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教育面临巨大危机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不再受尊重
  2013年3月底,瑞典民众向政府提出了《将学校的运营和管理责任由地方团体回归国家的请愿书》,之后瑞典政府报纸《每日新闻报》也刊登了题为《将教职员工的月薪提高1万克朗》的文章。一时间广大民众热烈响应,他们对现行学校制度的疑问和批评也随之喷涌而出。
  其实,瑞典学校存在的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很早以前,瑞典中小学教师的离职率就非常高。在哥德堡一所高中,从校长到老师频繁更换。而且,有的老师甚至说不出半数甚至半数以上的教师的姓名。据瑞典电视台报道,南部斯堪尼亚市某中学在三年间共更换了4位校长。据称,该市自2010年秋季入学以后,有13所学校至少更换了两位校长。学校频繁更换校长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地方,而且已经蔓延至全国。据该校校医称,最近说胃痛和身体不适的学生多了起来。主要原因是2011年开始,学校改变了学生成绩评比的方式,这使学生的压力增大。这种新的评比系统被指责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据一项定期以全国的中小学为对象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瑞典中小学的教育现状非常糟糕。在2012年接受调查的745所学校中,715所小学和中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些接受调查的学校中表现得最为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尽管许多学生上课迟到,但65%的学校并未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
  据报道,瑞典教育部门去年向位于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所小学划拨了4.5万克朗专项基金用于帮助该校那些患有脑瘫、自闭症、癫痫和多动症的7岁儿童学习,但是该校校长却以“学校缺乏资金来源”为由将这些支援款项用于学校的各种费用,并未真正用来支援那些有残疾的学生。
  另外,政府规定学校必须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但65%以上的学校并未严格执行,而且问题非常严重,有60%的学校存在凌辱学生的现象,53%的学校有老师不负责任现象,32%的学校存在克扣政府专项支援款的现象。
  同时,瑞典人的观念中,对“老师”这一称谓谈不上尊敬和爱戴,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当老师。据瑞典《每日新闻报》题为《谁都可以当老师》的文章称,“老师的地位已经跌至最底线。要进入大学的教师进修学校也非常简单,无需面试,而且笔试也非常容易。”其实,瑞典大学里的进修教育课程曾经非常受欢迎。但是后来渐渐变得冷淡。据该报称,1982年,为获得一个小学老师名额,平均有7.5人参加竞争。而眼下,无需考试就可以进入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学校为了满足人员编制,不管进修人员的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录取资格都一概接收。
  据瑞典教育厅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至2012年的5年间,以退休之外的原因辞职另寻高就的老师高达24%以上。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和工作环境恶劣。
  一位在瑞典两所中学担任日语老师的日本人就因为没有学生来上课而不得不停止日语授课。而另一位在中学教日语的女老师为了取得瑞典的正式教师资格,一边在高中教日语,一边在瑞典的大学学习教师进修课程。可是,由于她所在的高中没有多少学生来上日语课,她可能会取消还剩下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她说:“下学期可能没有学生来上日语课,我可能会失业。这样一来,取得正式的教师资格又能怎样呢?不仅如此,由于学校环境的不断恶化,下学期将离开学校的老师绝不止我一人。”
  确实,有许多老师正面临下学期被辞退的困境。据说,哥德堡市的所有中学在下学期将辞退约110名教职员工,而仅市中心的两所中学就将分别辞退20名老师。这就是说,从秋季学期开始哥德堡的中学将有约4成的老师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2013年4月17日,这两所学校的数百名学生走上街头表示抗议,高呼“反对大量解雇老师”的口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发起此次抗议活动的女生说:“无法控制内心的怒火。如此辞退大量老师,还有什么公理和正义!政府要想创造教育的光明未来,就必须降低失业率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客们根本不明白如此草率地辞退大量老师是件多么严重的事情。”
  教育改革酿苦果
  造成目前这种不利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瑞典于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两次大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的地方分权化”。在进行教育大改革之前,瑞典教育一直在国家制定的强有力的中央计划之下运行。上世纪90年代,瑞典政府决定对这种中央集权化的教育体制实行大改革,即实行“地方分权改革”,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责任下放至负责管理公立学校的地方自治体和各私立学校。二是“自由学校改革”。也就是说,在“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在地方自治体所管辖的区域同时建立私立学校,让学生既可选择公立学校,也可以选择到私立学校学习。
  但是最近,地方分权化的教育制度受到来自瑞典社会的强烈反对。教职员工、政府议员和作家等也都联名起来要求“国家必须负起瑞典学校的管理责任”,并向政府提交了“反对教育的地方分权化,要求再次国有化”的请愿书。
