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知识点与题目的桥梁 突破解决综合题的瓶颈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本校初中三年级学生在数学期中考试中,“看上去都懂,做起来不会”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教师未进行有效指导”的結论,并对此问题作出了反思,最终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答题能力;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96-2一、背景
  5月,初三数学期中考试刚结束,从初三数学组传来同一个声音:“题目才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做不出来了”。此前,初三数学组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教研组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分析后都得出同一结论——不会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现了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分析之后,学生立刻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学现象。从表面看,似乎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点,但当把具体的知识点都分解到题目中时,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似乎成了初三学生做解答题的一道“拦路虎”,而且有一个怪圈,综合题做得再多、时间再长学生的进步也不明显,有时甚至考得更差。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约着学生解决解答题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建立所学知识点与具体题目之间的“桥梁”,除去学生做解答题的“拦路虎”?为什么学生在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后,当把知识点放到比较新颖的题目中,学生就不会做了呢?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确定了本学期数学组的教科研主题: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知识点与题目之间的桥梁,怎样帮组学生跨过解答题这道坎?
  二、调查
  学校教研组从三个方面对初三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解答题难在哪里?做解答题能不能通过审题分析出题目可能要用到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时有没有有针对性地对题目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并建立和具体题目之间的联系?教研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统计出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解决解答题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其中75%的教师在讲解解答题时没有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和隐含条件的教学素质;90%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知识点;92%的同学做解答题之前也没有分解知识点,挖掘隐含条件的习惯;94%的同学没有建立知识点与具体题目方法的学习习惯。
  统计还发现:“已经掌握知识点,但不会运用到具体题目中”所占比例很高。那么,学生为什么没有养成分解知识点的习惯?为什么没有建立知识点与具体题目联系的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数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辅导和练习。于是,教研组得出这样的结论:初三学生答题能力的缺失与教师未给予有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究
  教研组决定通过研究课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有效提高初三复习中学生解决综合题的能力?
  (一)确定研究课主题
  根据初三实际,我校教研组决定通过同课异构的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比较。一个班级采用分解知识点,寻找与实际题目联系点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来比较学生解决综合题能力。综合题往往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教研组通过研讨发现,要快速提高解决综合题的能力,必须将已知条件中的知识点与具体题目联系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流畅性,整体性,不能形成盲人摸象的解题习惯,只看到一点而忽略条件中的重要细节。通过研究,期望寻找到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来提高初三学生解决综合题的能力的提高。于是学校教研组选择了三道典型的综合题为研究载体,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的解题能力不同。
  (二)集体备课
  学校数学组、特别是初三教研组的老师精心选题,然后集体研讨。每位教师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围绕着怎样能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这一核心问题一起集体研讨。通过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有效分解已知条件中的知识点,并与具体题目形成共振,是有效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关键。
  为什么综合题学生总想不到解决途径?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来帮组学生突破这一瓶颈?于是,教研组确定了讲解、分析综合题的教学环节:1.分解已知条件中的知识点;2.通过研读题目与具体题目形成联系;3.确定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教研组也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意识、有步骤的分解综合题中已知条件的知识点。(2)通过常见模型,建立与题目的具体联系。(3)能够选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践
  1.第一节课堂探究,由初三数学老师计老师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课堂片段如下:
  典型例题①
  如图,线段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H,点M是CBD上任意一点,AH=2,CH=4。
  (1)求⊙O的半径r的长度;
  (2)求sin∠CMD;
  (3)直线BM交直线CD于点E,直线MH交⊙O于点N,连接BN交CE于点F,求HE·HF的值。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教学是小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是真正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初中教学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分组实验教学中分层合作教学应用的好处及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分层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8-066-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应新课改的政策要求,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特征和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做出教学改革。本文将阐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积极作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120-1   
摘 要:上公开课的教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舍得课堂上的暂时冷清,给学生一份“等待”,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有效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等待”中,学生会有飞扬的思绪和深刻的感悟。“等待”孕育着生成,“等待”会还老师一份惊喜。在教学高潮处静心守候,或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等待”,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等待时机;慢
摘要:创建班级网络通信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家长访校“四个一”工程,夯实家校合作基础;实施“心桥”工程,构建和谐家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班主任;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110-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切实加强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的问题;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采用小组教学方式这几大关键方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
摘 要:数学在所有教学科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我国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数学教育方面要求数学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并要求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起对初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项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并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学习的互动中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互动;探讨研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于政治学科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探索与此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策略。首先对高中政治的核心素养培育内容进行说明,并从情景教学、生活调研、职业体验和深入学习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培育出品质优良的人才,促进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班主任、家庭明确分工,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交流;有效;教育理念;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81-1  真正教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对课程去旧添新,进行必要的整合来顺应时代需求成为了必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评价语言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使课堂洋溢生命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