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史学科在高校历史学科中成为薄弱学科,思想上出现重视中国史轻视世界史,师资比重倾向于中国史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存在的问题尤显突出。如何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地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学科建设之路迫在眉睫。地处滇西的保山学院应该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世界历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
一、加强建设世界史学科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开放性的格局,经济全球化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都与世界发展联系密切。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一)世界史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世界史的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11年年初,世界史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世界史的学理意义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肯定,这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然而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却呈萎缩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世界史学科师资占历史学师资总数的40%以上,而今天平均只占20%多,有的高校世界史教学更是惨淡经营。”[1]世界史发展呈萎缩态势,这与世界史的重要性及一级学科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就云南省而言,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云南省共有三所招收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即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三所高校2015年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云南大学招收中国史研究生共计51人、世界史研究生10人,云南师范大学共有中国史硕士生导师26人、世界史硕士生导师5人,云南民族大学共有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16个、世界史0个。招收历史学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云南大学一所,中国史共计招生13人、世界史招生3人。从2015年三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各校中国史的招生数量远远大于世界史,总数上也是中国史的招生数量远远高于世界史。
以上数据说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与世界史的重要性、云南边疆省份有着发展世界史优厚的地缘优势等都不相匹配,这为保山学院建设世界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二)世界史学科重要的育人功能
世界史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世界史能培育学生系统性看问题的能力。世界史涉及区域广泛、内容丰富、关联性强,学习世界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开放性思维能力,通过世界史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大历史观,更有利于学生、尤其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开拓学术思维和视野。学习世界史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时代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需要了解国情,更需要掌握国家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既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也需要中国了解世界。特别是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正把我国推向世界政治的中心, 更需要我们加强对世界各国的研究。”[2]
二、加强建设世界史学科的优势
(一)结构合理的学科师资队伍
世界史师资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后,引进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新生力量充实到队伍中来,时至今日,人员结构日臻完善,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
当前,世界史学科队伍不仅有学校的教师,还有从事田野实践的专家学者,学历、职称均较为合理。
(二)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料
由于保山地处滇西抗战的核心区域,不管是纸质图书资料,还是民间口述资料都比较丰富。保山市档案馆、隆阳区档案馆,保山市图书馆、隆阳区图书馆、腾冲市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施甸县图书馆、龙陵县图书馆、昌宁县图书馆,尤其是保山学院图书馆近两年开展滇西抗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准备了充足的历史资料。
(三)前期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近几年保山学院在云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世界史学科教师取得不菲的成绩,有能力从事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2009年王国强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研究》;2012年刘荣昆的《澜沧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2013年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2014年吴臣辉的《明清以来怒江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雷娟利的《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滇西罪行考(1942-1945)》;2016年杨春梅的云南哲社课题《中缅边境华裔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
(四)具有普惠的政策优势
当前,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而保山则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带,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等政策、举措非常有利于开展世界史学科建设工作。
(五)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
保山,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交汇中心,长期以来与缅甸、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互通有无。尤其是重要的是,保山是滇西抗战的前沿阵地,为研究滇西抗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保山前往临沧、缅甸都极为便利,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与缅甸仰光大学、密支那大学就学科建设取得了合作意向
2016年6月底,保山学院举办中缅文化周期间,仰光大学、密支那大学历史系、考古系三位主任与保山学院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全体老师举行座谈会,双方初步达成在滇西抗战、中缅关系、互派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合作的意向。他们非常乐意提供资料、人员的帮助。
三、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思路
世界史学科建设将以滇西抗战和中缅关系为龙头,以省级學科建设为目标,以“滇西抗战”“中缅关系”课程建设为示范,着力提升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门世界史的重点学科。学科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世界史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学科建设
结合世界史的师资优势及学校处于与东南亚、南亚距离较近的地缘优势,借世界史学科为云南省重点扶持学科之一的东风,根据巩固国家安全、促进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的需求,重点构建以滇西抗战、中缅关系史为主要方向的研究特色,进而支撑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学改革
在认真总结以往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将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其一,讲求开放式办学,加强和省内外滇西抗战和中缅关系研究团队的联系和合作,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术动态和方向,加强和政府机构的联系,根据国家需要培养实用型世界历史人才;其二,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注意以学术涵养学生、以学术水平提高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发挥好学术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支持与引领作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灌输式教育为主体为启发式教育为主体,注重实践教育,增加校外参观、考察的比重。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人员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在世界史学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立项、高档次奖项的产生。争取2019年前引进滇西抗战或中缅关系方向的博士生或硕士一名,以便能够进一步支撑和推动世界史的发展。鼓励学科成员外出参加相关的学术、教学交流会议,每年参加交流会议不少于2人次并及时召开反馈会。
(四)精品课程建设
力争在近三年把“滇西抗战”“中缅关系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在今后几年中争取建设一至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基础,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影响力,彰显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实力和声誉。
(五)教材建设
结合世界史的师资、地缘及科研优势,编撰东南亚南亚史系列教材,预计在近五年内编成《东南亚史》《南亚史》《印度史》《缅甸史》四部教材。
(六)人才培养
注重本科教学与基础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与就业创业的衔接。对接基础教育,接轨研究生教育,为本科生备考世界史研究生打下基础,适应就业创业需求,倡导终身学习观念,实现“上承下接”,体现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全程关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在国际上受关注的程度愈发增强,于是更有必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和世界,这样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开放发展理念的践行需要对外部世界、国际社会有更多了解,加强世界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有利于开放发展理念的推行,同时又可借势开放发展理念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把握机遇,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世界历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让世界史学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晓晗,赵文君.“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11(6):136-140.
