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意义,剖析了当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青少年 责任感 培养 教育
青少年,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从14周岁以上到30岁之前的青年人,他们处在人生的发展变化阶段。社会责任感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切社会先进阶层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源动力,正是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建设新中国。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少年一代的奉献和奋斗。
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急剧转变,给传统的社会价值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这应当引起教育者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重视。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特殊的社会阶段所导致的各种变化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置于冲突与困惑的境地,社会责任感的稳定性差,知行不统一,仅仅停留在“外化”的阶段,还没有完成“由外而内”的转化,自我调控能力缺乏,不能自觉、主动地履行自觉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轻思想道德修养重专业业务技能、轻组织纪律约束重个人自由、轻情义重利益的思想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等,在职业选择时往往崇尚自我设计,追求个人自由,抛弃公平竞争原则,拉关系、走后门,表现出极端的利己主义,呈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在理想、道德和信念问题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过分追求目标的功利化和短期效应,忽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放弃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将理想和信念完全抛在了脑后,对祖国的富强、社会的繁荣、人民的安康漠不关心,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缺乏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社会理想模糊。
笔者认为,形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熏染
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差,不甚牢固,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阻碍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顺利形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唤醒了人们的利益观念,使得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导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被“利益”左右,过分地把经济领域中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引入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社会领域,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人格、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全置于不顾,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层面的负面效应显现出来。
2、家庭教育失误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早期接受教育都是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国在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差:一、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奉行独生子女政策,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不对等抚养模式,出现了众多的“小太阳”和“小皇帝”,过分迁就溺爱孩子,忽略了孩子对家庭对长辈应有的责任意识教育;二、追求 “分数第一”,把读书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把升大学作为子女的唯一出路,至于其品行、个人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都忽略不计。
3、学校教育导向失当
为了在当今的学校中从在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开设了法律、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目的就在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但是学校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导向错误与教育力度不足等,具体表现为:一、过分重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学校的教育对远大理想和人文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现如今社会上部分毕业生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难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重视理论说教,轻视社会实践。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书本教授、课堂讨论等基本形式,缺乏深入社会的直接体验。因此,学生无法从心底里真正对社会责任感形成理性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行为中也就很难形成。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全面的成长期,个人的成长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来维系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对社会要有责任感。青少年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个人全面成长,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青少年学生适逢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用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把个人筑梦、逐梦、圆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1、整肃社会风气,清理思想毒瘤
全社会要尽力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高尚人格形成的良好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下,使青少年的内心逐渐滋生出热爱与维护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要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讲道德的正气,谴责不道德的行为,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培养社会责任感。
2、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
第一,作为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业,照料其日常生活,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第二,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倾听子女,不要溺爱子女,生活中要让子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助照料家中的老人和患病者,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感。第三,要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如深入社区助老助残活动、义务献血、义务植树活动等,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感。第四,灌输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守法守德的行为习惯,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3、加强校园文化、文明教育
培养、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一是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之中。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做到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三、结束语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全体社会成员推动的结果,每个成员对社会的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责任感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李小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教育视界,2011,(11).
[3]古海.漫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5).
[4]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王邦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青少年 责任感 培养 教育
青少年,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从14周岁以上到30岁之前的青年人,他们处在人生的发展变化阶段。社会责任感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切社会先进阶层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源动力,正是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建设新中国。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少年一代的奉献和奋斗。
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急剧转变,给传统的社会价值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这应当引起教育者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重视。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特殊的社会阶段所导致的各种变化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置于冲突与困惑的境地,社会责任感的稳定性差,知行不统一,仅仅停留在“外化”的阶段,还没有完成“由外而内”的转化,自我调控能力缺乏,不能自觉、主动地履行自觉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轻思想道德修养重专业业务技能、轻组织纪律约束重个人自由、轻情义重利益的思想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等,在职业选择时往往崇尚自我设计,追求个人自由,抛弃公平竞争原则,拉关系、走后门,表现出极端的利己主义,呈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在理想、道德和信念问题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过分追求目标的功利化和短期效应,忽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放弃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将理想和信念完全抛在了脑后,对祖国的富强、社会的繁荣、人民的安康漠不关心,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缺乏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社会理想模糊。
笔者认为,形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熏染
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差,不甚牢固,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阻碍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顺利形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唤醒了人们的利益观念,使得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导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被“利益”左右,过分地把经济领域中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引入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社会领域,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人格、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全置于不顾,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层面的负面效应显现出来。
2、家庭教育失误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早期接受教育都是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国在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差:一、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奉行独生子女政策,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不对等抚养模式,出现了众多的“小太阳”和“小皇帝”,过分迁就溺爱孩子,忽略了孩子对家庭对长辈应有的责任意识教育;二、追求 “分数第一”,把读书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把升大学作为子女的唯一出路,至于其品行、个人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都忽略不计。
3、学校教育导向失当
为了在当今的学校中从在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开设了法律、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目的就在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但是学校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导向错误与教育力度不足等,具体表现为:一、过分重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学校的教育对远大理想和人文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现如今社会上部分毕业生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难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重视理论说教,轻视社会实践。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书本教授、课堂讨论等基本形式,缺乏深入社会的直接体验。因此,学生无法从心底里真正对社会责任感形成理性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行为中也就很难形成。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全面的成长期,个人的成长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来维系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对社会要有责任感。青少年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个人全面成长,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青少年学生适逢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用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把个人筑梦、逐梦、圆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1、整肃社会风气,清理思想毒瘤
全社会要尽力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高尚人格形成的良好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下,使青少年的内心逐渐滋生出热爱与维护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要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讲道德的正气,谴责不道德的行为,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培养社会责任感。
2、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
第一,作为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业,照料其日常生活,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第二,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倾听子女,不要溺爱子女,生活中要让子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助照料家中的老人和患病者,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感。第三,要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如深入社区助老助残活动、义务献血、义务植树活动等,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感。第四,灌输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守法守德的行为习惯,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3、加强校园文化、文明教育
培养、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一是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之中。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做到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三、结束语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全体社会成员推动的结果,每个成员对社会的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责任感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李小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教育视界,2011,(11).
[3]古海.漫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5).
[4]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王邦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