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材料更复杂、信息量更大、意蕴更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教师应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根据课型及整本书内容,梳理具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在课前导读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中指导环节,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在读后交流环节,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探究型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6-0013-02
引 言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在一线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推进整本书阅读时,很多教师都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批注、写读后感、做练习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利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能明确阅读的目的。但审视这种“练习性阅读”的现状,我们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把完成作业练习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教师拿到一本书,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设计练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阅读检测;而学生阅读则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为主,为了完成练习任务而阅读。
(二)学生阅读练习任务繁重,成果呈现方式单一
在学生阅读一本书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感悟,甚至要求其做批注,完成每章节后面的思考练习。这种繁重的作业练习让学生感到压力倍增,使阅读成果变成一本读书笔记。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只好绞尽脑汁地胡拼乱凑,却没有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教师置身于阅读之外,阅读活动缺少必要的交流、指导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自己应先阅读,读深、读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很多教师很少阅读书籍,或者读得很肤浅,阅读后也不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1]。
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应摒弃狭隘的功利性追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首要目标。整本书阅读应从“练习性阅读”转向“探究型阅读”。教师应围绕整本书,梳理出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根据课型及整本书内容,梳理具有探究价值的话题
叶圣陶认为,“读整本书”是“课内阅读”,阅读的时间虽然可以是“课外”,但是指导和讨论需要在“课内”,而且一点儿也不能马虎。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指导,把学生的阅读逐步引向广泛和深入。
(一)读前导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读前导读课,重在介绍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是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课型。
以《柳林风声》的导读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根据提示猜童话,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维度设计彩图或文字,提示学生猜一猜所对应的是哪个童话故事。第二个板块:读封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封面,阅读时说出获得的信息。第三个板块:读目录。首先,学生应大体了解书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次,找一找本书的主要人物;最后,选择一个目录,大胆猜想本章节讲了怎样的故事,以激发阅读兴趣。第四个板块:读片段。教师第一次给出描写鼹鼠、河鼠、老獾、蟾蜍首次出场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特点;第二次是在学生猜想“到底是什么经历使蟾蜍洗心革面”这一问题时,给出书中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印证自己的猜想。
导读课的切入点,还可以是书中的插图,而这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学段学生阅读的书籍中。教师将插图进行前后关联,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是常用的整本书导读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本书的书评,也能让学生明白阅读本书的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由经典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其中人物、故事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二)读中指导课,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
读中指导课旨在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这种课型上,教师要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但教师要思考:读这本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是抓住故事细节、总结故事梗概、梳理故事结构,还是了解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教师要根据这本书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做出取舍,择一两个点读深、读透即可。
比如,采用多种方法品人物形象。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鲁滨孙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心理活动有哪些。学生通过绘制鲁滨孙的心路历程图,发现了鲁滨孙顽强、坚毅、勇敢等形象特点。又如,通过联系找到生活的影子。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精彩片段中汤姆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生活与汤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三)读后交流课,展示学生阅读成果
读后交流课旨在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展示阅读成果。教师要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比如,在学生阅读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给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颁发“风云人物”奖、写颁奖词,从而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收获,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整本书阅读设计,应立足学生实际
(一)师生共读是前提
教师的充分参与,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及时组织阅读交流活动,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贴近学生是关键
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学生。教师设计活动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看看他们阅读中已经“到了哪里”,还需要“去哪里”,还能够“到哪里”。
(三)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就要留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还要给学生阅读的空间,不能要求每位学生掌握的内容都一样。这在整本书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就在于整本书中涉及的语言环境和事件等特别多,学生选取的重要事件或者他们表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四)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允许学生“百花齐放”,同時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如采用图表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化,采用写作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
结 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通过组织导读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愿整本书阅读少一些机械、单调、功利,多一些轻松、自由、愉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张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用型”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43-46.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整本书共读推进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6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华红(1977.10-),女,福建晋江人, 小学一级教师,晋江市骨干教师,晋江市书香教师,安海镇十佳教学能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探究型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6-0013-02
