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语言在社会流行,给权威语言规范带来很大影响。网络语言经历了表音、表形到表义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网民从感性到理性的心理发展过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造就了网络语言符号性、猎奇性、时代性、生动性的特点。网络语言是网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果,只要加引导,会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语言 发展 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18-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给传统的权威语言规范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语言符号,包括网络术语、网络流行语、网名用语等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平面语言,最初为迎合网民在网络空间领域开展交际活动的快速需要而产生,以数字、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等简洁符号样式出现,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追新逐异心理需求,网络语言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语言形态。网络语言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发展蔓延,甚至成为网民们区分同龄人的一个测试手段。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更像是混合语言。有人说这种语言是被稀释的语言,是粗糙的语言,使我们语言变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文化语言的表现力和完整性。也有人认为它是语言发展性、进步性的体现,充分显示了语言自主选择和净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井喷”现象其实是一种智慧,是网民在网上寻求“同类
项”的表现,也是被压抑心理的一种由表及里的释放过程。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关于网络语言的类型,笔者从网络语言流行时间段概括,大致经历了由表音、表形到表义的阶段。
1、表音
这是最初级的一种阶段,借助于读音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以数字、字母等进行网络聊天交流,快速、简单,操作方便。主要有以下几中类型:
数字型:最早在网民中流行的语言,一般源自数字的谐音,例如“9494”等于“就是、就是”;“7456”谐音“气死我了”;“555~~~~”即“呜呜呜”(哭泣声),“886”是“拜拜了”的谐音。
音译型:基本与数字型同时流行,其实就是外来语,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一般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音译自“e-mail”;“荡”音译于“download”,即下载。
字母型:造词方法分三种:一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MM”等于“妹妹”;“GG”是“哥哥”的缩写;二是缩写,有汉语拼音缩写,例如“BT”是“变态”的标准音缩写,“TMD”是骂人语言“他妈的”缩写等。还有英文缩写,数字、字母混合缩写等,如“OMG”是“Oh My God ”的缩写,“3Q”是“Thank you”的缩写等。
搞怪型:这种语言充分体现了网虫追新搞笑的心理,譬如“喜欢”叫“稀饭”;“我”叫“偶”;“什么”叫“虾米”;“这样子”叫“酱紫”等。
2、表形
当简单的表音类词语在网络上大量流行后,网民开始厌倦无意义的音节表达,暗码式的对话失去吸引力,大量的数字或字母音节代替的汉字因为语义的空洞而遭到抛弃,网民开始寻求更加新奇的表达方法,表形类网络语言走红网络。这一类主要是以标点或电脑键盘符号表示,用漫画勾勒的方式来表达心情或特定的表情,笔者将其概括为符号型。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_^ ”表示“高兴”的心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 “| | |”表示“汗”。这些表情型符号大多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符号,之后又成为网络语言形式。还有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的,比如流行于日本网络,后被国人借鉴使用的“OTZ”就是用三个字母组合成一个人跪拜的姿势,用以表示拜倒小人。
3、表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新闻、聊天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分量越发重要,网民的思想、文化层次普遍提高,加上网络快捷、开放的特点,大家开始关注社会动态,将社会生活以娱乐的方式加以调侃,冷幽默开始在网络流行。这时候,网络语言更富创造力。
成(词)语型:是化于网络新闻或论坛的语言,多为新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浓缩或概括,如诞生于2007年年底的新成语“正龙拍虎”,又如出自艳照门事件的“新陈代谢”、“娇身冠养”等。其他如“欧阳挖坑”、“秋雨含泪”、“聚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等。
句型型:比如诞生于2007年春晚的那句“太有才了”以及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X很XX”。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模糊,一些网络语言利用符号的谐音表达意思,例如“= =”谐音“等等”,“O”谐音“哦”;也有搞怪的网络语言是从童话故事或者科技文化上剪切过来的,例如“丑女”在网络上被称“恐龙”,“丑男”则被称作“青蛙”等。
二、网络的特点与及网络语言的发展的关系
从以上几种网络语言类型及其产生的时间上分析,我们可能看出,网络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实体现了网民从感性心理需求向理性化进步的心理历程,这个历程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民的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网络语言最初的快餐式、符号性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口语的平面化表达,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它又不同于书信、演讲等口语性语言,最初它是一群思想比较先进、个性非常活跃的人群用以交流的工具,这群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造能力比较强,又有共同的心理需求,为了体现自己的另类个性和时尚追求,以及简单便捷的交流需求,于是,易写易识的网络符号语言便应运而生,并随着交流的便利、快捷迅速地在网络得到认可、蔓延。这些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特点,改变了传统语言运用规则,给传统的语言文字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曾经有一度使语言大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慌不安,甚至一些城市出台了遏制网络语言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传播的政策规定。
2、网络世界的平等性、匿名性的特征给网民提供了心理宣泄的渠道,网络语言体现猎奇性、恶搞性
