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包装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应承载文化的内涵,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同时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崇尚健康的、自然的以及环保的思想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绿色包装由此成为时尚。本文通过对国外包装风格的研究,结合镇远古镇旅游区实际情况,研究发展旅游业绿色包装的可行性,从包装材料,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并且对以后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的开发方向,提出了发展绿色包装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绿色环保;包装;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1-1
一、国内外旅游产品中的绿色环保包装分析
现在有很多国家和地方旅游产品的包装材料是塑料和纸。但是在特定温度和环境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和添加剂会融化,伴有少量地添加剂融在食物当中,从而会导致食用者中毒或致癌。同时,每年旅游产品所消耗的大量塑料也给环保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困扰。
而日本和美国在绿色环保包装方面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会尽量采用对环境没有太多污染的自然原材料来进行包装。例如日本的Nippon纸业有限公司研发的“NPimoldPaper”的深度冲压纸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但是它的伸缩性很强,是普通纸的五到十倍。它可以通过采用当前的塑料制品设备,同时依照设计方案的模板按压成图案、文字以及三维曲面,加工后使其变得平滑并且可实现更好的密封,由于加工前不需要热软化可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产效率。而美国的两个科学家加文麦金太尔和埃本拜耳则发明了用蘑菇菌丝复合材料替代泡沫塑料作为包装材料。
旅游产品的包装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的旅游业在这方面的实践工作并不完善,因此应该吸收国外包装的经验,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当前我国旅游品的包装存在着许许多多如过度包装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旅游产品大多数采用普通塑料类和纸质的包装,少数采用玻璃材料的包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产品包装材料还处在发展阶段。讲究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和再加工,开发研究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充分发挥利用材料的天然特性,成为今后旅游包装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因此,掌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讲究旅游产品包装材料的绿色天然性,注重开发新型环保的包装是我国包装业努力的方向。在满足旅游产品包装天然性的同时应注意提高环保材料对旅游产品的保护作用。
例如我们经常吃的糖果包装大多使用的是糯米纸这种可食性包装,既可以节省资源又没有很大的污染。而绿色环保包装中的再生材料和回收材料有着类似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汽水、啤酒等包装采用的玻璃瓶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上,就有很多包装仍然值得借鉴。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必备品粽子的包装就是传统包装设计:粽叶就可以看作是粽子的外包装,材料是来自天然植物材料芦苇,粽叶的香味也可以使得粽子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二、实例分析——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中绿色环保包装设计的建议
包装设计不可能墨守成规,设计的思路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些都可能引起土特产的外包装设计观念态度、价值原则和技术手段的变迁。
包装风格与地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文化价值在商品中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开拓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也是设计者的使命所在。地域文化、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也要跟上物质水平发展的步伐,而在包装产品中体现文化价值就是表现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包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内容。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者就要牢牢地把握这种现状,深入地发掘镇远古镇的文化内涵。镇远古镇大战产生了红色旅游,并且镇远古镇是具有古镇文化特色的,所以在镇远古镇的包装设计中需要更多的体现红色旅游,古镇文化,更好地凸显其文化价值,让镇远古镇绿色旅游产品包装尽可能地展现古镇本身的文化价值。
在镇远古镇旅游产品的绿色环保包装中要选用一些可以降解的、可再回收利用的材料。纸材料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它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植物纤维,可以被分解,所以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很低。因此,在镇远古镇的土特产(如镇远青酒、陈年道菜、霉豆腐、天印贡茶、姜糖、木锤酥、弥猴桃片、苗银等。)的包装上便可采用纸质材料。以“怀旧色”来体现镇远古镇的历史文化感,利用纸质材料作为镇远古镇旅游产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尽可能地利用真空压缩。在国外,使用可回收纸制品用于旅游纪念品包装宣传品包装的设计,利用回收的纸制成的明片或者做一些纪念品的外包装,反映了设计师对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关注的绿色宗旨;同时体现了良好的环保观念和环保形象。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也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在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中应注重包装材料的天然性以及其对产品起到保护的作用,选用天然的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包装简单实现旅游产品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寻找适合产品的包装材料,体现核心的设计理念,使旅游产品的绿色环保包装设计既符合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又对环境保护、降低消耗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沙新美.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性体现[J].高职论丛,2008,(02).
