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物理知识能指导生活实践,生活中的情景又能帮助、促进物理教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把生活中的情境“移植”到课堂中来,不仅可以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不断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应用意识。
1引发认知矛盾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波斯纳的观念转变理论指出:对当前的观念不满是产生观念转变的关键。因此围绕“引发认知冲突,引导思维、解决冲突”的方法来促进观念转变是转变错误前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观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试图以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学生需要对新知识或原有认识做调整,以解决冲突。而教师则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在解决冲突中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苏科物理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的引入时,笔者准备了二只相同的装有可乐的玻璃瓶,其中一瓶用橡胶盖密闭,并从橡胶盖中插入玻璃管,另一瓶直敞口,直接插入玻璃管。上课时,笔者问: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用吸管吸饮料,使劲吸,饮料就会被吸入嘴里。现在请两个同学来比一下,用吸管来吸饮料,看谁把瓶里的可乐先喝完?(敞口的给小个子女生,封闭的给大个子男生。)还没开始比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男生是获胜者。可事实是女生很轻松地吸完了可乐,而男生吸得腮帮都凹下去了,才吸到可怜的几滴。在学生的眼里,把可乐吸上来,是因为自己的力气大,结果却出乎意料,引起了学生重新审视、思考问题,从而提出“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可乐压入口中的?”“怎样才能让男生轻松地吸到可乐?”等问题,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感悟到错误所在,并能彻底走出“吸饮料是靠吸力”的误区,牢固建立起大气压的概念,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2通过问题设疑,启发学生知识联想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激起学生的怀疑可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物理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可以达到激情引趣,快速入境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进行《磁体与磁场》的课后小结时,并没有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巧妙地拿出两根外形完全一样的钢棒和条形磁体,问:“这里有两根形状完全一样的钢棒和条形磁体,请同学们找出哪一根有磁性?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学生们立即开展小组讨论,发言异常踊跃,并能够边说边演示:“分别用它们去靠近大头针或小铁钉,观察能否被吸引……”;“将它们的中部用细线挂起来,静止时是否总指南北”;“将它们的一端分别靠近小磁针的N极、S极,是否能出现排斥”;……然后继续问:这些判断的方法分别应用了磁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规律?小组学生立即能归纳出:吸铁性,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由此可见,常规的问法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这样的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巧妙提问,不仅帮助了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增加形象展示,增强学生思维的情趣
物理学的抽象性和某些问题的复杂性是又一特点,不仅内容是抽象的,它的方法也是抽象的。看似简单的生活情景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所认识,产生兴趣,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因素、形象因素,借助模型、图片、动画、实验等多种方式形象地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平面镜》的引入中,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这儿有三个迷语,请同学们猜一猜:(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它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同学们知道这三个迷底是什么吗?学生几乎能不约而同地回答出:镜子(平面镜)。这样生活化的导入,花费的时间少,而且直奔主题,既简练又直观,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赘述,不仅让同学一下子知道了平面镜,同时也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尝试到成功的喜欢,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兴奋点也提升了。
又如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笔者找来两个相同的拧掉瓶盖的矿泉水瓶,一盘沙子。然后找来一个大个子男生和小个子女生,让男生将瓶底朝下放在沙面上,用手放在瓶口往下压,女生将瓶口朝下,用手按在瓶底往下压,比一比谁压得深。男生浑身都是劲,女生却显得很文弱。男生使出吃奶的劲,但很快把手收回来喊痛,瓶子却没陷多深,而女生却不紧不慢,很轻松地把瓶子压入沙子中。这个较量让在场的同学们印象深刻,直观地理解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4加强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下所倡导的学习模式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依靠教师的传授与讲解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以及学习小组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享受小组交流与实验探究的快乐。
