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卷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在进攻希腊的一座城市时,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这个老人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想必已经让你的心弦有所触动。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这两则材料表明,古希腊优秀人物对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们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因此,写作的关节点在于“要什么”。“要”和“不要”就是选择,就是取舍,比如物质与精神的、生命与思想的、威权与自由的,等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里有联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与“假”,“有”和“无”本就是一事两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无论是观察生活,还是内心省察,甚而深思冥想,我们自会有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自己的感悟和认知。
  请以“真与假”或“有和无”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800字以上。
  【写作点拨】这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试题,它既提供了《红楼梦》里的对联,又给出了具体的题目(“真与假”或“有和无”),所以,它的写作范围相对变窄了。但是,题目“真与假”(“有和无”),又是相对宽泛的。“真”的“假”的,是什么?“有”的“无”的,又是什么?选择的范围是相对拓宽,理想、情操、道德、品德,家庭、事业、情感、人伦等,会有高下之分,真假之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当下有一个很萌的问题:“你幸福吗?”反之,也可以问一句:“你痛了吗?”以“痛”而言,材料又提供了三种态度:言,不言,善言。而这三种对“痛”的态度,说到底也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智慧。选择其中的一种,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哲学,剩下的,在于阐释清楚 “为什么”。这一道试题的规定性较强,看似写作空间小,实际上对于哲学认知尚不够多的当下的高考学生而言,不啻是一种关怀与呵护:运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踮一踮脚尖就可以够得着,进而可以在现有的哲学素养基础上从容地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经历种种的痛。初生必定伴随着阵痛,于是坠地一刻,孩童用大哭道出了人生的第一痛。这痛,是生命的给予,也是生命的见证。因此,在承受漫长的人生之痛时不言痛,是一种建立在对生的理解和热爱上的坚强。
  莱布尼茨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上帝从众多可能中挑选出的、最好的一个。这被选中的世界是多么美妙,能让我们拥有充满未知际遇的生命,而这其中既有喜悦也有伤痛。面对喜悦,我们感恩上苍的赐予;面临痛楚,我们也应以感恩的心态选择坦然接受,不抱怨,不言说,在坚强之中孕育生的美好。
  痛降临于肉体之上——天生抑或后天。肢体的残缺或是器官的衰败,对于生物体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对如此生命之痛,这个患有先天性下肢肌肉萎缩的男孩陈志远,却用沉默绽放了坚强之花。自小便知道自己异于常人的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生活上,他努力自立,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学习上,他自尊自强,不要求别人对他有特别待遇。靠着特制轮椅走动和依靠自己的双手上下楼梯,陈志远在帮着父母经营小店的同时,靠自学考上本科。身体的残缺是何等苦楚,但他从未为此而抱怨,而是忍受伤痛,顽强拼搏。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这人生之痛,他才懂得,除了上天给予的东西,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坚强弥补了他肉体上的残缺,而面对痛苦的理解,能让他毫不畏惧。
  肉体上的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精神与心灵上的痛而不言亦然。
