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悲剧性作品体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为悲剧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的产生根源是“有价值”与“被毁灭”。何谓“有价值”?即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何谓悲剧性?是指生命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毁灭。悲剧性作品包括悲剧性因素、悲剧性矛盾、悲剧性冲突和悲剧性结局四部分。悲剧性作品正是通过悲剧主人公愿望、理想等有价值的东西及阻止或破坏悲剧人物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的人或事等悲剧性因素形成悲剧性矛盾,在悲剧性冲突中直接导致悲剧性结局。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是指在中学语文教材刊选的作品中具有悲剧性因素,激发悲剧性矛盾冲突,导致悲剧性结局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以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诗学》)我们特别强调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必须比一般作品的教学更注重情节的体验,这是因为:“悲剧美只有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欣赏者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领略到悲剧美,才能体味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愉悦。”{1}
  就以往高中语文教材来说,符合悲剧性作品标准的篇目不少。其中,古代作品中有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节选,有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有美好忠贞的爱情被毁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近代有鲁迅先生反映日常生活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祝福》、《药》和以喜剧为表现形式而实为悲剧的精神内核的《阿Q正传》;现代篇中有曹禺先生的巅峰之作《雷雨》节选,老舍先生的社会悲剧《茶馆》等。这些都表现了悲剧主人公强烈美好的愿望却被丑恶压倒,“有价值的”事物被残酷恶势力所毁灭。悲剧所展现的“丑扼杀美”,形成极为反常的“逆向冲突”,使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悲剧性作品的体验教学?笔者认为其基本策略有以下三点。
  
  一、立足文本:充分展现悲剧素材
  
  就语文教学来讲,悲剧性作品中悲的根源就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要让悲剧因素充分展示,就必须把教材中所塑造的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因素充分显现。“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属性,就人类而言,人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2}任何一个悲剧人物,无论他是王孙贵族,还是贫民百姓,作家都会无一例外地凸现他们有价值的东西,引起读者最大的同情和震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知书达理、勤劳、美丽、忠于爱情,她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反抗的火焰,向封建礼教作最后的斗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也是一位美丽善良、坚强、聪颖的女性。她虽出身青楼,但周密计划冲破阻挠,为了摆脱被侮辱的处境,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当幸福生活的憧憬被击碎时,她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俗作了鞭挞、控诉和抗争。《窦娥冤》中写窦娥受刑前的三桩誓愿,把英勇刚烈的女性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临刑前她与婆婆的相遇,先是她要求改变路线,怕被婆婆看见而“枉将她气杀”,当被婆婆看见又是一番令人心酸的嘱咐。这一方面展示了纯朴善良的窦娥,另一方面又展示了爱憎分明的窦娥,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作品感人的力量。此时,一个安分守己、苦度青春的少妇毁灭了,但一个令人钦佩、令人叹服的艺术形象却树立起来。
  立足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含英咀华,在反复阅读中细细品味文本,获得审美熏陶和情感体验。由于悲剧性作品表达的意蕴并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要学生发现悲剧的意义和悲剧人物的价值就必须深入作品的内部。教师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融入文本的通道。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思,教师首先应对窦娥的身世进行剖析,以唤起学生的切身体验。窦娥幼年抵债给蔡婆婆做了童养媳,婚后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教师根据窦娥少女时代的悲惨境地,通过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就在大家这个年龄,甚至是比你们还小的时候窦娥已经孤身一人,独自承受幼小年纪不该承受的辛酸。本想与婆婆相依为命,却被张驴儿父子纠缠,连平静度日、服侍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在苦水中挣扎的窦娥有善良的心地,反抗的性格。”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易于寻找到自己与窦娥的共鸣点,在设身处地的感受中,开始对作品的深刻体验。
  
