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的逆袭:回光返照还是再现生机?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zj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年底传统“保壳季”,超跌已久的ST股上演逆袭好戏,成为低迷市道中“冬天里的一把火”。*ST猛狮股如其名,11月中旬以来猛涨超五成;*ST中捷同样上涨迅捷,同期涨幅也超过五成;*ST飞马、*ST九有、*ST庞大等面临1元面值退市危机的品种,也在近期的上涨中暂解燃眉之急,赢得喘息时机。从通达信ST板块指数来看,从11月11日创下年内低点之后,该指数便出现一轮强于大盘的波段反弹,整体涨幅超过5%。这一轮逆袭,是超跌之后的回光返照,还是长期调整之后再现生机?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并购重组的政策有所松绑,但在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IPO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大部分ST股不可避免走向边缘化,投资者如参与应以季节性、波段性为主,不可过分恋战“把配菜当成主菜”。
  从被打上“ST”的标记开始,ST股在某种程度上便和“问题股”、“绩差股”画上等号。虽然未必所有ST股都是无可救药,非ST股中也可能潜藏比ST股更大的财务地雷,但ST板块基本面比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要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在A股走向国际化、机构化的大趋势下,ST板块为代表的问题股、绩差股走向边缘化,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结局。ST股想要实现真正的逆袭,必须要刮骨疗毒、脱胎换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并不小,依靠公司本身的内生性增长速度太慢,且未必能成功;而依靠外部资产的注入,又取决于政策的松紧和外部力量介入的意愿两大因素。从去年底以来发布的一系列新政策来看,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中有所松绑,但与此同时优质资产直接上市的难度在降低、速度在加快,是否愿意让渡部分股权来抢救“ST大兵”,不无疑问;而创业板借壳限制的取消,更增加了优质资产证券化的选择余地,也压缩了ST股重组的稀缺性。因此,从中长期来看,ST板块很难再走出气势磅礴的大行情,更多的是在超跌之后出现短期反弹,或者在大盘大涨之后进行阶段性的补涨。
  今年以来,ST板块指数出现了一波云霄飞车般的大起大落的走势。从2月1日到4月18日,这一指数从920.34点上涨到1413.75点,波段涨幅高达53.61%,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有27%左右;但后面的ST板块的下跌也十分惨烈,一再破低持续落后大盘,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今年以来依然下跌超过18%,连续4年下跌基本已成定局。因此,近期的反弹存在一定超跌反弹的意味,并未超出市场正常波动的范围。
  除了超跌带来反弹的可能性之外,年末本身也是ST股资产运作的重点时段,通过变卖资产或债务重组来保壳是连续两年亏损,濒临暂停上市的ST股最后的救命稻草,也给超跌之后的股价带来波段操作的催化剂。此外,近期一些涨幅巨大的白马股出现获利回吐,指数表现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同时热点题材的炒作也因为机构年末结算的因素而有所降温,因此ST股的波段反弹也相对显眼。一旦大盘企稳回升,这样的“跷跷板”效应可能暂告一段落,或者和大盘的波动节奏接近,呈现随波逐流的走势。
  实际上,ST板块虽然最近4年跌幅巨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并不算超跌,只是修正长期超涨之后的合理调整。从2005年7月至今,ST板块指数的累计涨幅为262%,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只有169%;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二者之间的“剪刀差”将趋于收敛甚至消失,不断边缘化的ST板块跑输大盘将成为常态(见图1)。

图1 ST板块指数VS上证指数(2005.07-2019.12)




  除了寄望并购重组带来新生之外,以往ST股在年末的活跃,还有对来年摘帽的憧憬。雖然摘帽未必能对公司的资产质量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但毕竟象征着因为业绩亏损而退市的风险暂告一段落,相当于争取到了更多重组的时间和机会,无形中增加了个股的“时间价值”;另一方面,摘帽之后涨跌幅恢复为10%,有利于更多资金的参与,改善个股的流动性,赋予流动性修复的机会。但近年来ST股的摘帽难度在上升,一些“*ST”股仅去星变为“ST”而并未摘帽,涨跌幅限制依然为5%,流动性修复的预期落空,对炒作摘帽资金的影响也很大。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就有ST安泰、ST蓝科、ST创兴、ST南风等多家公司出现类似的情况,导致摘帽预期落空之后股价出现大幅下杀。因此,在博弈ST股摘帽预期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摘帽失败之后的风险防控(见图2)。