引 言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在一线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推进整本书阅读时,很多教师都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批注、写读后感、做练习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利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能明确阅读的目的。但审视这种“练习性阅读”的现状,我们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把完成作业练习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教师拿到一本书,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设计练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阅读检测;而学生阅读则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为主,为了完成练习任务而阅读。
(二)学生阅读练习任务繁重,成果呈现方式单一
在学生阅读一本书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感悟,甚至要求其做批注,完成每章节后面的思考练习。这种繁重的作业练习让学生感到压力倍增,使阅读成果变成一本读书笔记。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只好绞尽脑汁地胡拼乱凑,却没有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教师置身于阅读之外,阅读活动缺少必要的交流、指导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自己应先阅读,读深、读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很多教师很少阅读书籍,或者读得很肤浅,阅读后也不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1]。
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应摒弃狭隘的功利性追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首要目标。整本书阅读应从“练习性阅读”转向“探究型阅读”。教师应围绕整本书,梳理出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根据课型及整本书内容,梳理具有探究价值的话题
叶圣陶认为,“读整本书”是“课内阅读”,阅读的时间虽然可以是“课外”,但是指导和讨论需要在“课内”,而且一点儿也不能马虎。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指导,把学生的阅读逐步引向广泛和深入。
(一)读前导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读前导读课,重在介绍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是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课型。
以《柳林风声》的导读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根据提示猜童话,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维度设计彩图或文字,提示学生猜一猜所对应的是哪个童话故事。第二个板块:读封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封面,阅读时说出获得的信息。第三个板块:读目录。首先,学生应大体了解书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次,找一找本书的主要人物;最后,选择一个目录,大胆猜想本章节讲了怎样的故事,以激发阅读兴趣。第四个板块:读片段。教师第一次给出描写鼹鼠、河鼠、老獾、蟾蜍首次出场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特点;第二次是在学生猜想“到底是什么经历使蟾蜍洗心革面”这一问题时,给出书中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印证自己的猜想。
导读课的切入点,还可以是书中的插图,而这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学段学生阅读的书籍中。教师将插图进行前后关联,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是常用的整本书导读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本书的书评,也能让学生明白阅读本书的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由经典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其中人物、故事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二)读中指导课,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
读中指导课旨在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这种课型上,教师要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但教师要思考:读这本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是抓住故事细节、总结故事梗概、梳理故事结构,还是了解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教师要根据这本书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做出取舍,择一两个点读深、读透即可。
比如,采用多种方法品人物形象。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鲁滨孙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心理活动有哪些。学生通过绘制鲁滨孙的心路历程图,发现了鲁滨孙顽强、坚毅、勇敢等形象特点。又如,通过联系找到生活的影子。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精彩片段中汤姆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生活与汤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三)读后交流课,展示学生阅读成果
读后交流课旨在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展示阅读成果。教师要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比如,在学生阅读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给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颁发“风云人物”奖、写颁奖词,从而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收获,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整本书阅读设计,应立足学生实际
(一)师生共读是前提
教师的充分参与,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及时组织阅读交流活动,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贴近学生是关键
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学生。教师设计活动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看看他们阅读中已经“到了哪里”,还需要“去哪里”,还能够“到哪里”。
(三)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就要留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还要给学生阅读的空间,不能要求每位学生掌握的内容都一样。这在整本书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就在于整本书中涉及的语言环境和事件等特别多,学生选取的重要事件或者他们表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四)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允许学生“百花齐放”,同時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如采用图表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化,采用写作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
结 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通过组织导读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愿整本书阅读少一些机械、单调、功利,多一些轻松、自由、愉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张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用型”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43-46.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整本书共读推进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6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华红(1977.10-),女,福建晋江人, 小学一级教师,晋江市骨干教师,晋江市书香教师,安海镇十佳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