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BSC的基本原理,分析了BSC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势,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和矩阵,有效地评估了技术创新对整个企业的贡献度。
关键词:技术创新;绩效评价;高科技企业;BSC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BSC
WANG Ping,LIU Si-f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JZ]Astronautics, Nanjiang 2120016,China)[GK2!2]
Abstract:
In order to sa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evaluating it based on BSC.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metr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igh- tech enterprises based on BSC are established, which contains financial perspective, customer perspective, internal business progress perspective and learning & growth perspective. It will provide for high- tech enterprises with strategic perspective to evalu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organization.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日益提高。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持续技术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对于高科技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动态监测持续技术创新的实施有效性,同时为下一步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提供指导。
因此,很多学者对如何有效的评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4]:但是传统评价方法主要是财务方法,如净现值(NPV)法、投资回报率(ROI)法和内在回报率(IRR)法等。这些方法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有很多益处,但它们主要立足于事后评价,重视表面可见的短期业绩,无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获利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用于评价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有效性[5]。也存在较多的学者运用多准则评价方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虽然该评价方法可以考虑到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如信息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CBA),管理的回报(ROM)、价值分析、投资组合法等。但这些方法主观性比较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很难保证所建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且很难做到计分一致性[6]。显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来说,从新技术的开发到成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最终转化为企业利润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意味评估企业创新绩效不能只通过财务指标这一类显性指标,还应包括由创新成果带来一系列连动效应,例如,客户对企业品牌认可度的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经验的积累以及内部流程的改善,等等。也就是说,前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一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所致;二是选择的评价工具不当。因此,要有效地评价持续技术创新绩效,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十分重要。
正是基于此,论文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优势,构建了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通过提供一套结构性评价方法,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是“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明确强调满足市场需求,这既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技术创新的归属。任何类型企业的创新产品最终都必须面向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微软公司希望员工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技术天才”就是强调技术与市场整合的具体体现。海尔认为,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发明者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能把发明转化为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能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不仅表现为技术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市场和战略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技術创新的失败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由于在市场调查、销售和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因而,要搞好技术创新,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市场和生产三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企业必须加强研究部门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这三个关键部门的联结和界面管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种类越来越多,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技术创新需要的所有知识,仅仅依赖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创新必须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加强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
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显著的技术变化。产品创新是指一个全部的或技术上有显著变化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它可分为全新的产品和对已有产品性能的改进。全新的产品是指与以前所制造的产品相比技术特性或用途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取得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知识的应用。技术上改进的产品是指其性能具有重大改进或提高的现有产品。技术的工艺创新是指采用技术上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包括产品的交付方式。
高建(2004)[7]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如何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开拓的初期阶段,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创新绩效评价对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影响还远未充分展现出来。
三、BSC的基本原理
Kaplan 和Norton[8]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建立了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的评价准则,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BSC采用了衡量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指标,弥补了仅仅衡量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强调从四个层面来评价企业的业绩:(1)财务视角。战略应重视增长、赢利性,即从股东角度考察的价值增长;(2)客户视角。客户是企业实现财务目标永不枯竭的源泉,战略应提倡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从客户角度所见的价值的差异性、独特性;(3)流程视角:企业的财务业绩的实现、客户需求的满足,都需要靠有效的流程来支持,企业应鉴别实现战略的关键流程并确定它们的优先顺序;(4)学习与成长视角:强调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和能力。
这四个视角通过因果关系链相互连接,组成了BSC这个有机系统。后来,他们[9]于1996年又提出一个三层结构用于表述上述四个视角,即使命、目标和测量方法。指出不同的市场环境、产品战略和业务单元需要不同的计分卡去匹配他们的使命、战略、技术和文化。BSC通过平衡不同视角、提供多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增值,从而达到全局的优化。
BSC平衡了关于股东和客户的外部指标和关于关键业务流程、创新、学习和成长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以往工作结果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平衡了对客观的、容易量化的成果指标和对这些成果的主观的、带有一定判断性的业绩驱动因素的指标。以一个不同视角的平衡观点来综合评价企业的业绩,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四、BSC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势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性、多样性以及各创新活动间的层次性,决定了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同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BSC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为核心的测量评价体系,把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过程、企业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获利能力联系起来,以一个不同视角的平衡观点来综合评价企业的无形收益和有形收益。因此,用BSC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是十分合适的。
