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来源 :吉林农业·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h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宜君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从1978年开始实施,经历四个工程建设期。在建设中,宜君县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合理安排,夯实责任,先后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978000亩,特别是四期工程以来,宜君县造林成效显著。为了推进该项工程科学发展,笔者就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评估,形成本文。
  关键词:三北防护;建设成效;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51-3
  1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决策情况调查
  1.1 工程区生态地位
  宜君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面积153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52.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6%,总人口9.59万人。年平均气温8.9℃,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降水量709.3mm,是渭河以北黄土高原地区地带性植被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生态地位十分突出,是一个宝贵的天然基因库。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川、梁、峁并存,小气候特点明显,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天保、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工程的相继实施,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部门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工程造林与一般造林相结合,“造、封、飞”相结合,以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和政策调动为方针,积极探索林业建设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大户造林,社会团体和干部参与林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多主体投资林业建设的新格局,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1.2 生态环境状况
  宜君地质构造处于华北陆台次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分地南部边围地带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地质发育上为相对稳定的地区。地貌是以梁为主体,山、梁、峁、沟谷并存。海拔最高1734.2米,最低622.6米,表现出西山、东塬、东北低、西南高、半阴半阳的地形特征。境内地形破碎,地势高差悬殊,山地小气候明显,大风、干热风、春旱、伏旱、暴雨、霜冻、春季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28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85.4%,属于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到2010年底,全县总土地面积226.0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52.89万亩,有林地面积79.73万亩,非林地面积73.12万亩,四旁树602万株,森林覆盖率35.3%,林木绿化率53.6%。
  1.3 工程建设方针和思路
  建设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植被的基础上,以提高林业生产力为核心,大力造林、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展林业经济,逐步建成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建设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治理塬、沟、川、山和绿化村、镇、路、田为突破口,大力保护、培育和利用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不断推动建设渭北绿色经济强县进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过程调查
  2.1 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组织领导。三北工程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重要工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国有林场成立了相应机构,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计划管理。为保证作业质量和工程效果,宜君县对三北四期工程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的原则,以210国道、208省道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以三大流域为框架,以乡镇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侧柏、刺槐、杨树、核桃、苹果等树种,将建设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作业设计率达到100%,确保了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程序管理。为使工程步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结合本县实际,宜君县先后制定了《宜君县“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2001-2010年实施方案》、《宜君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宜君县重点工程种苗生产供应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工程管理办法,并与各建设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健全了工作制度,完善了项目管理,实现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质量管理。宜君县始终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线,坚持投资、任务、质量、责任四到位,一是遵循工程建设程序,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管理环节,严把设计关、种苗关、栽植关和检查验收关,严格工序质量控制;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开工前对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造林专业队,进行各项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等培训,统一技术标准;三是聘请监理人员,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理,严把苗木、整地、栽植等工序作业质量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加大科技投入,针对近年来春季干旱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应用大穴壮苗、保水剂、生根粉、截干、伤口愈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五是严格检查验收,坚持“谁检查、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把关,强化监督。
  管护措施。按照“谁造、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对部分人为活动多的地块聘任专兼职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做到种苗上山,管护上马,达到造一片,成一片的目的。从2002年开始县政府发布了封山禁牧令,印发《宜君县封山禁牧实施意见》,明确了封禁范围及对象,率先实施封山禁牧,造林保存率明显提高。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有关规定,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资金拨付实行会签制,做到账务公开,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档案管理。坚持专人专柜的档案管理要求,认真整理工程计划、实施方案、目标责任书、自查报告、小班验收卡等全部资料,并进行整理归档,目前已累计装订纸质档案11盒20册,同时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的电子档案管理也进行了完善,为指导今后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工程建设成效调查
  2.2.1 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1)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累计造林计划任务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
  按年度分:2001-2005年4.3万亩,全部为人工林造林;2006年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0.7万亩;2007年人工造林0.5万亩;2008年人工造林2.7万亩;2009年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2010年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2)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区累计完成重点工程造林94.89万亩。其中2001-2005年59.39万亩(三北四期工程4.3万亩,天保34.75万亩,退耕还林20.34万亩);2006-2010年35.5万亩(三北四期8.9万亩,天保19.7万亩,退耕还林6.9万亩)。
  (3)三北四期工程累计上报面积13.2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占任务13.2万亩的100%。其中防护林12.08万亩,经济林1.12万亩。累计用苗量1943万株。
  (4)工程区内新建核桃采穗圃0.28万亩,建设油松、侧柏、刺槐采种基地8.5万亩,育苗面积0.89万亩,标准化苗圃5个0.09万亩。