[2]白建才.加强世界史队伍建设, 促进世界史学科繁荣[J].世界历史,2011(2):14-15.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世界歷史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编号:14BJ002TJ)。
作者简介:吴臣辉(1968—),男,汉族,江西兴国人,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及教育管理。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
一、加强建设世界史学科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开放性的格局,经济全球化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都与世界发展联系密切。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一)世界史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世界史的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11年年初,世界史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世界史的学理意义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肯定,这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然而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却呈萎缩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世界史学科师资占历史学师资总数的40%以上,而今天平均只占20%多,有的高校世界史教学更是惨淡经营。”[1]世界史发展呈萎缩态势,这与世界史的重要性及一级学科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就云南省而言,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云南省共有三所招收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即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三所高校2015年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云南大学招收中国史研究生共计51人、世界史研究生10人,云南师范大学共有中国史硕士生导师26人、世界史硕士生导师5人,云南民族大学共有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16个、世界史0个。招收历史学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云南大学一所,中国史共计招生13人、世界史招生3人。从2015年三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各校中国史的招生数量远远大于世界史,总数上也是中国史的招生数量远远高于世界史。
以上数据说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与世界史的重要性、云南边疆省份有着发展世界史优厚的地缘优势等都不相匹配,这为保山学院建设世界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二)世界史学科重要的育人功能
世界史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世界史能培育学生系统性看问题的能力。世界史涉及区域广泛、内容丰富、关联性强,学习世界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开放性思维能力,通过世界史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大历史观,更有利于学生、尤其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开拓学术思维和视野。学习世界史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时代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需要了解国情,更需要掌握国家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既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也需要中国了解世界。特别是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正把我国推向世界政治的中心, 更需要我们加强对世界各国的研究。”[2]
二、加强建设世界史学科的优势
(一)结构合理的学科师资队伍
世界史师资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后,引进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新生力量充实到队伍中来,时至今日,人员结构日臻完善,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
当前,世界史学科队伍不仅有学校的教师,还有从事田野实践的专家学者,学历、职称均较为合理。
(二)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料
由于保山地处滇西抗战的核心区域,不管是纸质图书资料,还是民间口述资料都比较丰富。保山市档案馆、隆阳区档案馆,保山市图书馆、隆阳区图书馆、腾冲市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施甸县图书馆、龙陵县图书馆、昌宁县图书馆,尤其是保山学院图书馆近两年开展滇西抗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准备了充足的历史资料。
(三)前期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近几年保山学院在云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世界史学科教师取得不菲的成绩,有能力从事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2009年王国强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研究》;2012年刘荣昆的《澜沧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2013年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2014年吴臣辉的《明清以来怒江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雷娟利的《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滇西罪行考(1942-1945)》;2016年杨春梅的云南哲社课题《中缅边境华裔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
(四)具有普惠的政策优势
当前,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而保山则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带,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等政策、举措非常有利于开展世界史学科建设工作。
(五)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
保山,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交汇中心,长期以来与缅甸、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互通有无。尤其是重要的是,保山是滇西抗战的前沿阵地,为研究滇西抗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保山前往临沧、缅甸都极为便利,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与缅甸仰光大学、密支那大学就学科建设取得了合作意向
2016年6月底,保山学院举办中缅文化周期间,仰光大学、密支那大学历史系、考古系三位主任与保山学院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全体老师举行座谈会,双方初步达成在滇西抗战、中缅关系、互派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合作的意向。他们非常乐意提供资料、人员的帮助。
三、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思路
世界史学科建设将以滇西抗战和中缅关系为龙头,以省级學科建设为目标,以“滇西抗战”“中缅关系”课程建设为示范,着力提升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门世界史的重点学科。学科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世界史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学科建设
结合世界史的师资优势及学校处于与东南亚、南亚距离较近的地缘优势,借世界史学科为云南省重点扶持学科之一的东风,根据巩固国家安全、促进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的需求,重点构建以滇西抗战、中缅关系史为主要方向的研究特色,进而支撑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学改革
在认真总结以往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将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其一,讲求开放式办学,加强和省内外滇西抗战和中缅关系研究团队的联系和合作,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术动态和方向,加强和政府机构的联系,根据国家需要培养实用型世界历史人才;其二,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注意以学术涵养学生、以学术水平提高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发挥好学术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支持与引领作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灌输式教育为主体为启发式教育为主体,注重实践教育,增加校外参观、考察的比重。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人员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在世界史学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立项、高档次奖项的产生。争取2019年前引进滇西抗战或中缅关系方向的博士生或硕士一名,以便能够进一步支撑和推动世界史的发展。鼓励学科成员外出参加相关的学术、教学交流会议,每年参加交流会议不少于2人次并及时召开反馈会。
(四)精品课程建设
力争在近三年把“滇西抗战”“中缅关系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在今后几年中争取建设一至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基础,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影响力,彰显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实力和声誉。
(五)教材建设
结合世界史的师资、地缘及科研优势,编撰东南亚南亚史系列教材,预计在近五年内编成《东南亚史》《南亚史》《印度史》《缅甸史》四部教材。
(六)人才培养
注重本科教学与基础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与就业创业的衔接。对接基础教育,接轨研究生教育,为本科生备考世界史研究生打下基础,适应就业创业需求,倡导终身学习观念,实现“上承下接”,体现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全程关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在国际上受关注的程度愈发增强,于是更有必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和世界,这样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开放发展理念的践行需要对外部世界、国际社会有更多了解,加强世界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有利于开放发展理念的推行,同时又可借势开放发展理念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把握机遇,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世界历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让世界史学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晓晗,赵文君.“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11(6):136-140.
[2]白建才.加强世界史队伍建设, 促进世界史学科繁荣[J].世界历史,2011(2):14-15.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世界歷史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编号:14BJ002TJ)。
作者简介:吴臣辉(1968—),男,汉族,江西兴国人,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及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