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课堂中的阅读体验性学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l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就在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很好地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相衔接。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中,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但只有在教学互动中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教师要对教学作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引发教学内容的体验和生成。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船长》一文时,上课伊始,设计了“游戏导入,进入情境”环节:1.教师实物模拟“矿工脱险”的游戏情境,学生参与其中。2.过渡:假如这是艘大海中遇难的客轮,大家又会怎样做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了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得轻轻松松、丰富多彩。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在课程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的,它需要教师循着学生学习的需求,思维的起伏,情感的体验、体悟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船长》中“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船头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塑,徐徐沉入大海”一节时,已使教者热泪盈眶,学生更是语贯长虹,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对船长哈尔威的想法:“如果我是上帝,我会使你复活,若问让你活多长时间,我希望是一万年!”“我好想深情地喊您一声‘爸爸’,您为船上60人所做的一切汇成一句话‘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您在我心中堪称‘神’!”“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每天面对着大海呼唤‘船长,你快回来!’,我会在梦中和您相见!”……从学生满足的神情、积极的展示自我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说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强烈。教师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各种有意义的素材、课程资源引进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体验互动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体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长了反而会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阅读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可以通过交流和对话来分享的,通过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对生活世界的融合,这就是课堂阅读体验性学习的魅力。上例教者在《司马光》一文的阅读体验性学习教学中,安排了围绕主体性问题的辅助性问题,进行了合理体验性学习。从我们听课中体会到,正是这种有的放矢、量力而行的做法,使得貌似有点儿“难”的问题,通过合作体验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能够顺利地得到解决。诚如一位学生课后所言:“问题开始觉得有点难,但大家一起想,就能够想出来。”这种合作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体验互动,顺应了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本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必须按照“标准”的要求,在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上,变“统一达标”为“分层要求”,变“强化基础”为“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白杨》伊始,他就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题?”一学生问:“白杨有什么特点?”他当即肯定问题提得好,并在课题后面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于老师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大问号。对这些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引而不发,紧扣“高大挺秀”这个关键词和爸爸两次“沉思”这一细节,启发学生读书思考,各抒己见,由感悟白杨“外秀”、“内秀”的高贵品质,到赞美像白杨一样献身边疆的建设者,师生体验和讨论一步比一步深入,课堂气氛也一阵比一阵热烈。本课教学中教者处理好了打好基础与张扬学生个性的关系,在双基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双基训练有效的提高。
  在于永正老师《我的教改探索》一文中,于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必须有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没有和谐、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就连书本知识也难以掌握好。”说得多好啊!爱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就是老师孕育课堂教学高潮的温床。
  阅读体验性学习课堂,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从而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和体味生命的意义,在完善自我发展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
其他文献
笔者在评改学生作文和阅卷时,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人,叙事,状物或绘景时不着要领;要么写人没能写出人物的个性;要么叙事空洞,状物无形,绘景无神。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空洞无味、空泛无趣,化腐朽为神奇,让作文的内容表现得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笔者认为,那就要把写作对象细化,说白了,就是观察要细微,描写要具体,表现要多元。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聚集焦点,多层感知    即先明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一步步走
“别处”指“另外的地方”,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常用口语词,相应的文言词是“他处/余处”。“别处”的产生不晚于陶弘景的卒年即536年。最迟到元代,“别处”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他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的作文:"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
职业中学的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对语文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来学技术的,根本没必要学语文。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教师教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培养职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