把BSC作为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适合工具,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1.BSC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理想的结果和结果的绩效驱动因素、硬的财务指标和软的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进而对管理实践进行评价。
2.BSC可以评价业务和技术的集成领域。
3.BSC强调客户视角。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技術创新的直接绩效。
4.BSC面向目标管理,可以以一个持续恒定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5.BSC面向过程管理,能不断地监测技术创新过程进而提升流程绩效。现行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中主要关注创新产出绩效,而忽略了创新过程绩效[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代表企业潜在的、未来的技术创新绩效。好的创新业绩必然是由优秀的创新管理过程保证的,客观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还应该对创新过程的绩效进行评价作为补充,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潜能和潜在创新绩效。
五、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BSC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过程的财务层面主要是反映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贡献,财务层面的收益增长主题通过扩大与现存客户的关系(增加客户价值)的增长来实现;生产率主题通过成本管理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如工艺技术创新可能会改善生产要素的使用,通过资本使用的增加替代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工艺创新可能引起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的明显减少;工艺创新能改善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交付期。
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都是通过客户的购买、持续购买和增加购买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客户视角是战略的核心,它指出了增长是如何取得的,价值主张说明了如何争取新客户或提高现存客户业务份额的具体战略,对这一价值主张的清晰定义是战略图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价值主张的核心内容是给客户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价值主张描述了企业传递给客户的产品、价格、服务、关系和形象等的独特的混合体。
价值主张决定了企业的客户定位,以及针对目标客户企业如何做的比竞争对手更独特、更出色。[JP+1]Treacy和Wiersema给出如下三条
价值准则[10]:(1)产品领先。强调产品的快速创新,领导整个行业,以获取和保持产品敏感型客户。以产品领先为价值主张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特征和表现上领先,即生产一流的产品。(2)客户亲密。强调客户关怀、良好的客户体验以保持客户关系。以客户亲密为价值主张的企业必须关注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创建一个良好的客户体验氛围,即创建一流的客户经历。(3)运营卓越。强调提供给客户“无人能比的质量、价格和购买便利的组合”。以运营卓越为价值主张的企业需要在价格、质量、订货及时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强调高效率的运作流程,即实施一流的运作流程。
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提供给客户卓越的客户价值这一目标需要优秀的创新管理流程来支持,找到产生良好业绩的原因才是创新管理的任务所在。内部流程视角定义了组织为支持该目标所必须掌握的业务流程和具体行为。成功的技术创新流程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改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改善社会环境,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无形的效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流程支撑系统,其关键要素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工艺创新流程、企业运作流程和客户管理流程。
学习与成长视角定义了支持这些流程和行为所需的能力、方法、技术和氛围。学习与成长视角是企业有效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它包括三部分:(1)战略能力,高科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战略能力,如客户知识发现能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2)战略技术,即技术创新的使用技术,如数据库、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创新工具箱等;(3)支持技术创新的经营氛围,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员工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度、激励的手段和方法、相互协作等。
把四个视角通过因果关系链接在一起,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可以从这四个层面考虑,据此可以构建一般的基于BSC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见表1)。
1.财务层面。创新分为两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新工艺是指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的技术创新)。对于产品创新采用的评估指标有投资回报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对于工艺创新来说,其财务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降低成本,评估指标采用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2.客户层面。目标就是通过建立双赢关系使客户达到忠诚。测量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取率。
3.内部流程层面。主要从创新能力角度进行评估,指标有年原创新成功次数、年改良创新成功数、年创新成功率。创新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改良创新,突破性创新是指全新型的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改良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品和工艺的基础上所作的调整改进[11]。从开发难易度方面,前者难度更大,将传统的年创新成功数指标分为年原创新成功数和年改良创新成功数两个指标可以更使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企业的运营流程方面可以用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提高率、生产周期(交付期)平均缩短时间来表征,而客户管理流程主要是强调企业与客户的互动质量,可用R&D部门与客户交流频率来测量。
4.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强调高科技企业要提供给员工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用员工知识交流频率、员工年培训时间、R&D部门人均利润率、企业人均创新数、员工满意度、激励手段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测量。
论文所构建的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仅仅是一个参考测量矩阵,由于不同行业、竞争战略、竞争环境的特殊性,很难确定一套通用的BSC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衡量指标。
六、結束语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如何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而高科技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更鲜明的领域针对性,技术创新是决定其发展成败的关键,在这种环境下,对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估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分析传统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方面的不足,结合BSC的基本原理,分析了BSC用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势,立足于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各环节的联系,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有效地评估了技术创新对整个企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 陈劲, 陈钰芬.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3): 86-91.
[2] 吴亚桃.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J]. 价值工程, 2006(4): 36-38.
[3] 王青云, 饶扬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5): 55-62.
[4] 单红梅.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 科研管理, 2002(6): 120-124.
[5] Grembergen W V, Amelinckx I. Measuring and managing e-business projects through the balance scorecard [J]. 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Track. 2002, 21-29.
[6] Lycett M, Davison G M. Component-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Towar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0.