  2.2.2 各项投资完成情况 (1)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96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97万元,地方配套472万元。按项目分:人工造林投资1804万元,封山育林投资165万元。
  (2)三北四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2010年工程项目,总投资58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7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18万元。按项目分:人工造林投资500万元,封山育林投资88万元。
  (3)到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经济林59.5万亩,其中苹果21.98万亩,产量140000吨,产值25545万元;花椒0.08万亩,产量12吨,产值36万元;核桃36.8万亩,产量2820吨,产值5640万元;文冠果0.5万亩,产量480万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845元。
  2.2.3 建设政策调查 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宜君县的造林步伐不断加快,三北四期工程管理也逐步得到规范。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于2001年制定了《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2001至2010年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及省上计划指标,宜君县每年都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或铜川市林业勘察设计队搞好年度作业设计,并及时上报设计文件待批,并实行法人负责制、质量责任追究制、资金审计制、工程监理制,做到了批复、设计到位、施工责任明确,基本建设程序达到要求。县政府于2001年7月11日发布了封山禁牧令和《宜君县封山禁牧实施意见》,明确了封禁范围及对象,在全市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的年终工作考核,封山禁牧工作全面展开,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得到了全面封禁管护,造林保存率明显提高。
  2.2.4 工程技术应用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宜君县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2001年-2005年新技术应用面积5.65万亩,其中容器育苗150亩,节水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4.3万亩,速生丰产林技术0.08万亩,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面积1.25万亩。2006年-2010年推广面积8.39万亩,其中核桃优良品种推广1.12万亩,容器育苗0.07万亩,节水抗旱综合配套技术5.53万亩,速生丰产林营造8公顷,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1.65万亩。通过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节约了再造林的各项成本,全县森林面积得以快速增长。
  3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调查
  按照建设规划,宜君县先后完成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3.2万亩,完成投资1969万元,任务完成率达到100%;造林质量及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工程标准;有林地面积新增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建设初期的31.75%提高到35.3%;县境内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野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生态渐趋平衡;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也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效益情况调查
  4.1 生态效益
  全县三北四期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0.16万亩、水源涵养林1.32万亩,平均年森林覆盖率增加0.019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平方公里,全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沙尘暴、旱劳、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大为减少, 1月份平均温度提高0.05℃,夏季最高温度降低1℃-2℃,7月份空气相对温度平均提高10-20%,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森林面积由98年的57.1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3%。
  4.2 社会效益
  4.2.1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人们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了人们投身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4.2.2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建设过程中,宜君县充分将项目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工程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大项目带动大工程,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做文章,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2.3 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 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外出务工人员也显著增多,使多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消除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每年造林需各类苗木1500万株以上,种子约8万斤,从事专业队伍造林约1500余人,年需生产护林员160余人,极大带动了种苗生产和富余劳动力安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非公有制造林占到全县造林的42%。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也为全县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动了宜君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带动,目前全县已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36.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建成核桃专业村9个,2009年全县核桃产量达7000吨,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1080元,比1997年增加1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喜人局面,核桃产业已成为宜君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现有草木本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70多种,活立木蓄积由1998年的115.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92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5 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和措施
  5.1 政府重视是保障
  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年都要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并与各乡镇、国有林场层层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行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工程档案,强化工程管理。同时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对造林苗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并将工程建设、封山禁牧等纳入乡镇经济工作年度考核,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建设格局,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3.2万亩,有林地面积新增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75%提高到35.3%,为宜君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宜君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陕西省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称号。因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宜君县又荣获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单位”称号。
  5.2 机制创新增活力
