绩。
3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现实走向
职业化是辅导员职业的基础和突破口。职业包含一条铁规则,如果一个职业谁都可担任,则没有社会地位。所以辅导员职业的前提是要设立准入门槛。辅导员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高级阶段。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不是两条道,不是分道扬镳。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前提是要辅导员建立有效激励淘汰机制。心理学认为,激励通过需要产生动机,导致行为发生,以达目标满足需要。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对行为有强大内驱力,促使人们向目标进发。合理定位薪酬标准,是激励辅导员形成职业化的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层次需要就会成为主导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待遇没有提升,考虑办学成本,想到的是如何付出少一些,而工作量不减。
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还没有达到专业化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别,辅导员分散到各系管理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可根据高校辅导员兴趣、专业背景、个人潜质,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团队,选择素质好,热爱辅导员工作,有能力的辅导员确定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培训,使其成为某一个学生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员,最终成为专家。
参考文献
[1]张燕军.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条件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2-13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美]斯蒂芬.P.罗伯斯著.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