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当时正值广州亚运会,笔者找了一[HJ1。5mm]幅“祥和如意乐羊羊”吉祥物的图片,先让实验小组用桌上准备好的激光笔指出乐羊羊,很快“乐羊羊”身上会聚了几十个红点,问学生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光的直线传播。接着让学生不能直接照射“乐羊羊”而通过其他方法有效地重新指出“乐洋洋”,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接着各小组进入游戏比赛的状态,有的小组选小平面镜,有的小组选碟片,但没有小组选择笔者准备的硬纸板,各小组两个同学相互合作或是不断地调整激光笔或是固定激光笔改变小平面镜的倾斜程度,不断尝试、调整,终于有部分实验小组按要求找准了乐羊羊 。笔者表扬了这些学习小组,并指出,其实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已经应用了物理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光的反射定律。要进一步认识其中的物理原理,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这其中的一些概念。在小组合作的游戏氛围中,不仅应用了生活知识,更培养了学习情趣,获取了高效学习物理的正能量,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5灵活巧作类比,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波利亚说:“类比是伟大的领路人”。通过相同或相似属性事件的类比活动,能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感悟、体验,缩短学生与课程的心理差距,点燃内心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能,释放了学生的求知动力。不仅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把研究对象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认识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新生事物的开拓精神。
例如在《电压与电压表的使用》的教学中,教材力图通过视频播放抽水机抽水保持水压,水管内就能形成水流的现象,[LL][HJ]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感知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虽然形象易懂,但因为学生缺乏了动手参与的机会,探究的兴趣没有得到完全激发。笔者以这样的活动导入:将一套挂盐水的装置呈现在学生面前,打开开关,将针尖提升到与盐水瓶相同的高度,提出问题:“如何操作形成水流?”。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活动提供逼真条件,顺理成章得出水压(或电压概念),又可以为后续电流形成的原因迅速找到生活中的相关感悟。
例如在《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中,考虑学生利用水流类比猜想串并联电流的大小缺乏感性认识,可利用废旧听诊器如图1所示自制教具,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将水从ABCD流动,请学生判断通过A处、B处、C处、D处的水量是什么关系,为学生迅速合理猜想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关系提供依据。
[TP7CW04。TIF,BP#]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切身的体会,深入到相应的生活和活动中,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不同的思维碰撞起来,激起闪电一样的火花。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与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把物理、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打下可广泛迁移的物理知识基础,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物理知识的无限趣味,乐中求知,趣中悟理,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1引发认知矛盾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波斯纳的观念转变理论指出:对当前的观念不满是产生观念转变的关键。因此围绕“引发认知冲突,引导思维、解决冲突”的方法来促进观念转变是转变错误前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观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试图以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学生需要对新知识或原有认识做调整,以解决冲突。而教师则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在解决冲突中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苏科物理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的引入时,笔者准备了二只相同的装有可乐的玻璃瓶,其中一瓶用橡胶盖密闭,并从橡胶盖中插入玻璃管,另一瓶直敞口,直接插入玻璃管。上课时,笔者问: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用吸管吸饮料,使劲吸,饮料就会被吸入嘴里。现在请两个同学来比一下,用吸管来吸饮料,看谁把瓶里的可乐先喝完?(敞口的给小个子女生,封闭的给大个子男生。)还没开始比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男生是获胜者。可事实是女生很轻松地吸完了可乐,而男生吸得腮帮都凹下去了,才吸到可怜的几滴。在学生的眼里,把可乐吸上来,是因为自己的力气大,结果却出乎意料,引起了学生重新审视、思考问题,从而提出“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可乐压入口中的?”“怎样才能让男生轻松地吸到可乐?”等问题,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感悟到错误所在,并能彻底走出“吸饮料是靠吸力”的误区,牢固建立起大气压的概念,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2通过问题设疑,启发学生知识联想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激起学生的怀疑可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物理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可以达到激情引趣,快速入境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进行《磁体与磁场》的课后小结时,并没有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巧妙地拿出两根外形完全一样的钢棒和条形磁体,问:“这里有两根形状完全一样的钢棒和条形磁体,请同学们找出哪一根有磁性?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学生们立即开展小组讨论,发言异常踊跃,并能够边说边演示:“分别用它们去靠近大头针或小铁钉,观察能否被吸引……”;“将它们的中部用细线挂起来,静止时是否总指南北”;“将它们的一端分别靠近小磁针的N极、S极,是否能出现排斥”;……然后继续问:这些判断的方法分别应用了磁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规律?小组学生立即能归纳出:吸铁性,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由此可见,常规的问法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这样的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巧妙提问,不仅帮助了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增加形象展示,增强学生思维的情趣
