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朗读是一种声读,那么,默读则是一种视读。朗读,重在感受和体味;而默读,则重在思考和理解,让学生在安静中,让思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静静流淌。在默读中,在静思中,在无声处,像一朵不知名的小野花,可以悄悄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一、让灵动的火花飞溅
对于叙事性的课文,如《雪姑娘》、《斑竹姑娘》、《小人国》等,这样的课文以情节曲折离奇取胜,很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也很有一睹为快的热情。这时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默读,先了解课文情节。也许还有一些字不太认识,也许还有一些词语不太懂,也许还没有明白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只有放手让孩子默读,才能让他丢掉拐杖,在语文芬芳的沃土上随性跑跳。所以,每每当我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读完了文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安静,学生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有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有的把故事直接就复述了出来,有的直接就邀请全班孩子去读他最感兴趣的一段。有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甚至能在甫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能把文章的主旨要义讲出来。也有孩子急不可耐的举手,诉说着他哪里还不太懂。当我充分的给予他们默读的时间和机会,短暂的安静、沉默之后,孩子们的思维必定是像沸水般的激动,像火花般飞溅。
二、让智慧的语言流淌
《抓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节一波三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而真挚的亲情,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父亲与一对姐弟是故事的主角。文章里有很多细节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丝丝入扣,读着故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仿佛都在眼前。老师不可能所有的细节一一指导,这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默读,并做上适当的旁批。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重点阅读描写父亲、姐姐、弟弟的文字,待默读结束再做交流。孩子们拿出手中的笔,边默读,边画记。我呢,轻轻地踱步在其间,分享着孩子们智慧的语言。有人在:“父亲迟疑了一下”、“沉吟了半天”、“尴尬地笑笑”等处做了记号,有力的小手正在写着:父亲多为难呀,想说的话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人打记了“父亲眨了眨左眼”、“弟弟明白了父亲这意味深长的一瞥”,旁批写着:父亲有点偏爱弟弟,这是为什么呢?…….在几分钟的静思默想中,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姐姐和弟弟的内心世界。那些从不举手发言的孩子,也有他的见解。哦,我还总以为他没听课,或者看不懂、听不懂呢。看来,这样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孩子也有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默读,静思,或者更能让他们发挥用武之地。看着孩子们书本上纵横错落的记号,星星点点的旁批,我觉得,没有了一问一答,教给孩子默读和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里驰骋,让他们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让他们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深深触动,这样的无声的课堂未必不精彩。
三、让疑难问题不再遁形
老师们都喜欢设置这样的环节: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那么,你千万别期望你的问题之后,就马上会有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索的问题。这时,静思默读就是最好的方法。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再多拿几分钟出来,让孩子们有机会再次默读这看似已经非常熟悉的文字。如《我是苹果》这首儿童诗,教学中当然是以朗读为主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倒是读得声情并茂,声声入耳。大家读得热火朝天,都可以当堂背诵了。我说:“孩子们,诗歌的语言非常的精炼,诗人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那么,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正读得起劲呢,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这时,如果继续朗读,那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于是,我建议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诗歌。短暂的安静之后,下面开始骚动起来了。一个学生说:“‘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没让我说话,就有人迫不及待的说:“这就是说太阳和大地,叶子和花儿哺育了苹果。”呵呵,看来,默读,不仅可以产生问题,还可以解决问题。我满意的笑了。紧接着学生又问了:“‘我是可以摘到的星星和月亮,我是可以拾到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听到这里,我无声的笑了。这几句确实难以理解,是诗中的难点所在,也是我的问题指向。环顾教室,没有一个人举手。鸦雀无声,气氛有点沉闷、尴尬。因为学生们都不习惯过分的沉默,甚至怕老师怪罪他们没一个人能回答。其实,我觉得能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有没有人能回答,倒是其次。我微微一笑,越是没人举手,孩子们就越愿意听我来讲解。这倒不错。我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认真,听得专心。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算听不太懂,也没关系,适当的留白,让未来的生活和体验来补白吧。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作为教师,我要追求这样的时刻,珍视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静思默读,走进文本,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使孩子们的心灵像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读出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精彩的瞬间时时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小学)
