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贴标签式”地使用“情境”“反思”“三维目标”“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等有特定内涵的热门词语,经常看到热热闹闹却脱离教学本质的种种花哨形式。殊不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细节才是直接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新课程理念,修正教学理念,重视并优化教学细节,用心构筑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实效,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改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要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必须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
教学细节可以让学生深入认识文学作品,可以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紧密相连,能够让枯燥的语文课生动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运用教学细节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追求真善美,提高语文素养,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就要努力使课堂教学细节具有魅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呢?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才能以精彩的细节打动人心呢?
一、挖掘语文真实情景的细节
文学作品有丰富多样的人物,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所以语文课应该是形象生动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拓展教材,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场景等做一些细节上的补充,以增添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1.写作背景的特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补充一些细节,特写某些特殊年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比如在讲授课文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我利用PPT课件补充了一些关于“文革”的文字和图片:1968年风暴席卷神州,红卫兵的大字报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傅雷被抄家四天三夜,夫妇俩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张志新被判处死刑,两小时后被枪决。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倍受折磨凌辱,辞世时身旁没有亲人,不敢用真名埋葬。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被定罪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自杀身亡。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能较深地体悟到食指当时内心的痛苦与决定:作为年轻诗人,他必须抒发真性情——相信未来!这样,不用教师过多的说教,语文课就可变得有人情味。
2.作品意境的渲染
有魅力的文章意境应该是耐人寻味的,而生动的意境可以用一些细节渲染来实现。比如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小令时,就可以投影一些悲凉凄清的秋景图片,配以感染性的语言描述,使学生身处凄凉的情境之中。由此为学习课文渲染了气氛,让学生融入文中,再去体味情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细节材料,也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想念亲人、家乡的共鸣。
二、走进当今现实生活的细节
要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要构建连接语文与生活、社会的桥梁。如《老王》一文,老王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亲人,又是半瞎,北京解放后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很少有人坐他的三轮车,只有作者每次坐他的三轮车。老王给杨绛家送冰比别人送的多一倍,后来三轮车太旧了,老王只好做运货,真是祸不单行,生意更差不说,他又身患重病,没几天老王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今社会,不乏像老王一样一生坎坷,临死却不忘别人恩惠的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让学生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群体,关爱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现实中的“老王”越来越少。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学作品里的情和理,还可以用语文这面镜子认识社会,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恰到好处地使用细节
语文的细节很多,细节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再好的东西也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1.保证选用细节的科学性
科学以真实为崇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把真实的语文展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自己的任务,让语文有魅力的细节来自可靠的社会现实和权威的学术资料。
2.关键细节用在关键之处
与作者、作品等有关的细节总是有不少,但是一堂课45分钟是有限的,因而细节的筛选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最典型的细节,还要将关键的细节用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使语文课堂更加激动人心。
教师决不能轻视教学细节,否则就无法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细节的教学内容就只剩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说教,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更无法展现语文的魅力。只有关注并处理好教学细节,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23200)
新课改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要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必须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
教学细节可以让学生深入认识文学作品,可以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紧密相连,能够让枯燥的语文课生动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运用教学细节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追求真善美,提高语文素养,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就要努力使课堂教学细节具有魅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呢?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才能以精彩的细节打动人心呢?
一、挖掘语文真实情景的细节
文学作品有丰富多样的人物,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所以语文课应该是形象生动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拓展教材,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场景等做一些细节上的补充,以增添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1.写作背景的特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补充一些细节,特写某些特殊年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比如在讲授课文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我利用PPT课件补充了一些关于“文革”的文字和图片:1968年风暴席卷神州,红卫兵的大字报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傅雷被抄家四天三夜,夫妇俩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张志新被判处死刑,两小时后被枪决。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倍受折磨凌辱,辞世时身旁没有亲人,不敢用真名埋葬。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被定罪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自杀身亡。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能较深地体悟到食指当时内心的痛苦与决定:作为年轻诗人,他必须抒发真性情——相信未来!这样,不用教师过多的说教,语文课就可变得有人情味。
2.作品意境的渲染
有魅力的文章意境应该是耐人寻味的,而生动的意境可以用一些细节渲染来实现。比如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小令时,就可以投影一些悲凉凄清的秋景图片,配以感染性的语言描述,使学生身处凄凉的情境之中。由此为学习课文渲染了气氛,让学生融入文中,再去体味情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细节材料,也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想念亲人、家乡的共鸣。
二、走进当今现实生活的细节
要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要构建连接语文与生活、社会的桥梁。如《老王》一文,老王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亲人,又是半瞎,北京解放后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很少有人坐他的三轮车,只有作者每次坐他的三轮车。老王给杨绛家送冰比别人送的多一倍,后来三轮车太旧了,老王只好做运货,真是祸不单行,生意更差不说,他又身患重病,没几天老王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今社会,不乏像老王一样一生坎坷,临死却不忘别人恩惠的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让学生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群体,关爱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现实中的“老王”越来越少。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学作品里的情和理,还可以用语文这面镜子认识社会,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恰到好处地使用细节
语文的细节很多,细节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再好的东西也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1.保证选用细节的科学性
科学以真实为崇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把真实的语文展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自己的任务,让语文有魅力的细节来自可靠的社会现实和权威的学术资料。
2.关键细节用在关键之处
与作者、作品等有关的细节总是有不少,但是一堂课45分钟是有限的,因而细节的筛选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最典型的细节,还要将关键的细节用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使语文课堂更加激动人心。
教师决不能轻视教学细节,否则就无法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细节的教学内容就只剩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说教,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更无法展现语文的魅力。只有关注并处理好教学细节,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