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话剧《柳青》描述了柳青在皇甫村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真实地记录了他为信仰奋斗终生的精神风骨,投射出他独立人格的个性魅力。本文通过三种形式的戏剧冲突对话剧《柳青》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话剧;《柳青》;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在话剧《柳青》中,柳青有着作家、共产党员、农民“三重身份”,为了创作反映农村合作化时期寻常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他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舍弃了原本的职务和高干待遇,甚至放弃了穿衣风格和说话方式,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话剧刻画了柳青生活和奋斗的时代背景,以柳青在皇甫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经历为内容,真实地描绘出新时代农民的艰苦创业。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往往在戏剧艺术中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围绕以人为主体的原则,戏剧冲突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是人物内心的矛盾。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运用这三种矛盾,使之相互交织,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叙事抒情的效果。为了弘扬柳青扎根人民群众生活、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导演傅勇凡及编剧唐栋在设置情节时充分体现了“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一点,紧紧围绕着柳青在创作《创业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一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大大小小的波澜起伏,运用曲折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柳青一生中几个重要节点进行细致刻画,一步步将柳青扎根基层、服务于人民的人物形象烘托出来,以点带面,从而烘托出作品的主题。
1 柳青与特殊时代背景之间的冲突
首先,因人文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般存在于大的社会背景或时代环境之下,不只交代话剧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往往承载着大背景下的深刻主旨。话剧《柳青》的故事剧情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柳青对《创业史》所涉及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要历史和现实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当他初到乡村时,遇到了未曾经历过的困难,在农民眼里,他还是一位城里来的大领导,虽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在他面前还是畏手畏脚、不敢讲真话,这令柳青难以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最开始,柳青的确是来体验生活的,但来到皇甫村后,他渐渐被“翻身”农民的热情和农村新形势所感染,于是,他的心也逐渐走进农村,感情也融于农村。然而,在柳青从思想到行动上彻底成为一个农民后,却与当时的“政策”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病魔、环境、生活等难题一度严重地困扰着他,现实提出了是留还是走的问题。
柳青有着“透视生活本质,敏锐观察事物”的超前思维。他对社会变革时期新事物有敏锐悟感,对历史变故时期不正常现象有科学预测。剧中的柳青说了一句很凄凉的话,“在旧社会,作家不是被穷死,就是被整死。”历经社会大变迁后,柳青培养了一种善于从大方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革命生涯和创作生活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能体现出他思维的超常性。然而,全国解放后,共产党人柳青,放着县委副书记不当,放弃城里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扎根西北农村,换掉洋衬衫背带裤,裹着庄稼人的棉衣裤带在破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剧中所呈现出来的主人公柳青真实可爱、追求真理、坚持信仰、可敬可贵。柳青超前的思维使他发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问题,并依然选择保留着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柳青从一开始的县委副书记,到走进皇甫村体验生活的作家、深入田间地头的农民,再到被人诬陷指认关押“牛棚”的黑作家,刻画出他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冲突,因时代主题变化而面临个人命运的选择,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状态和变化。话剧《柳青》的创作题材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农村,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地反映出我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田间百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柳青始终遵从本心,坚持从现实出发,将自己所经历的农村社会改革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艺术加工打造出时代文学精品之作。
2 柳青与社会人物之间的冲突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确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后,就要在人物角色塑造上下功夫,不仅仅是主要人物,还有常被忽略的次要角色。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冲突,但是,生活中人与人的矛盾是纷纭复杂的,文艺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概括、集中以及提炼加工等过程,把真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变得典型化。在《柳青》这部戏中,人物性格都比较鲜明而又复杂,无论是柳青的妻子马葳、耿直泼辣的邻居雪娥、墨守成规的王三老汉,还是他的学生文艺青年黄文海、经历战争的老同事韩健等,各个人物有不同的愿望和企图,互相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构成错综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