一、让灵动的火花飞溅
对于叙事性的课文,如《雪姑娘》、《斑竹姑娘》、《小人国》等,这样的课文以情节曲折离奇取胜,很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也很有一睹为快的热情。这时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默读,先了解课文情节。也许还有一些字不太认识,也许还有一些词语不太懂,也许还没有明白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只有放手让孩子默读,才能让他丢掉拐杖,在语文芬芳的沃土上随性跑跳。所以,每每当我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读完了文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安静,学生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有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有的把故事直接就复述了出来,有的直接就邀请全班孩子去读他最感兴趣的一段。有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甚至能在甫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能把文章的主旨要义讲出来。也有孩子急不可耐的举手,诉说着他哪里还不太懂。当我充分的给予他们默读的时间和机会,短暂的安静、沉默之后,孩子们的思维必定是像沸水般的激动,像火花般飞溅。
二、让智慧的语言流淌
《抓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节一波三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而真挚的亲情,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父亲与一对姐弟是故事的主角。文章里有很多细节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丝丝入扣,读着故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仿佛都在眼前。老师不可能所有的细节一一指导,这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默读,并做上适当的旁批。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重点阅读描写父亲、姐姐、弟弟的文字,待默读结束再做交流。孩子们拿出手中的笔,边默读,边画记。我呢,轻轻地踱步在其间,分享着孩子们智慧的语言。有人在:“父亲迟疑了一下”、“沉吟了半天”、“尴尬地笑笑”等处做了记号,有力的小手正在写着:父亲多为难呀,想说的话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人打记了“父亲眨了眨左眼”、“弟弟明白了父亲这意味深长的一瞥”,旁批写着:父亲有点偏爱弟弟,这是为什么呢?…….在几分钟的静思默想中,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姐姐和弟弟的内心世界。那些从不举手发言的孩子,也有他的见解。哦,我还总以为他没听课,或者看不懂、听不懂呢。看来,这样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孩子也有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默读,静思,或者更能让他们发挥用武之地。看着孩子们书本上纵横错落的记号,星星点点的旁批,我觉得,没有了一问一答,教给孩子默读和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里驰骋,让他们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让他们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深深触动,这样的无声的课堂未必不精彩。
三、让疑难问题不再遁形
老师们都喜欢设置这样的环节: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那么,你千万别期望你的问题之后,就马上会有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索的问题。这时,静思默读就是最好的方法。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再多拿几分钟出来,让孩子们有机会再次默读这看似已经非常熟悉的文字。如《我是苹果》这首儿童诗,教学中当然是以朗读为主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倒是读得声情并茂,声声入耳。大家读得热火朝天,都可以当堂背诵了。我说:“孩子们,诗歌的语言非常的精炼,诗人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那么,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正读得起劲呢,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这时,如果继续朗读,那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于是,我建议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诗歌。短暂的安静之后,下面开始骚动起来了。一个学生说:“‘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没让我说话,就有人迫不及待的说:“这就是说太阳和大地,叶子和花儿哺育了苹果。”呵呵,看来,默读,不仅可以产生问题,还可以解决问题。我满意的笑了。紧接着学生又问了:“‘我是可以摘到的星星和月亮,我是可以拾到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听到这里,我无声的笑了。这几句确实难以理解,是诗中的难点所在,也是我的问题指向。环顾教室,没有一个人举手。鸦雀无声,气氛有点沉闷、尴尬。因为学生们都不习惯过分的沉默,甚至怕老师怪罪他们没一个人能回答。其实,我觉得能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有没有人能回答,倒是其次。我微微一笑,越是没人举手,孩子们就越愿意听我来讲解。这倒不错。我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认真,听得专心。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算听不太懂,也没关系,适当的留白,让未来的生活和体验来补白吧。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作为教师,我要追求这样的时刻,珍视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静思默读,走进文本,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使孩子们的心灵像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读出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精彩的瞬间时时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