图2 ST南风日线图,摘帽预期落空股价大跌




  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来说,以小仓位参与ST股的博弈无可厚非,但并购重组的不确定性依然是无可回避的难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所谓“巨人的肩膀”,一是公司大股东的背景,如果大股东实力雄厚、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或者以高价入主被套,那么未来进行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层意思则是股东人数的变动,如果ST股在底部震荡走稳的区间出现股东人数连续减少的迹象,那么不排除有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进场的可能,如果再结合三季报扭亏的情况和最新资产变卖的动作,那么就可以在把握阶段性机会的同时最大限度回避年报风险。循此思路,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ST毅昌、*ST百花、*ST天雁、*ST云投、*ST宇顺、*ST菲达等。
其他文献
发行概览:公司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5,767万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年加工7.5万吨超薄精密不锈钢板带项目”,如果募集资金净额不能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公司将通过其他融资渠道或自有资金等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基本面介绍:公司主营业务为冷轧不锈钢板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精密冷轧不锈钢板带和宽幅冷轧不锈钢板带两大领域
期刊
发行概览:公司本次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4,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募集资金到位后视项目进展分期投入以下六个项目:潜江年产7万吨食品液氮项目、鄂西北气体营运中心项目、湖北和远气体猇亭分公司气体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气体配套及尾气提纯利用项目、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与信息化、培训中心、补充流动资金。  基本面介绍:公司致力于各类气体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以及工业
期刊
在港股和A股两地上市的世茂,以世茂股份(600823.SH)和世茂房地产(00813.HK)两大融资平台推动房地产业务的全国扩张。   不过,据《红周刊》记者了解,规模与业绩不断扩张的同时,世茂在合肥、厦门、济南等地的项目在竣工、交房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规或业主维权纠纷。其中合肥世茂国风项目一期由于未通过竣工验收备案正在整改,世茂面临着每天万分之一的赔偿成本;此外,厦门世茂御海墅项目本应于
期刊
债市信用风险愈演愈烈,北大方正、西王集团等“网红”公司都已走到了债务危机公开爆发的地步。自2017年齐星集团爆发危机以来,西王集团作为担保方已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而近期多只债券违约现象让其高度亮相。截至今年9月末,西王集团总负债300亿元,债权人涉及齐鲁银行、山东信托、广州证券等。   《红周刊》记者获悉,有公司债持有人已提议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要求国海证券核查和披露西王集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并
期刊
近期,医保谈判、集中采购等政策连续冲击医药板块行情,前期涨幅较为强势的个股出现较大回撤,龙头公司恒瑞的股价由最高点至12月5日跌幅逾10%。实际上,在医保谈判等重大事件中,不乏默沙东、罗氏等海外医药巨头身影,这些公司也构成了国际医药界的第一阵营。   在各主要国家都要求降低药价的背景下,头部药企的估值逻辑是怎样的呢?如果800亿美元市值是大型药企的门槛,那么国内没有符合这一标准的本土公司。同时,
期刊
《红周刊》:本周天夏智慧称公司短期借款逾期及银行账户被冻结,但公司股价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反而低开高走,此类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会是怎样呢?   邱诤:2019年年初的爆雷潮很多投资者似乎已经淡忘了,想提醒大家的是,一个多月之后A股新的一轮爆雷潮即将开始。类似天夏智慧这样的公司是否还能幸运躲过,不妨来看下面一组数据。   2015年年末,原名索芙特的天夏智慧以41.13亿元的高价收购了当时净资产仅
期刊
在上海滩数量众多的基金公司中,成立于2013年的兴银基金长期是默默无闻的一家;作为券商系公募的一员,其股东方华福证券同样并非头部券商。成立6年来,虽然基金公司规模曾在2015年末达到过722.66亿元,但随后规模节节后退;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来,公司的规模连续缩水,今年三季度末仅剩271.5亿元,同时排名也掉至第67位,公司一时坠入谷底。  11月30日,兴银汇裕一年定开正式发行募集。据《红周刊》记
期刊
Wind表明,目前华富旗下总共有基金38只,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数量约20只,但合计规模仅约41.98亿元,平均单只产品规模约2.1亿元;从开年迄今的产品收益率看,除去鑫字头产品外,华富物联世界今年的净值增长率仅约10.58%,在公司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排名垫底,暂居首位的是由陈启明管理的华富价值增长,该基金2019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约为49.11%。权益类基金收益冰火两重天 副总参与管理
期刊
截至12月4日,上证指数年内上涨15.4%,沪深300上涨27.9%,这一水平在过去5年排名第一。由于今年市场分化明显,多数个股既跑不赢指基,也跑不赢主动型基金,无论从择时还是从风格角度,坚持基金定投的群体都是最大赢家。价值投资定投指基只接受较高的隐含回报率   价值投资思维可以浓缩为“能力圈+内在价值+安全边际”。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如果使用绝对估值法,那么沪深300的内在价值是未来
期刊
2019年还没结束,重要股东的减持相比去年却已经大幅增长。相关统计显示,截至12月3日晚,2019年年内合计已有超過1633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重要股东减持公告,涉及股东人数5739名,合计参考净减持金额高达3357.96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1.7倍。这些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选择减持而不是坚持,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绷紧了神经:自己会不会成为“减持潮”下的买单人?  投资者闻“减持”色变,重点不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