村民口中的柳青是个“大领导”“大作家”,然而他不但需要俯身面对“村民家的鸡下软壳蛋”这类难题,而且要调解农户分稻种时难以避免的冲突。台上,柳青看着集市里村民之间的小矛盾,村民身上的灯光变暗,灯光突显在柳青身上,他正拿着小本本记笔记,类似这样的场景出现多次,“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一开始柳青邀请三个没有加入互助组的村民交流,王三老汉认为自家的田地风水好、产量高,加入互助组后自家吃亏;雪娥一家觉得互助组“春天聚,冬天散”;富农认为自己成分差,不会被互助组接纳。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三户人家始终心存戒律,认为柳青是从上面下来的领导,不了解农村,对柳青的话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柳青的穿着打扮与他们格格不入,就连“圪蹴”这个动作都不会,谈话自然不欢而散。柳青的智慧在于,他从来不强人所难,王三老汉他们不愿意加入农村互助组,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顾虑,没有看到互助组的好处。后来,互助组组长王家斌在给组员们分粮种的过程中,雪娥夫妇和富农也要參与分配,在遭到拒绝后三人大打出手。柳青知道了事情原委,便提议把多出来的“百日黄”分给他们一点,让大家都感受一下互助组的好处。果然,新品种的产量很高,在尝到了甜头后,几户村民纷纷加入了互助组。这便是柳青到了黄埔村后干成的第一件事。 柳青与妻子马葳之间也产生矛盾。柳青放弃城市的工作来到皇甫村,贴近生活,深入人民内部,实现自己的创作梦,但他忽视了妻子的工作、女儿的学校。马葳作为一名知识女性,蕙质兰心、善解人意,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思考,在捐献稿费这件事上,柳青主张一分不留全数捐出,而马葳负责家里饮食起居自是有她的考虑,这样两个各有合理性的想法,构成了矛盾冲突。尽管他们也曾为了孩子上学、生计等琐碎的事情有所争执,但马葳还是选择夫唱妇随,到后来慢慢接受,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决定,再到最后,柳青被关进“牛棚”,马葳因拒绝和柳青划清界限而饱受磨难,没有得到回应的一声声“柳青,我想跟你谈谈”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里也成为二者矛盾的至高点。剧中最扎心的一幕,应该就是当得知妻子跳井后,柳青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马崴,我想和你谈谈,和你谈谈……”在身边还有夫人的陪伴、那场动荡疯狂的风暴还未来临时,他将太多的时间投入到收集素材与写作,对于家庭的责任与父亲的角色算是完全的缺失状态,多少次妻子想要和他谈谈,关于家庭、关于自己和孩子,都被他敷衍地一带而过,理想、信念与追求始终占据着他的一整颗心,而那时,妻子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柳青,我想和你谈谈……
还有柳青与黄文海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一个是为了创作,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群众中的作家;一个是急功近利,听了点土改故事就寫长篇小说的业余写作爱好者,二者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柳青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另一方面,柳青指导黄文海写作,在看过黄文海的作品后诚恳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黄文海却着急出版,一心只求功名,甚至最后昧着良心指认自己的老师。柳青毫无保留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反过来使得自己身陷囹圄,无奈无语且无力,或许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能够坚持活着,已是最大的万幸。柳青脖子上挂着一张写着“反革命黑作家柳青”的木板,被红卫兵推搡着游街示众,这一幕极具讽刺意味,引人深思。通过对两位人物的细致刻画产生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升华了柳青的精神境界,使得柳青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
3 柳青内心世界的冲突
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最有力的方式,也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究。在典型的创造上,必须正确处理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辩证关系,同时又必须严格遵循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对外,柳青是个优秀的作家、先进的共产党员,在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时,柳青站在公平正义的秤杆上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对内,他有些大男子主义,在处理家务事时,他选择先顾大家,后顾小家,妻子最后的“柳青,我想跟你谈谈”并没有使他醒悟,待他得知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在得知马崴自杀后,柳青内心有过怀疑,但更多的是深深地自责。话剧《柳青》对于柳青爱情的描写定然是个悲剧,那时的柳青质疑自己,但最终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同样,人物的外形与其内心状态也是有联系的,它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柳青出场穿着十分具有文人气息的背带裤,显得与皇甫村格格不入,想学村民圪蹴在地头却不小心崩坏裤子闹了笑话,可再见他时,他已换上普通衣服,与人民群众圪蹴在一起。这一系列的改变表达出柳青内心的想法。在剧中,作为一种意象,“圪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成为一种融入百姓生活的必要选择。
剧中的柳青不仅是一名观察者或是记录者,他更是一名成功的参与者,他将自己融于皇甫村,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剧中通过一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一段段鲜活风趣的对话、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在舞台上展示出特定历史境遇下的感性思考和当时实际的社会经历。剧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下,将柳青精神贯穿于情节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从而使观众的情感与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使演出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戏剧要表现时代精神,要以当代最先进的思想教育人民,就要写好模范形象,就要创造模范典型。这就要求剧作者深刻理解和表现现实关系,做到把社会现象集中起来,把矛盾冲突典型化。戏剧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步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选择题材打造优秀剧目,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郭海瑾.到生活里刨文学创作的“金刚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编剧唐栋谈《柳青》创作.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2019-04-15(009).