  宜君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是采取“政府促动、工程推动、大户带动”的运行机制,以国有林场造林为主体、大力推行专业工队和大户造林相结合的方式,推行目标管理,坚持跟班施工,严把苗木、整地、栽植各环节质量关,确保投资、任务、质量、责任四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在此带动下,2007年11月,宜君县有8个造林大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绿色小康户”;二是在原工程管理的基础上,2010年又实施了招投标制,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程序,规范了管理行为;三是成立了天益监理中心,实现了由原来的聘请监理人员到公司化全程监理的转变,监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5.3 打造特色添亮点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宜君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将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工程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济林面积,积极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积极性。2004年以来,按照“品种良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产品有机化、经营多元化”的要求,县上先后做出了《关于做大做强全县核桃产业的决定》,《关于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制定了《宜君县核桃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促动,市场拉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科技助动的工作措施,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先后建设县、乡、村示范园600余个,并涌现出了一批核桃生产大户。棋盘镇吴范林发展优质核桃示范园300亩,许春仁发展300亩,惠民公司发展1000亩,棋盘林场发展500亩,木梨庄发展500亩,2009年亩均收入达到7000元。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了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36.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2009年全县核桃产量达7000吨,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80元。三北工程的带动,为宜君县核桃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4 技术引领是关键
  围绕三北四期工程,宜君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打造高效生态产业。一是以宣传培训为抓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00多期,培训群众1.5万余人次,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活力;二是在营造林中,抓好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先后推广ABT生根粉和生长调节剂、截杆、覆膜等适用抗旱造林技术8.8余万亩,推广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4万亩;在产业发展中,先后推广“大坑、大水、大肥、大苗和覆膜”的四大一膜技术,提高了24余万亩核桃建园的营造林质量;总结推广的“换良种、套秋粮、巧施肥、精修剪、有机化”核桃综合管理技术在生产中普遍应用;三是在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以管促发展、以管强生态”的发展理念,严格苗木标准,强化质量监督。工程用苗 “一签两证”率达到93%,苗木合格率98%,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6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程计划下达时间较晚,造林投资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工作经费、病虫害防治费等投资内容,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防控防灾能力差;三是工程建设区有大面积的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分急需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四是造林地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加大;五是现有的造林技术标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7 三北四期工程的成效评估及建议
  7.1 成效评估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十年来,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4.3万亩,平均年森林覆盖率增加0.019个百分点,10年增加了0.19个百分点,重点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显著改善;安置了全县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出了全县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为宜君县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促进宜君社会经济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7.2 今后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工程投入力度。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推进,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将越来越差,造林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对树种、苗木的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加大造林投入,标准不低于每亩600元;二是尽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解决造林及封禁后、林地产生效益前的管护费用问题,建议每亩投入不低于50元;三是尽快安排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使工程区林分质量全面提升,最大化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四是合理安排管理费用,解决林业单位在设计、检查、档案管理等工作中的经费问题,建议每亩地管理费用安排30元;五是增加对林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六是尽快修改有关的、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并出台统一的林业工程管理办法;七是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八是全面普及生态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生态环境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投身生态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作者简介:仇福强(1964-),男,本科学历,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退耕还林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林业科技推广和退耕还林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玉米超高产栽培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对此文章分析了相关品种的选择以及播种技术。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栽培品种;播种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53-1  超高产玉米也有人叫超级玉米,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使用的品种或者采用的栽培技术比当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或者使用的技术增产15-20%;另一个是指能够达到亩产1000kg
提出针对金属曲面表面非金属涂层的逆向工程加工系统。由改造的840D数控系统作为采集轨迹控制系统和加工控制系统,对工件自由曲面自动采集形貌特征并储存。工控机通过以太网与数控系统交换数据并生成小线段数控加工程序。为提高加工效率,减小拐点加速度突变产生冲击,提出以NURBS样条程序代替小线段加工程序的程序后置处理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NURBS样条拟合算法不同,直接以小线段的拐点作为样条的控制顶点构造曲线
提倡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是因为它对于我们现有的课堂而言,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度.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思维的真正参与,才能引发共鸣,呼唤真正的思维运动.而现在意
摘要:文章介绍了滇重楼的种子采收、处理、催芽和移栽的技术。  关键词:滇重楼;种子;繁殖;催芽  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47-1  滇重楼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1年倒苗。滇重楼的越冬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长。滇重楼种子明显后熟,胚需要休眠并完成后熟才能萌发,自然条件下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出土成苗,而且出苗率低。近年来,
畜牧业发展是保证老百姓的菜篮子的重要保障,而畜牧业中的一些动物疾病如传染病、普通病等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生猪脐疝是一种常见的普通病,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治
近年来,随着矿石品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采矿行业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以保持竞争力。由于兼并收购及新建投资项目的减少,采矿行业需要着眼于改进及优化现有矿场和采矿流程来进一
导数是联系初、高等数学的纽带,它的引入为解决中学数学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在高考试题中,对导数知识考查的要求逐年增强,其角色已从前几年的在解决问题中的辅助地位上升为分析和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对机械式拼接光栅的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全闭环控制技术实现光栅拼接的高稳定性。为提高光栅装置的拼接精度,分析柔性机构的运动性能,从理论上推导精
Sunrise Dam位于澳洲西部卡尔古利东北部220 km处,周边多为咸水湖,地质条件恶劣,采矿工作极难开展。该矿归盎格鲁阿善提澳大利亚公司(AGAA)所有,是全球第三大金矿开采公司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