  有人问马克思:“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无挫败感,也不抱怨吗?”他回答:“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专注于纯粹的学术而失去了许多本该有的待遇,被一些不纯粹夺取了该有的光环,如此之痛,并不会轻于失去健全肢体之痛。《说文》中说:“悲,痛也。”心中的悲与落寞,成为日夜压在身上的痛。只是,一句“只为天职而活”,足以抵挡一切侵扰。的确是伤痛,但何必言说?我自为我天职而活,为我拥有的生而活,因为对这被给予有理解和感恩。
  痛,的确不必言。
  蚌贝生珠,也不过始于一沙之痛。当柔软的蚌肉温柔地怀抱着粗糙的沙砾,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深海之下,无人知晓,而它亦不需被人知晓。痛而不言是因为它知道,疼痛是生的给予,生的见证,在不言的坚强之中,终会孕育出生的美好。
  【点评】如前所述,该作文试题具有较强的规定性:面对“痛”,你只能择其一(言、不言、善言),因而思维腾挪的空间不大。本例文则选择了“不说”,虽同样受到命题的约束,但在内容上却不乏哲思,体现出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哲学素养,超出了一般的辩证思维的认知水平。该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破题(说理)——中腰论证(举例)——篇末收题(总结),有趣的是,“蚌贝生珠”的材料,用在篇末(而不是开篇),别开生面,有画龙点睛之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据近日报载,故宫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刻上“到此一游”;筒子河里捞出1万多根玉米棒;天坛的回音壁,成了“游客签名墙”。   材料二 作家阿来说:“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以“文明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所谓“文明”,一方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一方面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进一步的文明,而文明又有待于人类不懈的努力。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微缩成地球村,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渗透,各种先进的文明理念更是春风扑面,却又有些应接不暇。那么,人类文明进程的规律是什么呢?社会文明必定是不断进步的,而这个进步的态势应是渐进式的,因为她有待于人类的认识、理解、接受、践行,甚至创造。
  第16辆车。
  满载的牲畜与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使空气里带着聒噪的轰鸣,也给春节前寒冷的雪天添了一些生气。年轻人哈着气窝在副驾上翻看地图,时而抬起头与司机胡侃一番。
  关掉沙沙作响的收音机,“你这样的年轻人,还真的许久没见过了!”司机冷不防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坐过顺风车,去了武汉哩。”年轻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这不快过年了嘛!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呗。”司机似乎又觉得有点静,顺手打开收音机,笑道:“挺好!”大叔的笑,憨厚,像阴霾里劈出的一缕阳光。
  第20辆车。
  刚成为父母的年轻夫妇,给了年轻人一杯热水,一段旅程。孩子有些闹腾,新手妈妈一阵手忙脚乱。两个男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足球,股市,新闻,八卦,还有回家的路。
  “哥们真牛!我读大学时就没你胆儿这么大。”
  “呵呵,有什么牛不牛的,我就是躲避春运这家伙而已。”
  “还真别说,你这方法不错,怎么想到的?”
  “也没多想。我就一学生,父母出钱让我出来,不想再让父母出钱让我回去!”
  车里一下子就默下来,连孩子的哭闹声都没有了。纷扬的雪花降下来,温柔地融化在挡风玻璃上。
  第24辆车。
  年轻人的手机在毛毯下面的口袋里响了。
  “喂,儿子,到哪儿了?”
  “快到省城了。”
  “你这孩子,这么大了还不让人省心,买张票又要不了几个钱,你这样何苦呀!”
  “妈!”
  “嗯?”
  “哦,没什么了,就是想试试呗!”
  第25辆车。
  大清早的寒气,咬进骨头里,硬生生地将人从梦里拖出来。发动机的声音闷闷的,让人有种它也冻僵了的感觉。
  “小伙子,你这样搭车,遇着困难没有?”老太太的笑容可掬。
  “嗯——大概20辆里有一辆车肯停下来。”
  “是呀,哪比我们那会儿啊!现在的人哟……”
  “没有呀——”小伙子扬起笑,“爷爷奶奶你们不就让我上车了嘛!”