语言的形成是不断积累的过程,网民对事物的好奇心变化很快,最初的数字、字母等网络语言在时间的洗涤下,经过大浪淘沙,部分被保留下来,那些偏僻、冷涩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层出不穷的新生语言覆盖淹没,慢慢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反之,网络新闻中一些在网民看来很经典的话语因遭到恶搞调侃,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广泛、迅速地传播,这体现了网络空间里网民的一种猎奇心理。例如,“正龙拍虎”、“做俯卧撑”、“打酱油”等词就是被网友恶搞后流行于网络,甚至一些网络流行语从虚拟空间走入社会生活,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南京一家房地产广告中就出现“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的说法,意指楼市低迷只是一时现象,是在“做俯卧撑”。
3、网络的传播性、影响性,网民的接纳度造就了网络语言的参与性、时代性
随着网聊、BBS等的普及,网络语言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网民的思想、文化、年龄层次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公共事件或者社会矛盾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开始流行,非理性语言不再主导网络,网络语言体现了网民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例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这个名字将“跑”字以叠音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一下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随后的“郭跳跳”也沿用了相似的命名法。2009年,“周至尊”、“躲猫猫”又以极快速度被网友捧为网络流行语,这两个新词成为网民对政府工作加以质疑和监督的代表,具有时代的烙印,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
4、网络环境的宽松性充分发挥了网民的创造力,网络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相对于其它媒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网民在这个没有实体的世界中,创造力得到空前发挥,他们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压抑心理环境通通发泄在虚拟的空间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语言或图像表示,近阶段在网络上流行的“囧”字就是这种生存状况的自我调侃。“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有人说这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个看上去像一张脸的古汉字,原义指窗户,引申为光明,现被网友形象地指为沮丧、失意、悲伤、无奈的表情,并将其与日本网络上流行的“Orz”加以变化,保留“rz”,将“囧”与其组合,写作“囧rz”,是失意身体前屈的极其生动形象的写照,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现在,网上不光有“囧视频”、“囧论坛”、“囧文”,还有人将“囧值”作为论坛发贴数的评定单位,现实生活中,“囧”更是从虚拟空间走下来,出现“囧吧”、“囧茶”等颇受年轻时尚一族欢迎的另类产品。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无论是猎奇、娱乐还是发泄,网络语言其实都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求的外向化表现,它的产生,是网民智慧和创造的成果,一旦在网络上大量流行,说明它能得到同类人的心理认可,我们不应武断地加以排斥或者否定。语言是规范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语言也有生命,它本身有自主选择和净化的功能,经过自然淘汰后的网络语言,会丰富语言文化,只要加以关注和引导,规范糟粕,吸收精华,不仅不会对传统语言规律产生冲击,还会造就更富时代性的公共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 发展 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18-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给传统的权威语言规范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语言符号,包括网络术语、网络流行语、网名用语等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平面语言,最初为迎合网民在网络空间领域开展交际活动的快速需要而产生,以数字、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等简洁符号样式出现,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追新逐异心理需求,网络语言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语言形态。网络语言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发展蔓延,甚至成为网民们区分同龄人的一个测试手段。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更像是混合语言。有人说这种语言是被稀释的语言,是粗糙的语言,使我们语言变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文化语言的表现力和完整性。也有人认为它是语言发展性、进步性的体现,充分显示了语言自主选择和净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井喷”现象其实是一种智慧,是网民在网上寻求“同类
项”的表现,也是被压抑心理的一种由表及里的释放过程。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关于网络语言的类型,笔者从网络语言流行时间段概括,大致经历了由表音、表形到表义的阶段。
1、表音
这是最初级的一种阶段,借助于读音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以数字、字母等进行网络聊天交流,快速、简单,操作方便。主要有以下几中类型:
数字型:最早在网民中流行的语言,一般源自数字的谐音,例如“9494”等于“就是、就是”;“7456”谐音“气死我了”;“555~~~~”即“呜呜呜”(哭泣声),“886”是“拜拜了”的谐音。
音译型:基本与数字型同时流行,其实就是外来语,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一般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音译自“e-mail”;“荡”音译于“download”,即下载。
字母型:造词方法分三种:一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MM”等于“妹妹”;“GG”是“哥哥”的缩写;二是缩写,有汉语拼音缩写,例如“BT”是“变态”的标准音缩写,“TMD”是骂人语言“他妈的”缩写等。还有英文缩写,数字、字母混合缩写等,如“OMG”是“Oh My God ”的缩写,“3Q”是“Thank you”的缩写等。
搞怪型:这种语言充分体现了网虫追新搞笑的心理,譬如“喜欢”叫“稀饭”;“我”叫“偶”;“什么”叫“虾米”;“这样子”叫“酱紫”等。
2、表形
