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果品尝会上,小文的水果拼盘色香味俱全,那是美得没法说。爷爷的随机点评,更是锦上添花。
果名:名字背后有趣闻
爷爷说“果如其名”,是啊,好多瓜果的名字有趣得很:有的果名透着形象,像猕猴桃、葡萄柚、龙眼;有的果名含着颜色,像青梅、金橘、雪梨;有的果名藏著味道,像水蜜桃、甜橙、香瓜……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汪曾祺《马铃薯》)
蚕豆的包装是双层的,外包装是豆荚。豆荚的形状像蚕宝宝,所以蚕豆叫“蚕豆”。一个豆荚里大多卧着二三枚豆粒,也有一枚和四枚的,不多。……淡绿的小豆子湿漉漉的,像刚出世的小羊羔,看上去有一点点害羞。(金曾豪《蚕豆耳朵》)
汪曾祺的《马铃薯》,金曾豪的《蚕豆耳朵》都花费不少笔墨在果实的名字上,读这样的文字,读者知道了马铃薯的许多别称,真是长见识。还知道了蚕豆原来是照着形象拟名的,如可爱的蚕宝宝一般。
我也要选择这样的视角写一写我喜欢的石榴:
石榴的名字很多。安石榴、若榴木、丹若、天浆……叫它“安石榴”,因为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带回的种子。称它“若榴木”,是因为李时珍认为石榴的形状就像一个个“瘤”……看,石榴的别名里还藏着这么多趣闻呢!
看我写得怎么样?有模有样吧!
果形:形形色色各不同
爷爷说他特别喜欢汪曾祺笔下的瓜瓜果果,我和小文都称他是“汪曾祺控”,说他是汪曾祺的“铁杆粉丝”。不信,你们看爷爷推荐的文字——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汪曾祺《葡萄月令》)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汪曾祺《栗子》)
全是汪曾祺的文字。葡萄白、红、紫、黑……这么多的颜色,色色迥异。饱满的、磁棒的、挺括的……这么多的形态,各不相同。读着读着,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葡萄就浮现在眼前了。汪曾祺分明是把葡萄当成了宝贝,正细细地欣赏呢!他笔下的栗子也写得朴素而有趣,“像小刺猬”的栗子,由斗外的硬刺写到斗内的栗子,由周围的栗子写到当中的脐栗。顺序鲜明,介绍清楚。
爷爷问我们:“要是你们写果实的形状,怎么写呢?”依我看,作家们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模仿。
还是继续写我的石榴吧,再写写它的样子——
石榴的外皮并不漂亮,甚至还可能让你心生厌倦。土黄的外皮,顶上隐隐约约透出些暗红。可是,当你打开它,就会看见深红、浅红的籽,透明的、半透明的,在白如纸的内膜之间,玛瑙一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告诉你,这段文字,我花了好长时间呢!石榴的皮和籽是我要着力描写的,皮的不起眼与籽的美丽形成对比,是我最惊讶的。先写到这儿吧,至于它的滋味,还是等我品尝后再写吧!
果味:百味盎然妙笔绘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李辉英《故乡的山梨》)
小文爱吃梨,她推荐了上面的这段文字。可我一点也不喜欢。“甜蜜可口,皮嫩如膏”的梨子都吸引不了我,更别说“一身酸味”的山梨了。看我不以为然,她反问我:“难道你从作者反弹琵琶中就没有发现些什么吗?”我挠了挠头,向爷爷求助。爷爷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过,写瓜瓜果果自然要写一写它们的味道。”我点了点头,记住了李辉英故乡山梨的酸。我猜这梨子让作者想起了家乡!等我写完作文,就去把这篇文章看完,再去解决小文的问题吧。
告诉你们,小文用酸奶淋好的梨子,味道还不错呢!爷爷也推荐了一段文字:
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汪曾祺《马铃薯》)
舌尖上的美味,没有品尝就没法下笔。我去尝石榴喽——
费了不少劲,我才把石榴掰开。一粒粒银红色的石榴籽,饱满、晶莹,就像是一颗颗红玛瑙,真惹人喜爱!我忍不住剥下几粒,放进嘴里,一股清香袭来。轻轻一嚼,汁水立刻溢满整个嘴巴!酸酸甜甜,可好吃了!
说实在的,我现在写这些文字,石榴的味道还在嘴巴里盘旋呢!我要去找爷爷评评我写的《石榴》了!
