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负增长的思考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刊文说,今年的国庆电影档中,一贯受市场热捧的某些年轻导演,最新作品遭遇了票房失利。这个趋势早已暗流涌动,并随着某些风向标电影的失利而彻底暴露。今年春节以来的票房市场都在明显减速,暑期档、国庆档这些热门档期,更是出现了多年来首次负增长。这恐怕不仅是某些导演电影生涯的转折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票房市场增幅惊人,从2002年的不到10个亿增长到2015年的440亿。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电影票仓,也是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在热钱涌入的态势下,电影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同时,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粗制滥造、恶评如潮的电影,依然赚得盆满钵溢,便是一例。
  电影市场充斥着一种不良倾向:资本仅仅将电影视为一门暴利的生意,热衷于网络文学或流行小说的改编,从粉丝号召力的角度考虑电影演员,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将大众文化的粉丝转化为看得见的票房。轻视电影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轻视电影百年来的传统与沉淀,轻视故事、对白、表演等基本电影元素,终将受到电影市场本身的惩罚。今年电影票房下滑的同时,口碑普遍不佳,票房和口碑之间,开始出现正常关连,无论是媒体的电影评论还是网络的观众吐槽,开始起到对于票房的引领作用。
  新的转折,这要求电影从业者更加重视观众的观影需要,把电影观众放在第一位。近年来,伴随中国电影产业的热潮,电影观众不断成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并且习惯于在网络论坛或自媒体上发表观感。我们的电影产品也要随之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影片质量,而不是满足于赚“小白”(指入门级观众)群体的钱。将电影观众仅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以为他们仅仅满足于在影片中看到所追的明星,或者看到熟悉的故事与人物,这种低级的套路渐渐行不通了。
  新的转折,这要求电影从业者更加重视电影的基本规律。并不是说IP改编这条路走不通,而是要进行符合电影规律的深度加工。美国的漫威电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不是机械地将漫画故事搬到大银幕上来,而是针对电影和漫画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创作,结果电影比漫画影响更大,获得全球票房的巨大丰收。新的转折,还要求电影从业者更加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注重价值观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国产电影需要富有追求的艺术家,需要富有突破的艺术创作。
其他文献
日前,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授予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三位越剧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这是对越剧流派开创者们最大的褒奖。其中之一的傅全香被誉为“越剧程砚秋”,她创立的“傅派”艺术:表演富于激情,细腻传神,唯美典雅;唱腔婉转明亮,华彩跌宕,高处如流云千里,低处如溪水潺潺,真假嗓结合演唱,常给人以峰回路转之惊叹。不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还是《李娃传》中的李亚
期刊
警惕摄影界的新沙龙主义  8年前,我从上海去了加拿大定居,期间也不定期回国,受各地组织的邀请去讲课。我发现:现在很多私企国企的老板、政府官员转去爱好摄影,他们的设备比国外职业摄影家的还高级。但绝大多数人就是凭着本能拍照,太注重画面的漂亮或者技术技巧。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照相机非常普及,中国乐于摄影的人数举世无双,从表面看摄影很繁荣,照片数量很大,但是精品少,从网上即可看到追求表层漂亮的“糖水片
期刊
黄佐临是中国话剧史上响当当的、至今依然不断被提起的名字。作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黄佐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话剧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倡导的“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话剧工作者。2016年是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导演黄佐临先生诞辰110周年。近日,由中国剧协、市文广局、市文联指导,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主办
期刊
接受任务,开拓起步  我1945年参加党的地下组织工作,从那时起就一直搞新文艺工作。1948年冬天,地下党联系人约我到现在的静安公园碰头。当时那边还是外国人公墓,平时去的人很少,很冷清。我们边走边谈,他提出了领导上要我去搞戏曲的决定,我当时认为戏曲不是进步文艺,是看不起戏曲的,心里很不愿意,但这是党的决定,应该服从,只好接受。后来的工作就由刘厚生同志联系了,我和另外两位同志组成了一个小组,负责上海
期刊
“2016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这是听上去蛮高大上、蛮学术的名谓,很多文化专家近悦远来,为“城市”命题会诊开方,有说大道理的,也有说小道理的,基本围绕“叙事、记忆、想象、认同”等核心词语展开论证。而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在共同探讨城市发展、分享城市文化建设经验的时候,上海的文化定位、持续亮点等等,能否得到什么启示?  当然,论坛旨在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城市的文化个性”是个
期刊
本刊今年第四期发表《居危思危,海派滑稽路在何方》一文,用较多的笔墨分析了海派滑稽告别黄金时代、走向衰落的种种原因,也以满腔的热情,走访了德高望重的滑稽界老前辈和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海派滑稽的现状诊脉开药。  文章发表后,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有不少读者在本刊微信公众号留言,表达了强烈的同感。有一位读者说:“滑稽演员缺少敬业精神背后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他们无法真正在滑稽舞台上体会到价值感,所以才
期刊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优秀保留作品复排计划研讨会日前在沪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和市作协主办,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本次会议上,《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代表分组研讨专家,先后对首批重点复排作品进行了专业讲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最终能将这些作品打磨成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精品。中篇评弹《林徽因》主要演员秦建
期刊
我的祖父陈景山是位京剧迷,我才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常常带我去看戏。我的父亲,则是一位京剧“票友”,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他的自拉自唱,给我留下不能磨灭的印象。因为受他们的影响,我也从小就爱上了京剧。但由于他们的相继去世,我有好几年与京剧失去了联系。  1947—1948年间,我到上海求职,在四马路拐角处的大中华饭店得到了一个账房间练习生的差事,并按月可以支到微薄的薪水。  饭店紧靠四马路上的天蟾舞台,我
期刊
2016年10月12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启序幕。起初,闻此消息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啊?”(惊讶),因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前尚未用过民乐演出作为开幕剧目。很多观众对民族音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古老而悠久的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等以及《梁祝》等经典的民乐作品,陌生的是现在的民族音乐作品和演出。在一般的家庭教育中,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也更受
期刊
渐近新年,让人欣喜又焦虑,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堵城”即将有机会舒缓一下,但部分都市人再次陷入疑团,到底何处是家?是所定居的城市还是那个遥远的故乡?随着一些城郊和乡村纷纷被塞进各大都市的腹内,三四线城市的居民纷纷背井离乡涌入一二线城市,大都市越来越庞杂臃肿,但众多居民的身份认同却越来越模糊。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的车轮越滚越快,但我们发现,比现代化进程更快的是城市外观的变化、记忆的消失。一模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