当简单的表音类词语在网络上大量流行后,网民开始厌倦无意义的音节表达,暗码式的对话失去吸引力,大量的数字或字母音节代替的汉字因为语义的空洞而遭到抛弃,网民开始寻求更加新奇的表达方法,表形类网络语言走红网络。这一类主要是以标点或电脑键盘符号表示,用漫画勾勒的方式来表达心情或特定的表情,笔者将其概括为符号型。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_^ ”表示“高兴”的心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 “| | |”表示“汗”。这些表情型符号大多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符号,之后又成为网络语言形式。还有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的,比如流行于日本网络,后被国人借鉴使用的“OTZ”就是用三个字母组合成一个人跪拜的姿势,用以表示拜倒小人。
3、表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新闻、聊天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分量越发重要,网民的思想、文化层次普遍提高,加上网络快捷、开放的特点,大家开始关注社会动态,将社会生活以娱乐的方式加以调侃,冷幽默开始在网络流行。这时候,网络语言更富创造力。
成(词)语型:是化于网络新闻或论坛的语言,多为新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浓缩或概括,如诞生于2007年年底的新成语“正龙拍虎”,又如出自艳照门事件的“新陈代谢”、“娇身冠养”等。其他如“欧阳挖坑”、“秋雨含泪”、“聚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等。
句型型:比如诞生于2007年春晚的那句“太有才了”以及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X很XX”。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模糊,一些网络语言利用符号的谐音表达意思,例如“= =”谐音“等等”,“O”谐音“哦”;也有搞怪的网络语言是从童话故事或者科技文化上剪切过来的,例如“丑女”在网络上被称“恐龙”,“丑男”则被称作“青蛙”等。
二、网络的特点与及网络语言的发展的关系
从以上几种网络语言类型及其产生的时间上分析,我们可能看出,网络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实体现了网民从感性心理需求向理性化进步的心理历程,这个历程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民的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网络语言最初的快餐式、符号性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口语的平面化表达,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它又不同于书信、演讲等口语性语言,最初它是一群思想比较先进、个性非常活跃的人群用以交流的工具,这群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造能力比较强,又有共同的心理需求,为了体现自己的另类个性和时尚追求,以及简单便捷的交流需求,于是,易写易识的网络符号语言便应运而生,并随着交流的便利、快捷迅速地在网络得到认可、蔓延。这些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特点,改变了传统语言运用规则,给传统的语言文字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曾经有一度使语言大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慌不安,甚至一些城市出台了遏制网络语言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传播的政策规定。
2、网络世界的平等性、匿名性的特征给网民提供了心理宣泄的渠道,网络语言体现猎奇性、恶搞性
语言的形成是不断积累的过程,网民对事物的好奇心变化很快,最初的数字、字母等网络语言在时间的洗涤下,经过大浪淘沙,部分被保留下来,那些偏僻、冷涩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层出不穷的新生语言覆盖淹没,慢慢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反之,网络新闻中一些在网民看来很经典的话语因遭到恶搞调侃,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广泛、迅速地传播,这体现了网络空间里网民的一种猎奇心理。例如,“正龙拍虎”、“做俯卧撑”、“打酱油”等词就是被网友恶搞后流行于网络,甚至一些网络流行语从虚拟空间走入社会生活,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南京一家房地产广告中就出现“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的说法,意指楼市低迷只是一时现象,是在“做俯卧撑”。
3、网络的传播性、影响性,网民的接纳度造就了网络语言的参与性、时代性
随着网聊、BBS等的普及,网络语言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网民的思想、文化、年龄层次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公共事件或者社会矛盾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开始流行,非理性语言不再主导网络,网络语言体现了网民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例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这个名字将“跑”字以叠音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一下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随后的“郭跳跳”也沿用了相似的命名法。2009年,“周至尊”、“躲猫猫”又以极快速度被网友捧为网络流行语,这两个新词成为网民对政府工作加以质疑和监督的代表,具有时代的烙印,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
4、网络环境的宽松性充分发挥了网民的创造力,网络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相对于其它媒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网民在这个没有实体的世界中,创造力得到空前发挥,他们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压抑心理环境通通发泄在虚拟的空间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语言或图像表示,近阶段在网络上流行的“囧”字就是这种生存状况的自我调侃。“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有人说这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个看上去像一张脸的古汉字,原义指窗户,引申为光明,现被网友形象地指为沮丧、失意、悲伤、无奈的表情,并将其与日本网络上流行的“Orz”加以变化,保留“rz”,将“囧”与其组合,写作“囧rz”,是失意身体前屈的极其生动形象的写照,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现在,网上不光有“囧视频”、“囧论坛”、“囧文”,还有人将“囧值”作为论坛发贴数的评定单位,现实生活中,“囧”更是从虚拟空间走下来,出现“囧吧”、“囧茶”等颇受年轻时尚一族欢迎的另类产品。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无论是猎奇、娱乐还是发泄,网络语言其实都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求的外向化表现,它的产生,是网民智慧和创造的成果,一旦在网络上大量流行,说明它能得到同类人的心理认可,我们不应武断地加以排斥或者否定。语言是规范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语言也有生命,它本身有自主选择和净化的功能,经过自然淘汰后的网络语言,会丰富语言文化,只要加以关注和引导,规范糟粕,吸收精华,不仅不会对传统语言规律产生冲击,还会造就更富时代性的公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