关键词:话剧;《柳青》;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在话剧《柳青》中,柳青有着作家、共产党员、农民“三重身份”,为了创作反映农村合作化时期寻常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他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舍弃了原本的职务和高干待遇,甚至放弃了穿衣风格和说话方式,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话剧刻画了柳青生活和奋斗的时代背景,以柳青在皇甫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经历为内容,真实地描绘出新时代农民的艰苦创业。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往往在戏剧艺术中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围绕以人为主体的原则,戏剧冲突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是人物内心的矛盾。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运用这三种矛盾,使之相互交织,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叙事抒情的效果。为了弘扬柳青扎根人民群众生活、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导演傅勇凡及编剧唐栋在设置情节时充分体现了“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一点,紧紧围绕着柳青在创作《创业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一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大大小小的波澜起伏,运用曲折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柳青一生中几个重要节点进行细致刻画,一步步将柳青扎根基层、服务于人民的人物形象烘托出来,以点带面,从而烘托出作品的主题。
1 柳青与特殊时代背景之间的冲突
首先,因人文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般存在于大的社会背景或时代环境之下,不只交代话剧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往往承载着大背景下的深刻主旨。话剧《柳青》的故事剧情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柳青对《创业史》所涉及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要历史和现实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当他初到乡村时,遇到了未曾经历过的困难,在农民眼里,他还是一位城里来的大领导,虽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在他面前还是畏手畏脚、不敢讲真话,这令柳青难以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最开始,柳青的确是来体验生活的,但来到皇甫村后,他渐渐被“翻身”农民的热情和农村新形势所感染,于是,他的心也逐渐走进农村,感情也融于农村。然而,在柳青从思想到行动上彻底成为一个农民后,却与当时的“政策”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病魔、环境、生活等难题一度严重地困扰着他,现实提出了是留还是走的问题。
柳青有着“透视生活本质,敏锐观察事物”的超前思维。他对社会变革时期新事物有敏锐悟感,对历史变故时期不正常现象有科学预测。剧中的柳青说了一句很凄凉的话,“在旧社会,作家不是被穷死,就是被整死。”历经社会大变迁后,柳青培养了一种善于从大方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革命生涯和创作生活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能体现出他思维的超常性。然而,全国解放后,共产党人柳青,放着县委副书记不当,放弃城里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扎根西北农村,换掉洋衬衫背带裤,裹着庄稼人的棉衣裤带在破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剧中所呈现出来的主人公柳青真实可爱、追求真理、坚持信仰、可敬可贵。柳青超前的思维使他发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问题,并依然选择保留着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柳青从一开始的县委副书记,到走进皇甫村体验生活的作家、深入田间地头的农民,再到被人诬陷指认关押“牛棚”的黑作家,刻画出他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冲突,因时代主题变化而面临个人命运的选择,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状态和变化。话剧《柳青》的创作题材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农村,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地反映出我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田间百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柳青始终遵从本心,坚持从现实出发,将自己所经历的农村社会改革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艺术加工打造出时代文学精品之作。
2 柳青与社会人物之间的冲突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确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后,就要在人物角色塑造上下功夫,不仅仅是主要人物,还有常被忽略的次要角色。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冲突,但是,生活中人与人的矛盾是纷纭复杂的,文艺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概括、集中以及提炼加工等过程,把真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变得典型化。在《柳青》这部戏中,人物性格都比较鲜明而又复杂,无论是柳青的妻子马葳、耿直泼辣的邻居雪娥、墨守成规的王三老汉,还是他的学生文艺青年黄文海、经历战争的老同事韩健等,各个人物有不同的愿望和企图,互相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构成错综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
