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棘之城》在爱情与欲望的天平上
王 彬
《荆棘之城》是一部以女人之间的爱为基础的作品,欲望、阴谋与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中交织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苏和莫德,一个成长在伦敦阴暗的底层社会,却保留了一颗单纯的心;一个生活在貌似光明的上流社会,而变得阴暗复杂。她们因为一个策划了18年的阴谋而联系在一起,相互欺骗,而又暗生情愫,两个人各自纠结在爱与欲望之间,而事情的真相又远远出乎她们的预料。爱情与欲望所组建的天平,最终向哪一方倾斜,作者最后才会给出答案。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叙事方式,作者采用了双视角三段式的叙事结构:第一部分以苏的视角描述,第二部分换成莫德,第三部分真相大白。随着叙述者的转换,读者的情绪也会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歇斯底里。在曲折复杂的叙事结构中体现了愤怒、疯狂、欲望、爱恋、复仇与自由等主题。
本书的原名为Fingersmith,的确耐人寻味:混迹于贼窝的苏,自然离不开Finger;而莫德被迫戴着的手套以及其舅舅书房里的手指烙印也和Finger密切相关;Smith则是苏以女佣身份来到莫德身边所用的化名;Finger和smith连起来,又是19世纪对pickpocket(小偷)的别称,多指技艺高明、从未被抓住过的小偷。以这个词作为本书的题目,自然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用心。
作者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是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之一,她在伦敦大学撰写博士论文《同性恋文学历史,1870—现在》时,对19世纪的伦敦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撰写小说。其代表作《南茜的情史》(Tipping the velvet)、《亲和力》(Amnity)和《荆棘之城》(Fingersmith)一起被誉为维多利亚三部曲。
后现代作家的“宏大叙事”
蓬 牖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的父亲以埃德加·爱伦·坡为他取名,这会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说,也只是在中学时,他模仿着写过侦探小说、哥特式小说。但他拒绝接受D.H.劳伦斯对坡写哥特式小说是精神恶化了的评论,认为坡的作品“有着矫饰的文风,充满了散文作家那种修辞的枝蔓和荆棘,倘若你想读懂一个故事,你就必须得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他看到坡“将普遍的存在性恐惧倾注于哥特式小说里”,甚至看到坡和他同时代的作家“预言了开国元勋在宪法里所暗示的现代人的未来”。
多克特罗在大学和研究生时期读的是哲学和戏剧,在他写小说后,他更属意历史。他说:“历史更属于小说家和诗人,而非历史学家。”小说和历史“都只是叙事”。
多克特罗如此说,并不只是因为他开了后现代作家“突出关注历史”小说的先河,他的确认为构成小说的故事“就是一种知识体系”。“所有故事,无论是写成了小说还是编成了剧本,都不过是诸多事实的启示性结构罢了。它们把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衔接起来,把现在与过去衔接起来。”
这会使人不合时宜地想到,我们有一本很有些来头与历史的学术刊物《文史哲》,想到我们历来也有“文史不分”的传统。
在这本《创造灵魂的人》的随笔集中,是16篇发表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演讲、发言,或是某本书的引言、后记,关涉《圣经》、经典作家、喜剧演员、科学家及核弹。一地碎片,可一经后现代主义“拼贴”,即成礼赞人类创造行为的“宏大叙事”。作家在人类的创造过程中探幽索微,这是因为他确信“人类通过自身创造的一切认知世界”。而且“人的创造力似乎不可阻挡”。
王 彬
《荆棘之城》是一部以女人之间的爱为基础的作品,欲望、阴谋与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中交织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苏和莫德,一个成长在伦敦阴暗的底层社会,却保留了一颗单纯的心;一个生活在貌似光明的上流社会,而变得阴暗复杂。她们因为一个策划了18年的阴谋而联系在一起,相互欺骗,而又暗生情愫,两个人各自纠结在爱与欲望之间,而事情的真相又远远出乎她们的预料。爱情与欲望所组建的天平,最终向哪一方倾斜,作者最后才会给出答案。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叙事方式,作者采用了双视角三段式的叙事结构:第一部分以苏的视角描述,第二部分换成莫德,第三部分真相大白。随着叙述者的转换,读者的情绪也会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歇斯底里。在曲折复杂的叙事结构中体现了愤怒、疯狂、欲望、爱恋、复仇与自由等主题。
本书的原名为Fingersmith,的确耐人寻味:混迹于贼窝的苏,自然离不开Finger;而莫德被迫戴着的手套以及其舅舅书房里的手指烙印也和Finger密切相关;Smith则是苏以女佣身份来到莫德身边所用的化名;Finger和smith连起来,又是19世纪对pickpocket(小偷)的别称,多指技艺高明、从未被抓住过的小偷。以这个词作为本书的题目,自然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用心。
作者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是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之一,她在伦敦大学撰写博士论文《同性恋文学历史,1870—现在》时,对19世纪的伦敦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撰写小说。其代表作《南茜的情史》(Tipping the velvet)、《亲和力》(Amnity)和《荆棘之城》(Fingersmith)一起被誉为维多利亚三部曲。
后现代作家的“宏大叙事”
蓬 牖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的父亲以埃德加·爱伦·坡为他取名,这会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说,也只是在中学时,他模仿着写过侦探小说、哥特式小说。但他拒绝接受D.H.劳伦斯对坡写哥特式小说是精神恶化了的评论,认为坡的作品“有着矫饰的文风,充满了散文作家那种修辞的枝蔓和荆棘,倘若你想读懂一个故事,你就必须得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他看到坡“将普遍的存在性恐惧倾注于哥特式小说里”,甚至看到坡和他同时代的作家“预言了开国元勋在宪法里所暗示的现代人的未来”。
多克特罗在大学和研究生时期读的是哲学和戏剧,在他写小说后,他更属意历史。他说:“历史更属于小说家和诗人,而非历史学家。”小说和历史“都只是叙事”。
多克特罗如此说,并不只是因为他开了后现代作家“突出关注历史”小说的先河,他的确认为构成小说的故事“就是一种知识体系”。“所有故事,无论是写成了小说还是编成了剧本,都不过是诸多事实的启示性结构罢了。它们把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衔接起来,把现在与过去衔接起来。”
这会使人不合时宜地想到,我们有一本很有些来头与历史的学术刊物《文史哲》,想到我们历来也有“文史不分”的传统。
在这本《创造灵魂的人》的随笔集中,是16篇发表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演讲、发言,或是某本书的引言、后记,关涉《圣经》、经典作家、喜剧演员、科学家及核弹。一地碎片,可一经后现代主义“拼贴”,即成礼赞人类创造行为的“宏大叙事”。作家在人类的创造过程中探幽索微,这是因为他确信“人类通过自身创造的一切认知世界”。而且“人的创造力似乎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