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用教师教就能自己阅读,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螺旋式的发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这个螺旋式上升,是几条线索同时发展。从对字、词、句、篇的训练来看,在低年级要重视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要在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重视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要在低、中年级,字、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重视篇的训练。这是一条发展线索。从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来看,低年级要重视听、说、朗读的训练;高年级要在听、说、朗读训练的基础上,重视默读和写的训练;中年级是个过渡阶段,既是低年听、说、读、写训练的延伸,又是高年级听、说、读、写训练的准备。这又是一条发展线索。从对语言文字、内容、思想相结合的训练来看,低、中年级着重语言文字跟内容的联系,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第三条发展线索。这几条线索在任何年级都不是单线向前发展的,他们始终结合在一起向前发展,几条发展线索结合在一块,就形成了阅读训练的整体性。
这低、中、高三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各有侧重,但三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低年级的阅读训练中,就包含有中年级的阅读训练因素,到了中年级阶段,阅读训练中又包含有高年级的阅读训练因素。这样的螺旋式发展,体现了阅读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个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如读了《 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底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海底有没有光,有没有声音。又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知道十九世纪丹麦也和旧中国一样,劳动人民在受压迫,受剥削。凭借课文获得的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怎样听、怎样说,特别是怎样读、怎样写的读写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两种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不能忽视。
当然,仅仅获得知识还不够,还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能力。怎样把凭借课文获得的读写知识转化为读写能力呢?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课文仍然是主要的凭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读写知识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然后再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课文的学习中,如此循环往复,知识就会不断扩展,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正是这样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只要读完了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能圆满地达到自学能力的要求。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当学生有了初步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及早地鼓励他们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经常地进行作文练习。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在广泛的实践中尽快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对课文的理解要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凭借课文获得知识,凭借课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都要重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一个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消化过程。这也是学生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理解就不一定相同。一般说来,教师是成年人,经验比较丰富,懂得东西也多,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和孩子的理解并不一致,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硬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就可能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对课文的理解既然是重在自觉,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理解,对理解正确的学生给以肯定、鼓励,只对学生理解有困难和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进行启发和指导。
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时,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这时,我问学生:“结果小羊怎么样了呢?”照成年人来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小羊一定是被狼吃掉了。但学生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说:“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狼用力过猛,撞在了大石头上,结果撞死了。”“狼向小羊扑去时,掉到河里淹死了。”当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还站起来反驳我:“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同样的课文,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存在着这样大的差距。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幻想。如果硬要学生接受“小羊被狼吃掉了”的结论,学生会感到很伤心的。既然结果无损于《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师就可以同意学生的理解,不必坚持己见。又如,有位教师在教《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认为:“恩格斯那么有钱,却跟那么穷的马克思交朋友,究竟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积极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促使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把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着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而自觉性的启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学生自己阅读,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逐步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就能自己阅读。
一、螺旋式的发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这个螺旋式上升,是几条线索同时发展。从对字、词、句、篇的训练来看,在低年级要重视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要在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重视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要在低、中年级,字、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重视篇的训练。这是一条发展线索。从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来看,低年级要重视听、说、朗读的训练;高年级要在听、说、朗读训练的基础上,重视默读和写的训练;中年级是个过渡阶段,既是低年听、说、读、写训练的延伸,又是高年级听、说、读、写训练的准备。这又是一条发展线索。从对语言文字、内容、思想相结合的训练来看,低、中年级着重语言文字跟内容的联系,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第三条发展线索。这几条线索在任何年级都不是单线向前发展的,他们始终结合在一起向前发展,几条发展线索结合在一块,就形成了阅读训练的整体性。
这低、中、高三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各有侧重,但三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低年级的阅读训练中,就包含有中年级的阅读训练因素,到了中年级阶段,阅读训练中又包含有高年级的阅读训练因素。这样的螺旋式发展,体现了阅读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个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如读了《 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底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海底有没有光,有没有声音。又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知道十九世纪丹麦也和旧中国一样,劳动人民在受压迫,受剥削。凭借课文获得的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怎样听、怎样说,特别是怎样读、怎样写的读写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两种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不能忽视。
当然,仅仅获得知识还不够,还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能力。怎样把凭借课文获得的读写知识转化为读写能力呢?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课文仍然是主要的凭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读写知识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然后再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课文的学习中,如此循环往复,知识就会不断扩展,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正是这样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只要读完了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能圆满地达到自学能力的要求。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当学生有了初步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及早地鼓励他们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经常地进行作文练习。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在广泛的实践中尽快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对课文的理解要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凭借课文获得知识,凭借课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都要重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一个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消化过程。这也是学生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理解就不一定相同。一般说来,教师是成年人,经验比较丰富,懂得东西也多,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和孩子的理解并不一致,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硬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就可能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对课文的理解既然是重在自觉,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理解,对理解正确的学生给以肯定、鼓励,只对学生理解有困难和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进行启发和指导。
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时,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这时,我问学生:“结果小羊怎么样了呢?”照成年人来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小羊一定是被狼吃掉了。但学生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说:“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狼用力过猛,撞在了大石头上,结果撞死了。”“狼向小羊扑去时,掉到河里淹死了。”当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还站起来反驳我:“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同样的课文,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存在着这样大的差距。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幻想。如果硬要学生接受“小羊被狼吃掉了”的结论,学生会感到很伤心的。既然结果无损于《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师就可以同意学生的理解,不必坚持己见。又如,有位教师在教《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认为:“恩格斯那么有钱,却跟那么穷的马克思交朋友,究竟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积极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促使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把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着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而自觉性的启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学生自己阅读,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逐步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就能自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