村民口中的柳青是个“大领导”“大作家”,然而他不但需要俯身面对“村民家的鸡下软壳蛋”这类难题,而且要调解农户分稻种时难以避免的冲突。台上,柳青看着集市里村民之间的小矛盾,村民身上的灯光变暗,灯光突显在柳青身上,他正拿着小本本记笔记,类似这样的场景出现多次,“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一开始柳青邀请三个没有加入互助组的村民交流,王三老汉认为自家的田地风水好、产量高,加入互助组后自家吃亏;雪娥一家觉得互助组“春天聚,冬天散”;富农认为自己成分差,不会被互助组接纳。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三户人家始终心存戒律,认为柳青是从上面下来的领导,不了解农村,对柳青的话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柳青的穿着打扮与他们格格不入,就连“圪蹴”这个动作都不会,谈话自然不欢而散。柳青的智慧在于,他从来不强人所难,王三老汉他们不愿意加入农村互助组,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顾虑,没有看到互助组的好处。后来,互助组组长王家斌在给组员们分粮种的过程中,雪娥夫妇和富农也要參与分配,在遭到拒绝后三人大打出手。柳青知道了事情原委,便提议把多出来的“百日黄”分给他们一点,让大家都感受一下互助组的好处。果然,新品种的产量很高,在尝到了甜头后,几户村民纷纷加入了互助组。这便是柳青到了黄埔村后干成的第一件事。 柳青与妻子马葳之间也产生矛盾。柳青放弃城市的工作来到皇甫村,贴近生活,深入人民内部,实现自己的创作梦,但他忽视了妻子的工作、女儿的学校。马葳作为一名知识女性,蕙质兰心、善解人意,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思考,在捐献稿费这件事上,柳青主张一分不留全数捐出,而马葳负责家里饮食起居自是有她的考虑,这样两个各有合理性的想法,构成了矛盾冲突。尽管他们也曾为了孩子上学、生计等琐碎的事情有所争执,但马葳还是选择夫唱妇随,到后来慢慢接受,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决定,再到最后,柳青被关进“牛棚”,马葳因拒绝和柳青划清界限而饱受磨难,没有得到回应的一声声“柳青,我想跟你谈谈”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里也成为二者矛盾的至高点。剧中最扎心的一幕,应该就是当得知妻子跳井后,柳青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马崴,我想和你谈谈,和你谈谈……”在身边还有夫人的陪伴、那场动荡疯狂的风暴还未来临时,他将太多的时间投入到收集素材与写作,对于家庭的责任与父亲的角色算是完全的缺失状态,多少次妻子想要和他谈谈,关于家庭、关于自己和孩子,都被他敷衍地一带而过,理想、信念与追求始终占据着他的一整颗心,而那时,妻子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柳青,我想和你谈谈……
还有柳青与黄文海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一个是为了创作,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群众中的作家;一个是急功近利,听了点土改故事就寫长篇小说的业余写作爱好者,二者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柳青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另一方面,柳青指导黄文海写作,在看过黄文海的作品后诚恳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黄文海却着急出版,一心只求功名,甚至最后昧着良心指认自己的老师。柳青毫无保留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反过来使得自己身陷囹圄,无奈无语且无力,或许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能够坚持活着,已是最大的万幸。柳青脖子上挂着一张写着“反革命黑作家柳青”的木板,被红卫兵推搡着游街示众,这一幕极具讽刺意味,引人深思。通过对两位人物的细致刻画产生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升华了柳青的精神境界,使得柳青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
3 柳青内心世界的冲突
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最有力的方式,也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究。在典型的创造上,必须正确处理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辩证关系,同时又必须严格遵循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对外,柳青是个优秀的作家、先进的共产党员,在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时,柳青站在公平正义的秤杆上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对内,他有些大男子主义,在处理家务事时,他选择先顾大家,后顾小家,妻子最后的“柳青,我想跟你谈谈”并没有使他醒悟,待他得知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在得知马崴自杀后,柳青内心有过怀疑,但更多的是深深地自责。话剧《柳青》对于柳青爱情的描写定然是个悲剧,那时的柳青质疑自己,但最终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同样,人物的外形与其内心状态也是有联系的,它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柳青出场穿着十分具有文人气息的背带裤,显得与皇甫村格格不入,想学村民圪蹴在地头却不小心崩坏裤子闹了笑话,可再见他时,他已换上普通衣服,与人民群众圪蹴在一起。这一系列的改变表达出柳青内心的想法。在剧中,作为一种意象,“圪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成为一种融入百姓生活的必要选择。
剧中的柳青不仅是一名观察者或是记录者,他更是一名成功的参与者,他将自己融于皇甫村,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剧中通过一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一段段鲜活风趣的对话、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在舞台上展示出特定历史境遇下的感性思考和当时实际的社会经历。剧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下,将柳青精神贯穿于情节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从而使观众的情感与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使演出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戏剧要表现时代精神,要以当代最先进的思想教育人民,就要写好模范形象,就要创造模范典型。这就要求剧作者深刻理解和表现现实关系,做到把社会现象集中起来,把矛盾冲突典型化。戏剧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步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选择题材打造优秀剧目,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郭海瑾.到生活里刨文学创作的“金刚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编剧唐栋谈《柳青》创作.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2019-04-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