[7] 高建, 汪剑飞, 魏平.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 2004(增刊).
关键词:技术创新;绩效评价;高科技企业;BSC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BSC
WANG Ping,LIU Si-f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JZ]Astronautics, Nanjiang 2120016,China)[GK2!2]
Abstract:
In order to sa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evaluating it based on BSC.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metr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igh- tech enterprises based on BSC are established, which contains financial perspective, customer perspective, internal business progress perspective and learning & growth perspective. It will provide for high- tech enterprises with strategic perspective to evalu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organization.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日益提高。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持续技术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对于高科技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动态监测持续技术创新的实施有效性,同时为下一步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提供指导。
因此,很多学者对如何有效的评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4]:但是传统评价方法主要是财务方法,如净现值(NPV)法、投资回报率(ROI)法和内在回报率(IRR)法等。这些方法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有很多益处,但它们主要立足于事后评价,重视表面可见的短期业绩,无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获利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用于评价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有效性[5]。也存在较多的学者运用多准则评价方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虽然该评价方法可以考虑到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如信息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CBA),管理的回报(ROM)、价值分析、投资组合法等。但这些方法主观性比较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很难保证所建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且很难做到计分一致性[6]。显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来说,从新技术的开发到成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最终转化为企业利润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意味评估企业创新绩效不能只通过财务指标这一类显性指标,还应包括由创新成果带来一系列连动效应,例如,客户对企业品牌认可度的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经验的积累以及内部流程的改善,等等。也就是说,前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一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所致;二是选择的评价工具不当。因此,要有效地评价持续技术创新绩效,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十分重要。
正是基于此,论文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优势,构建了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通过提供一套结构性评价方法,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是“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明确强调满足市场需求,这既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技术创新的归属。任何类型企业的创新产品最终都必须面向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微软公司希望员工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技术天才”就是强调技术与市场整合的具体体现。海尔认为,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发明者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能把发明转化为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能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不仅表现为技术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市场和战略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技術创新的失败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由于在市场调查、销售和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因而,要搞好技术创新,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市场和生产三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企业必须加强研究部门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这三个关键部门的联结和界面管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种类越来越多,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技术创新需要的所有知识,仅仅依赖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创新必须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加强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
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显著的技术变化。产品创新是指一个全部的或技术上有显著变化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它可分为全新的产品和对已有产品性能的改进。全新的产品是指与以前所制造的产品相比技术特性或用途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取得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知识的应用。技术上改进的产品是指其性能具有重大改进或提高的现有产品。技术的工艺创新是指采用技术上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包括产品的交付方式。
高建(2004)[7]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如何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开拓的初期阶段,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创新绩效评价对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影响还远未充分展现出来。
三、BSC的基本原理
Kaplan 和Norton[8]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建立了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的评价准则,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BSC采用了衡量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指标,弥补了仅仅衡量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强调从四个层面来评价企业的业绩:(1)财务视角。战略应重视增长、赢利性,即从股东角度考察的价值增长;(2)客户视角。客户是企业实现财务目标永不枯竭的源泉,战略应提倡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从客户角度所见的价值的差异性、独特性;(3)流程视角:企业的财务业绩的实现、客户需求的满足,都需要靠有效的流程来支持,企业应鉴别实现战略的关键流程并确定它们的优先顺序;(4)学习与成长视角:强调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和能力。
这四个视角通过因果关系链相互连接,组成了BSC这个有机系统。后来,他们[9]于1996年又提出一个三层结构用于表述上述四个视角,即使命、目标和测量方法。指出不同的市场环境、产品战略和业务单元需要不同的计分卡去匹配他们的使命、战略、技术和文化。BSC通过平衡不同视角、提供多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增值,从而达到全局的优化。
BSC平衡了关于股东和客户的外部指标和关于关键业务流程、创新、学习和成长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以往工作结果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平衡了对客观的、容易量化的成果指标和对这些成果的主观的、带有一定判断性的业绩驱动因素的指标。以一个不同视角的平衡观点来综合评价企业的业绩,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四、BSC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势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性、多样性以及各创新活动间的层次性,决定了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同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BSC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为核心的测量评价体系,把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过程、企业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获利能力联系起来,以一个不同视角的平衡观点来综合评价企业的无形收益和有形收益。因此,用BSC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是十分合适的。