  二、分析文本:形成深度痛感体验
  
  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悲剧的情节,认为完整的情节构成了悲剧性作品的情感酝酿、生成爆发的过程,在完整的过程中,读者的痛感才能被唤起,并随着情节发展的过程,相伴而生的是痛感的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悲剧人物的有价值和被毁灭中,痛感不断聚集,形成深度的痛感体验。如《孔雀东南飞》在塑造悲剧人物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凄美爱情时,从请归、被遣、盟婚、婚变、诀别、殉情和合葬等情节,使读者的痛感体验不断向前推进。文章开篇即描述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勤劳能干、聪颖明慧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初步形成。可婆婆对她还是不满意,“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其中“故”字可见婆婆对兰芝的故意挑剔,刻薄无礼,也表现了兰芝身上积郁已久的不满。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兰芝当机立断,主动要求遣归,兰芝临别时对婆婆的牵挂,对小姑的依恋,将其善良的心地展现出来。忍辱回到家中,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答应求婚,并在大婚之晚自尽,焦仲卿在听到消息后以死殉情,兑现了两人的诺言。此时,整个叙事诗的情节达到高潮。悲剧的高潮又是悲剧的结束,目睹这幕爱情悲剧的读者会为纯洁爱情被时代的无情所扼杀而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情感充溢全身。正是在情节的巧妙安排和悲剧人物的感染下,《孔雀东南飞》成为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
  教师要对作品中的痛感进行充分挖掘,要及时调动出学生的痛感。例如《药》是鲁迅先生揭示国民愚昧,革命党人为群众牺牲了生命而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剧。在作品的最后场景中,当华大妈清明给小栓上坟时,偶遇一“半百头发,褴褛衣裙”的女人,当她发现华大妈在看她时,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呈现着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在情节的继续发展中才得知来扫墓的人竟是夏瑜的母亲,她的举动表现出对孩子做法的不理解。学生不禁为夏瑜的死倍感痛惜,一位为了革命而献身的热血青年,在他死后,不但血沦为药,而且竟连自己的母亲也以为其扫墓而感到羞愧,在与夏瑜矢志不渝的热血豪情对比中增加了学生的痛感。
  再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交织在一起,形成迂腐却不乏善良的艺术形象,可有学生竟在下面暗自嘲笑,可见学生依然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没有领会到作品深沉的主题。为了真正挖掘孔乙己身上的悲剧因素,笔者要求学生寻找他在咸亨酒店几个典型的片段,发现众人取笑声始终伴随悲剧人物的隐痛,短衣帮的笑是为了看孔乙己的笑话以求在无聊生活中的片刻欢乐,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的可悲可怜;掌柜的与穿长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一个穷困潦倒、功名不就的知识分子,他寻求着社会对他的认可,期盼着与人们的交流与温暖,可人们却给予无情和羞辱以回报,足可见这世态的薄凉。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中,他就这样等待死亡。当课文分析到这里,学生感受到了孔乙己痛苦的灵魂,体味到作者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三、超越文本:生成崇高悲剧美感
  
  悲剧性作品的悲剧性因素和悲剧性冲突会深深吸引读者沉浸其中,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悲泣,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悲愤不已,引起情感中痛的体验。而悲剧美感的生成需要悲痛感受后的理性思考,所以悲剧美感的生成必须超越文本制造的悲剧氛围。我们知道,悲剧美感产生的前提是艺术的假定性原则,作品中的悲剧无论多么逼真和酷似,作品中悲剧人物的遭遇与死亡并不与读者本身发生关系,于是这种悲剧体验就成为一种超脱性的体验。读者在苦难和毁灭中看到人生的价值,让感情从低回中昂起,领略到悲剧性作品的特殊美感。在悲剧性作品的强烈感染下欣赏它、感受它、思考它。在悲痛、怜悯、义愤、恐惧和宣泄过后,会“痛定思痛”,去反思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混合着悲伤、同情、愤慨、恐惧、否定与肯定、沉痛与振奋的动态审美过程中,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最终生成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感。
  例如在《祝福》教学中,祥林嫂从一个生命饱满、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劳动妇女被折磨到形如槁木的惨状,最后倒毙在除夕的风雪中。学生们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如此美好的女性遭遇竟如此悲惨!这种痛必然引发我们去思考祥林嫂走向毁灭的真正原因,去挖掘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真正目的,贫困和孤苦无依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但鲁迅创作的真正深意在于“要除去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整部作品全局是为涤荡国民灵魂而作,为谋求人类正当的幸福而作。此时学生意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也领悟到了悲剧创作的历史使命。在痛感与快感之间激起抗争的斗志,情绪由低落转为奋进,生命的热情和美感就此生成。■
  
  注释:
  {1}{2}叶继奋.“美”在毁灭中呈现并升华[J].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伦理学学科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就当代中国伦理学基本理论和体系建构而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伦理学学科发展脉
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一种外交资源。能源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石油作为能源的重要构成,在能源消费中的位置相当重要
土番社学是清政府针对台湾少数民族子弟创办的初级学校,在台湾存在了二百多年。本文依据清领台湾时期大量台湾方志、寓台官员和文人的著作和文集,对清代台湾土番社学的设置和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课。这节课教的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其教学安排如下:1.教师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视频片段,由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与迷茫,因为它是一个面大、实践性强而又千头万绪的论题,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前辈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作冷静的思考,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交流、探讨和提升。  (一)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
本文中,我们首次采用非负矩阵的谱半径和不等式分析技巧研究了具有分布时滞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得到了其平衡点存在性和指数稳定性的充分判据.在我们的结果中,去掉了
预习是课内与课外相连接的重要通道。当前的教学改革,已对课内与课外这两方面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咽喉——预习,研究较少,这将不利于教学环节的改善。因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提出了小组合作预习的新概念,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效果不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组合作预习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预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纷呈?在充分进行课堂预设的前提下,课堂生成时,语文教师灵活地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善于抓住课堂中“偶现”的教学契机,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高潮、高效,进一步完成我们的课堂目标和语文教学学科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生成 课堂组织 高效课堂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表达方式或直白,或含蓄,或简约,或具体,各具特点,如果引导学生领悟得当,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多讲解表达方法,而应该充分依据教材,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模仿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说话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依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片段的结构形式,说出结构相同而内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