  挥别爷爷奶奶,朝家的方向走去,回想着每一个搭载过他的人的模样,不知不觉他站在家了门口。此时,太阳出来了……
  【点评】“顺风车”,是当下社会的时尚与文明的体现,但往往“想”与“给”双方相互猜疑,不敢信任,于是,文明停留在原点。走出去,在路上,这是“年轻人”(大学生)的对人、对人性的认知与选择,也是那4位司机与其他司机的分野。“在路上”,则既是事件的概括,又是对文明进程的暗喻:一是可以期待,二是尚须努力。按“大概每20辆里有一辆车肯停下来”算,小伙子遇车该有500辆,实际搭乘的顺风车也有25辆,不可能全写。作者巧妙地截取25辆中的4辆车,不仅排除了“不停车”的纠结,“给搭车”的,也精简精选。
其他文献
写作议论文,尤其是考场议论文,选择素材应尽量避俗避旧,用好鲜活素材,这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很多时候,与特定的作文题相关的鲜活素材有限,或者不少考生平时积累的鲜活素材有限,在此种情况下,如何用陈旧素材或熟面孔“化腐朽为神奇”,则至关重要。以下四种思路不妨一试。  一、普通素材变换形式  课文中出现的或司空见惯的素材可以变换形式运用,可以用形象再现代替平淡叙述,融入描写抒情以增强主观色彩,或者在句
期刊
践行者:饶纪恳  蓝天下,航模飞机轰鸣而过,时而俯冲,时而一冲而上,时而翻滚。精准地拐弯,准确地落地。而操作航模的人是一位快古稀之年的老人,他叫饶纪恳,他一直有一个飞天的情结。  饶伯今年已六十八岁,自从退休后就开始钻研航模,家中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屋里堆满了航模的材料、制作工具和他自己设计出来的几十架不同款式的飞机。这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卧室。饶伯因为喜爱制作航模,所以自学了电脑制图软件。每一
期刊
践行者:莫 言  2012年10月11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在“先狂喜后淡定”的心情中获得了这一殊荣,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  和奥运会一样,中国人心中的“诺奖情结”积蓄也已百年有余了。虽然在自然科学领域早已有多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但文学奖,截至莫言获奖之前,尚未有一位拥有“中国国籍”的人拿过此奖,这是百年来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评奖委员会给
期刊
2012年9月25日0时30分,这是“辽宁舰”的凯旋之夜。24日白天,官兵们顺利完成了歼-15飞机上舰起降飞行试验,此刻,大多数人都带着成功的喜悦酣然入梦。  甲板数字越大代表离舰面飞行甲板越远,意味着条件越艰苦。此刻,航母主甲板下负10层上士葛呈华正专心致志地给装备部件刷油漆。这里是航母的电源“心脏”之一,机舱内噪音震耳,温度高达40℃,人和人说话即便贴在耳边也很难听清楚,连比划带猜才能进行沟通
期刊
践行者:张峥  2012年9月25日,在威武雄壮的国歌声里,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指挥官是有着丰富的管理和指挥经验的海军大校张峥。  张峥,今年43岁,这样一位年轻的舰长,代表了中国首艘航母的年轻姿态。张峥从大连舰艇学院研究生班毕业时,曾对一位将军保证:“不当上舰长,我绝不结婚!”这位将军回答他:“小伙子,你以为舰长是那么好当的?我看你当副舰长就可以结婚了……”  张峥出生于军人家庭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说的是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爱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爱国情。人有七情六欲,“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请以“情”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点拨】该题目属于话题作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
期刊
践行者:刘吉  无论身处江湖还是庙堂,刘吉都不仅是中国改革道路的出色鼓吹者和坚定捍卫者,还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行动派。他独特的战略思维,强劲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思维的多元化,也使他成为最富个性和激情的改革理论家之一。  刘吉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中学时文科成绩却异常优秀。1953年,旨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目标,赶超欧美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个满怀强国梦的年轻人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
期刊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夜  宗白华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清星流。  一 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根据这首诗歌的含义,写一篇文章。可 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 角度自选.立愈自定,题目自拟。② 不得脱离诗歌内容与含义的范围。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不少于800 字。⑤ 不得抄袭,不得
期刊
【技法】  写两例,不雷同  王大绩老师曾经提出记叙文考场千字文的最佳模式是——“写两例,不雷同”。 所谓“写两例”,就是指千字内的主体部分由两个部分构成;所谓“不雷同”,就是构成作文主体的两部分,在构想和行文上要有变化,不要简单重复。  “写两例,不雷同”,何以成为考场记叙文的最佳模式,这是大有道理可说的。  从文章本身来说:它符合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哲学思维,符合美学对称的原理,而且这种思维方式,
期刊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格言)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  你如何理解“命运与人生”的关系?请以“命运”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这个命题把选修教材、必修教材与高考命题紧密联系起来,以贝多芬的事迹、欧阳修的论断正面立论,引导人们积极把握命运,理性思考人生,同时摈弃一直以来主宰人心灵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