  请愿书的主要内容是,瑞典学校的地方分权化制度尽管在欧洲实行的时间最短,但现在已经证明是失败的。教育改革的结果导致过去的10年中瑞典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低,而且学校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造成学校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各地方自治体的管理能力,而财政上的差距也使得各地方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上出现很大差距和不平等。因此,“确保所有的学校都得到同样的待遇是国家的责任。”
  参加请愿的教职员工之所以希望学校仍归国家管理,是希望学校能够稳定运营,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自己可以按时领到工资,保障自己的生活。
  目前,瑞典在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时提高了成为教师的门槛,并且实行了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凡是不符合资格制度所规定的条件的教师,今后将不能当老师。而且,在不断受到指责的情况下,瑞典政府和教育部长又提出了变更参加教师培训资格和升学考试制度的议案。但是,仅仅靠提高硬件来提高师资力量的方法令人质疑。因为,单纯地以教师资格来进行限制,可能会使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而“自由学校改革”也对瑞典的学校教育没有太大好处。瑞典布罗斯大学社会学系专门研究教育政策的格朗·波尔洽教授在《未来教育的选择》的博士论文中称,“自由学校制度使社会阶层出现高低之分,并使整个社会出现断层。”波尔洽还称,政府于1992年开始实行的自由学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位学生可以自由择校,消除社会阶层和断层,促进公民平等,但实际上这种制度所产生的效果与政府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因为,能够享受到自由学校的好处的只是那些拥有一定财富的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许多中产阶层不愿让孩子到地方公立学校读书,而是把他们安排到城市的私立学校上学。
  尽管在“教育机会的平等”方面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但据瑞典高等教育厅2012年公布的年度报告称,瑞典九年制的全国统考成绩存在很大差别,那些出生于国外或者父母均是外国人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普遍比在瑞典国内出生的学生差。而且,与他们的父母是否具有更高学历有很大关系。
  报告称,父母只有高中学历的学生约4成在全国数学统考中不及格,而父母学历较高的学生其成绩也更好,这些孩子通常都在私立学校读书。另外,失业率与学生的成绩也紧密相关。那些居住在失业率非常高的地区的学生成绩普遍低下。总之,父母的学历、经济状况和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是否具有外国血统等因素,都与学生的成绩有直接关系。据另外一项调查称,保守派更支持孩子到私立学校读书,而左派政党则更支持孩子到地方的公立高中去念书。从此可以看出,在孩子读书的问题,各党派之间也存在“分化”现象。所以说,瑞典的“自由学校”制度无论在民族、居住地、经济程度、学生成绩好的学校与差的学校甚至政治偏好上都明显地存在着两极分化。
  波尔洽还指出,出现教育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与教育的市场化。他说,瑞典在推行“自由学校”制度的同时,也把一直以来由国家管理的学校制度推向了竞争市场,使瑞典的教育面临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自从1992年实行“自由学校”制度以来,学校可以“一边享受政府补助一边从事营利事业”,而且许多企业或团体也纷纷加入到“不会特别要求老师要具有教育工作者资格等重要条件”的教育市场里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瑞典的私立初中和小学只有约200所,而如今已经超过了750所;高中也由原来的70所增加至目前的500所。许多学校由私营企业、教会或者行业协会等团体管理,各经营主体通过各自的方式来召集学生。由于政府根据学校的学生数量来发放补助金,因此学生人数多的学校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这就导致学校之间为了获得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学校为了招揽更多学生,采取了许多吸引学生的措施,比如向所有学生出租笔记本电脑等,可谓用心良苦。
  如今,瑞典的学校完全由少数大型教育集团控制,也有许多外资企业集团。瑞典最大的教育集团AcadeMedia集团在全国像开连锁店一样创建了160所学校,通过大力宣传吸引了众多学生入校就读。据报道,该集团去年从每所学校的每位学生身上获取了6300克朗的利润。另外,该集团还在全国开办了50所职业高中,仅2006至2010年的4年间就获利4亿克朗。
  学校和教育按照市场规律来经营管理,是目前瑞典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而学生们则成为了经营者获取利润的“顾客”。面对这种现状,瑞典政府感到非常头痛,官员们不知道也找不到妥善而有效的解决之策。因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问题,而是原本因社会阶层造成的居住地区本身的分化。
  波尔洽认为,瑞典的中小学所存在的问题与日本有些相同。许多人尽管好不容易通过了严格的教师考试,原本想在学校里努力地干一番事业,可越发恶劣的校园环境折磨得他们身心疲惫,许多人因此患上抑郁症不得不请假在家,而学校因为老师请假,只能请代课老师,这样更加剧了校园环境的恶化。由于家里有钱的学生纷纷转入私立学校读书,导致公立中小学的学生人数少,老师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许多老师甚至对在公立学校教书感到失望,有的人在辞职后甚至说“即使工资翻一番也不愿回公立学校教书”。
  教育面临巨大危机的国家并非只有瑞典。4月2日,丹麦自地方自治体雇用联合会与教委就合约谈判破裂之后,共有7万名教师一直处于无法上班的状态。几周时间里,教师没有工资,约90万名学生无法上课。据最近的报道,这次事件导致丹麦学校少上了至少200万节课。
其他文献