哦,忘记告诉你了,爷爷还给我们写了一首诗呢:
果名:名字背后有趣闻
爷爷说“果如其名”,是啊,好多瓜果的名字有趣得很:有的果名透着形象,像猕猴桃、葡萄柚、龙眼;有的果名含着颜色,像青梅、金橘、雪梨;有的果名藏著味道,像水蜜桃、甜橙、香瓜……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汪曾祺《马铃薯》)
蚕豆的包装是双层的,外包装是豆荚。豆荚的形状像蚕宝宝,所以蚕豆叫“蚕豆”。一个豆荚里大多卧着二三枚豆粒,也有一枚和四枚的,不多。……淡绿的小豆子湿漉漉的,像刚出世的小羊羔,看上去有一点点害羞。(金曾豪《蚕豆耳朵》)
汪曾祺的《马铃薯》,金曾豪的《蚕豆耳朵》都花费不少笔墨在果实的名字上,读这样的文字,读者知道了马铃薯的许多别称,真是长见识。还知道了蚕豆原来是照着形象拟名的,如可爱的蚕宝宝一般。
我也要选择这样的视角写一写我喜欢的石榴:
石榴的名字很多。安石榴、若榴木、丹若、天浆……叫它“安石榴”,因为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带回的种子。称它“若榴木”,是因为李时珍认为石榴的形状就像一个个“瘤”……看,石榴的别名里还藏着这么多趣闻呢!
看我写得怎么样?有模有样吧!
果形:形形色色各不同
爷爷说他特别喜欢汪曾祺笔下的瓜瓜果果,我和小文都称他是“汪曾祺控”,说他是汪曾祺的“铁杆粉丝”。不信,你们看爷爷推荐的文字——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汪曾祺《葡萄月令》)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汪曾祺《栗子》)
全是汪曾祺的文字。葡萄白、红、紫、黑……这么多的颜色,色色迥异。饱满的、磁棒的、挺括的……这么多的形态,各不相同。读着读着,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葡萄就浮现在眼前了。汪曾祺分明是把葡萄当成了宝贝,正细细地欣赏呢!他笔下的栗子也写得朴素而有趣,“像小刺猬”的栗子,由斗外的硬刺写到斗内的栗子,由周围的栗子写到当中的脐栗。顺序鲜明,介绍清楚。
爷爷问我们:“要是你们写果实的形状,怎么写呢?”依我看,作家们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模仿。
还是继续写我的石榴吧,再写写它的样子——
石榴的外皮并不漂亮,甚至还可能让你心生厌倦。土黄的外皮,顶上隐隐约约透出些暗红。可是,当你打开它,就会看见深红、浅红的籽,透明的、半透明的,在白如纸的内膜之间,玛瑙一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告诉你,这段文字,我花了好长时间呢!石榴的皮和籽是我要着力描写的,皮的不起眼与籽的美丽形成对比,是我最惊讶的。先写到这儿吧,至于它的滋味,还是等我品尝后再写吧!
果味:百味盎然妙笔绘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李辉英《故乡的山梨》)
小文爱吃梨,她推荐了上面的这段文字。可我一点也不喜欢。“甜蜜可口,皮嫩如膏”的梨子都吸引不了我,更别说“一身酸味”的山梨了。看我不以为然,她反问我:“难道你从作者反弹琵琶中就没有发现些什么吗?”我挠了挠头,向爷爷求助。爷爷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过,写瓜瓜果果自然要写一写它们的味道。”我点了点头,记住了李辉英故乡山梨的酸。我猜这梨子让作者想起了家乡!等我写完作文,就去把这篇文章看完,再去解决小文的问题吧。
告诉你们,小文用酸奶淋好的梨子,味道还不错呢!爷爷也推荐了一段文字:
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汪曾祺《马铃薯》)
舌尖上的美味,没有品尝就没法下笔。我去尝石榴喽——
费了不少劲,我才把石榴掰开。一粒粒银红色的石榴籽,饱满、晶莹,就像是一颗颗红玛瑙,真惹人喜爱!我忍不住剥下几粒,放进嘴里,一股清香袭来。轻轻一嚼,汁水立刻溢满整个嘴巴!酸酸甜甜,可好吃了!
说实在的,我现在写这些文字,石榴的味道还在嘴巴里盘旋呢!我要去找爷爷评评我写的《石榴》了!
哦,忘记告诉你了,爷爷还给我们写了一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