把BSC作为评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适合工具,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1.BSC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理想的结果和结果的绩效驱动因素、硬的财务指标和软的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进而对管理实践进行评价。
2.BSC可以评价业务和技术的集成领域。
3.BSC强调客户视角。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技術创新的直接绩效。
4.BSC面向目标管理,可以以一个持续恒定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5.BSC面向过程管理,能不断地监测技术创新过程进而提升流程绩效。现行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中主要关注创新产出绩效,而忽略了创新过程绩效[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代表企业潜在的、未来的技术创新绩效。好的创新业绩必然是由优秀的创新管理过程保证的,客观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还应该对创新过程的绩效进行评价作为补充,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潜能和潜在创新绩效。
五、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BSC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过程的财务层面主要是反映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贡献,财务层面的收益增长主题通过扩大与现存客户的关系(增加客户价值)的增长来实现;生产率主题通过成本管理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如工艺技术创新可能会改善生产要素的使用,通过资本使用的增加替代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工艺创新可能引起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的明显减少;工艺创新能改善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交付期。
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都是通过客户的购买、持续购买和增加购买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客户视角是战略的核心,它指出了增长是如何取得的,价值主张说明了如何争取新客户或提高现存客户业务份额的具体战略,对这一价值主张的清晰定义是战略图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价值主张的核心内容是给客户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价值主张描述了企业传递给客户的产品、价格、服务、关系和形象等的独特的混合体。
价值主张决定了企业的客户定位,以及针对目标客户企业如何做的比竞争对手更独特、更出色。[JP+1]Treacy和Wiersema给出如下三条
价值准则[10]:(1)产品领先。强调产品的快速创新,领导整个行业,以获取和保持产品敏感型客户。以产品领先为价值主张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特征和表现上领先,即生产一流的产品。(2)客户亲密。强调客户关怀、良好的客户体验以保持客户关系。以客户亲密为价值主张的企业必须关注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创建一个良好的客户体验氛围,即创建一流的客户经历。(3)运营卓越。强调提供给客户“无人能比的质量、价格和购买便利的组合”。以运营卓越为价值主张的企业需要在价格、质量、订货及时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强调高效率的运作流程,即实施一流的运作流程。
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提供给客户卓越的客户价值这一目标需要优秀的创新管理流程来支持,找到产生良好业绩的原因才是创新管理的任务所在。内部流程视角定义了组织为支持该目标所必须掌握的业务流程和具体行为。成功的技术创新流程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改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改善社会环境,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无形的效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流程支撑系统,其关键要素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工艺创新流程、企业运作流程和客户管理流程。
学习与成长视角定义了支持这些流程和行为所需的能力、方法、技术和氛围。学习与成长视角是企业有效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它包括三部分:(1)战略能力,高科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战略能力,如客户知识发现能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2)战略技术,即技术创新的使用技术,如数据库、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创新工具箱等;(3)支持技术创新的经营氛围,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员工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度、激励的手段和方法、相互协作等。
把四个视角通过因果关系链接在一起,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可以从这四个层面考虑,据此可以构建一般的基于BSC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见表1)。
1.财务层面。创新分为两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新工艺是指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的技术创新)。对于产品创新采用的评估指标有投资回报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对于工艺创新来说,其财务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降低成本,评估指标采用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2.客户层面。目标就是通过建立双赢关系使客户达到忠诚。测量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取率。
3.内部流程层面。主要从创新能力角度进行评估,指标有年原创新成功次数、年改良创新成功数、年创新成功率。创新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改良创新,突破性创新是指全新型的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改良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品和工艺的基础上所作的调整改进[11]。从开发难易度方面,前者难度更大,将传统的年创新成功数指标分为年原创新成功数和年改良创新成功数两个指标可以更使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企业的运营流程方面可以用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提高率、生产周期(交付期)平均缩短时间来表征,而客户管理流程主要是强调企业与客户的互动质量,可用R&D部门与客户交流频率来测量。
4.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强调高科技企业要提供给员工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用员工知识交流频率、员工年培训时间、R&D部门人均利润率、企业人均创新数、员工满意度、激励手段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测量。
论文所构建的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仅仅是一个参考测量矩阵,由于不同行业、竞争战略、竞争环境的特殊性,很难确定一套通用的BSC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衡量指标。
六、結束语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如何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而高科技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更鲜明的领域针对性,技术创新是决定其发展成败的关键,在这种环境下,对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估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分析传统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方面的不足,结合BSC的基本原理,分析了BSC用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势,立足于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各环节的联系,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矩阵,有效地评估了技术创新对整个企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 陈劲, 陈钰芬.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3): 86-91.
[2] 吴亚桃.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J]. 价值工程, 2006(4): 36-38.
[3] 王青云, 饶扬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5): 55-62.
[4] 单红梅.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 科研管理, 2002(6): 120-124.
[5] Grembergen W V, Amelinckx I. Measuring and managing e-business projects through the balance scorecard [J]. 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Track. 2002, 21-29.
[6] Lycett M, Davison G M. Component-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Towar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0.
[7] 高建, 汪剑飞, 魏平.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 2004(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