少年时代的一个轻率的行为导致了对一段师生关系的伤害。一个简单的“我很抱歉”的表达,能够获得谅解吗?  启发  当他还只有12岁时,这个大男孩做了一件多年后才意识到可能伤害了自己七年级任课老师的事情。那件事算不上很严重——而他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男孩儿长大了,变得明智了,他期望找到当年的任课老师,向老师道个歉。可是这位教师似乎在人间消失了。在过去了数十年后,这位当年的少年,现在
巴西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08年度大学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巴西全国2001所大学中有588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比上次调查时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454所大学增长了约三成,受此影响的大学生多达74万。  巴西大学质量调查每年进行一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履修课目状况、教师的师资、授课内容、教学设备等,并以此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数以500分为满分,根据得分多少由高到低,评价分为“五”到“一”5个
如果一个普通的公民不能接近法律,那么一个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又有什么用呢?  ——【英】戴凯恩  1999年夏,英国议会大厦里所有议员都在聆听一份法案,法案的报告人是时任英国上议院(贵族院)议长、司法大臣尔文拉格大法官,该法案被称为《接近正义法》。乍听来,大家对这份法案的内容不会有清晰的了解,但是该法案的内容却是被英国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一项司法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
编译\陆家齐 苏音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莎拉·伍德拉夫、苏菲、弗朗西斯卡——这是梅丽尔电影创作中最好的三个角色。即使她只出演了其中之一,也足以使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的姓名,并登上创作金字塔的巅峰。  ——[俄罗斯]г.克拉斯诺娃    莎拉    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狂风肆虐,汹涌的巨浪撞击着堤岸,散化作无数晶莹的水花,如雨珠般洒落下来。防波堤的尽头,一名女子迎风而立。黑色的斗篷随风摇曳、舒展飞卷。她一动不动、默默地凝视远方,无视咆哮的
泰晤士河蜿蜒流经古老的伦敦。河的东北岸边,静静地坐落着一大片中世纪建筑群,它由数座古堡、古塔楼错落有致地组成,这便是饱经岁月沧桑的伦敦塔了。历史上,伦敦塔曾经充当多种角色,包括要塞、军火库、铸币厂、天文台,甚至作为动物园,《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乔叟当年就曾来到这里看过狮子。不幸的是,伦敦塔也曾作过监狱,而且关押的几乎都是王公贵族和政界、宗教界等方面著名人士。这其中便有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曾
大部分英国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屋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富有“个性”的家,不管是18世纪的壁炉,地方黏土烧制的砖块,还是原汁原味的木材,皆可展现这一效果。他们重视此类建筑细节,因为这些能够使他们时时体味祖先的建筑技巧、品位和生活。  但是,每天在自己的家里或附近的大街上,如果不了解一些建筑的真正内涵,人们就很难洞悉房屋的历史。以下是英国十个经常不为人所知的房屋特点,有助于解析建筑物的过去。    乔治亚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诸种文化中是比较晚出现的一种形态。阿拔斯朝(750年~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其空间范围西起北非西端和西班牙,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里海和高加索山,南达阿拉伯海和亚丁湾。其中,中东是主体区域。阿拉伯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阿拉伯人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因而兼具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农业社会的文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国现代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便是其中之一,酒是他的生活和写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他的日记中有不少喝醉酒的记述,而他的小说中也频繁出现酒的意象,表面上是写酒,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在其中主要起到了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和增强喜剧效果的作用。  写作之余,每当斯坦贝克想放松一下时,就和朋友们一起喝个一醉方休。幸运的是,他的朋友马丁
任璧莲(1955-)是继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后风头最劲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应许之地》、《爱妾》和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典型的美国佬》还入围美国文学三大奖项之一的全国书评小说奖。《爱妾》是任璧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认为开启了其“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爱妾》说的是美国波士顿郊区一个国际化的多种族家庭:1999年,这个家庭的男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