物理学的抽象性和某些问题的复杂性是又一特点,不仅内容是抽象的,它的方法也是抽象的。看似简单的生活情景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所认识,产生兴趣,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因素、形象因素,借助模型、图片、动画、实验等多种方式形象地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平面镜》的引入中,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这儿有三个迷语,请同学们猜一猜:(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它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同学们知道这三个迷底是什么吗?学生几乎能不约而同地回答出:镜子(平面镜)。这样生活化的导入,花费的时间少,而且直奔主题,既简练又直观,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赘述,不仅让同学一下子知道了平面镜,同时也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尝试到成功的喜欢,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兴奋点也提升了。
又如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笔者找来两个相同的拧掉瓶盖的矿泉水瓶,一盘沙子。然后找来一个大个子男生和小个子女生,让男生将瓶底朝下放在沙面上,用手放在瓶口往下压,女生将瓶口朝下,用手按在瓶底往下压,比一比谁压得深。男生浑身都是劲,女生却显得很文弱。男生使出吃奶的劲,但很快把手收回来喊痛,瓶子却没陷多深,而女生却不紧不慢,很轻松地把瓶子压入沙子中。这个较量让在场的同学们印象深刻,直观地理解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4加强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下所倡导的学习模式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依靠教师的传授与讲解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以及学习小组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享受小组交流与实验探究的快乐。
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当时正值广州亚运会,笔者找了一[HJ1。5mm]幅“祥和如意乐羊羊”吉祥物的图片,先让实验小组用桌上准备好的激光笔指出乐羊羊,很快“乐羊羊”身上会聚了几十个红点,问学生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光的直线传播。接着让学生不能直接照射“乐羊羊”而通过其他方法有效地重新指出“乐洋洋”,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接着各小组进入游戏比赛的状态,有的小组选小平面镜,有的小组选碟片,但没有小组选择笔者准备的硬纸板,各小组两个同学相互合作或是不断地调整激光笔或是固定激光笔改变小平面镜的倾斜程度,不断尝试、调整,终于有部分实验小组按要求找准了乐羊羊 。笔者表扬了这些学习小组,并指出,其实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已经应用了物理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光的反射定律。要进一步认识其中的物理原理,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这其中的一些概念。在小组合作的游戏氛围中,不仅应用了生活知识,更培养了学习情趣,获取了高效学习物理的正能量,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5灵活巧作类比,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波利亚说:“类比是伟大的领路人”。通过相同或相似属性事件的类比活动,能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感悟、体验,缩短学生与课程的心理差距,点燃内心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能,释放了学生的求知动力。不仅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把研究对象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认识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新生事物的开拓精神。
例如在《电压与电压表的使用》的教学中,教材力图通过视频播放抽水机抽水保持水压,水管内就能形成水流的现象,[LL][HJ]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感知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虽然形象易懂,但因为学生缺乏了动手参与的机会,探究的兴趣没有得到完全激发。笔者以这样的活动导入:将一套挂盐水的装置呈现在学生面前,打开开关,将针尖提升到与盐水瓶相同的高度,提出问题:“如何操作形成水流?”。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活动提供逼真条件,顺理成章得出水压(或电压概念),又可以为后续电流形成的原因迅速找到生活中的相关感悟。
例如在《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中,考虑学生利用水流类比猜想串并联电流的大小缺乏感性认识,可利用废旧听诊器如图1所示自制教具,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将水从ABCD流动,请学生判断通过A处、B处、C处、D处的水量是什么关系,为学生迅速合理猜想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关系提供依据。
[TP7CW04。TIF,BP#]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切身的体会,深入到相应的生活和活动中,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不同的思维碰撞起来,激起闪电一样的火花。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与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把物理、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打下可广泛迁移的物理知识基础,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物理知识的无限趣味,乐中求知,趣中悟理,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