作者简介:
简玉婷,贵州师范学院。
关键词:旅游产品;绿色环保;包装;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1-1
一、国内外旅游产品中的绿色环保包装分析
现在有很多国家和地方旅游产品的包装材料是塑料和纸。但是在特定温度和环境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和添加剂会融化,伴有少量地添加剂融在食物当中,从而会导致食用者中毒或致癌。同时,每年旅游产品所消耗的大量塑料也给环保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困扰。
而日本和美国在绿色环保包装方面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会尽量采用对环境没有太多污染的自然原材料来进行包装。例如日本的Nippon纸业有限公司研发的“NPimoldPaper”的深度冲压纸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但是它的伸缩性很强,是普通纸的五到十倍。它可以通过采用当前的塑料制品设备,同时依照设计方案的模板按压成图案、文字以及三维曲面,加工后使其变得平滑并且可实现更好的密封,由于加工前不需要热软化可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产效率。而美国的两个科学家加文麦金太尔和埃本拜耳则发明了用蘑菇菌丝复合材料替代泡沫塑料作为包装材料。
旅游产品的包装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的旅游业在这方面的实践工作并不完善,因此应该吸收国外包装的经验,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当前我国旅游品的包装存在着许许多多如过度包装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旅游产品大多数采用普通塑料类和纸质的包装,少数采用玻璃材料的包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产品包装材料还处在发展阶段。讲究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和再加工,开发研究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充分发挥利用材料的天然特性,成为今后旅游包装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因此,掌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讲究旅游产品包装材料的绿色天然性,注重开发新型环保的包装是我国包装业努力的方向。在满足旅游产品包装天然性的同时应注意提高环保材料对旅游产品的保护作用。
例如我们经常吃的糖果包装大多使用的是糯米纸这种可食性包装,既可以节省资源又没有很大的污染。而绿色环保包装中的再生材料和回收材料有着类似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汽水、啤酒等包装采用的玻璃瓶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上,就有很多包装仍然值得借鉴。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必备品粽子的包装就是传统包装设计:粽叶就可以看作是粽子的外包装,材料是来自天然植物材料芦苇,粽叶的香味也可以使得粽子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二、实例分析——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中绿色环保包装设计的建议
包装设计不可能墨守成规,设计的思路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些都可能引起土特产的外包装设计观念态度、价值原则和技术手段的变迁。
包装风格与地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文化价值在商品中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开拓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也是设计者的使命所在。地域文化、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也要跟上物质水平发展的步伐,而在包装产品中体现文化价值就是表现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包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内容。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者就要牢牢地把握这种现状,深入地发掘镇远古镇的文化内涵。镇远古镇大战产生了红色旅游,并且镇远古镇是具有古镇文化特色的,所以在镇远古镇的包装设计中需要更多的体现红色旅游,古镇文化,更好地凸显其文化价值,让镇远古镇绿色旅游产品包装尽可能地展现古镇本身的文化价值。
在镇远古镇旅游产品的绿色环保包装中要选用一些可以降解的、可再回收利用的材料。纸材料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它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植物纤维,可以被分解,所以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很低。因此,在镇远古镇的土特产(如镇远青酒、陈年道菜、霉豆腐、天印贡茶、姜糖、木锤酥、弥猴桃片、苗银等。)的包装上便可采用纸质材料。以“怀旧色”来体现镇远古镇的历史文化感,利用纸质材料作为镇远古镇旅游产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尽可能地利用真空压缩。在国外,使用可回收纸制品用于旅游纪念品包装宣传品包装的设计,利用回收的纸制成的明片或者做一些纪念品的外包装,反映了设计师对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关注的绿色宗旨;同时体现了良好的环保观念和环保形象。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也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在镇远古镇旅游产品包装中应注重包装材料的天然性以及其对产品起到保护的作用,选用天然的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包装简单实现旅游产品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寻找适合产品的包装材料,体现核心的设计理念,使旅游产品的绿色环保包装设计既符合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又对环境保护、降低消耗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沙新美.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性体现[J].高职论丛,2008,(02).
作者简介:
简玉婷,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