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2006年6月在中国教育学会立项。9月由张家界市教育学会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与计划、组织教师培训、实施课题研究。2008年11月结题,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委托张家界市教育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如下介绍课题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 小学 科技 研究性学习 结题 报告
1 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教育价值的提升,即"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为素养教育,根据本校所处地理位置及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我们提出了《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教改课题,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理论依据
2.1 世界经济的转型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能否不断发展正是知识经济最关键之所在。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竞争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在着力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2.2 现代科技发展人们要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在小学阶段实施科技研究性学习,既体现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以科技信息与儿童实践经验为教学内容,以儿童的主体实践为教学形式,以促进儿童在认识、情感、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性教育,又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2.3 新课程依据新课程实施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和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
2.4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与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所以,教师教的目的确立,教的方式选择,教的策略运用,是对学的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3 课题研究目标
3.1 在学科教学中渗 透生物与环境、发明创造、科学幻想等教育思想
3.2 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方法知识(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
3.3 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4 将"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广、扩大实施面
4 课题研究内容
4.1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含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接受性学习的基本区别。"研究性学习"方式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体现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学习过程中增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能激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等。
4.2 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作用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科学技术的直接经验,并终身受益。作用在于培养学生从小学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观察、思考、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意识和具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4.3 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方式、策略、方法的研究。
(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体现发现、研究、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并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学习活动之中。
(2) 实施的基本策略:
第一,静态学科渗透。即把科技学习内容与学科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恰当把握尺度、找准切入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渗 透,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动态学科拓展。即开发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渠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第三,促进发展策略。
(1) 环境影响谋发展。即引导学生查阅科普书,调查收集科技信息,看科技博览专题节目,写观察日记等,使之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2) 专题研究促发展。即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市、省、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要求进行选题、试验、研究等学习活动,使其得到锻炼和提高。
(3) 主题活动求发展。即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和实施方案计划,使其在活动体验中发展和成长。
(4) 自主活动拓发展。即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进行科技研究性学习,使之实现自已的目标。
(5)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激励引导。即在进行科技研究性学习时,采用新奇激励特点的方法,如搭桥法(科学课的知识运用的结合)、激励法(疑惑的问题)等,在学生出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况时加以引导。第二,优化过程。因为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发展,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认知材料(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促进思维不断深入,形成学生自己归纳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材料的分析和讨论,并找事物的特点、规律、差异,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表述,达到对事物的评价。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法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等展开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教育的理念与基本结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课程背景下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5.2 经验总结法运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先进经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地总结,客观的反省和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及时修整和完善,使课题研究工作朝着预定目标推进。
5.3 行动研究法课题的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与研究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反馈,并加以调整,使学习者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实践,研究者不依赖于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而不断地思索自己遇到的具体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6 课题研究过程
6.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课题研究的基础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我们具体通过《素质教育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国科技教育》等法规和理论,组织教师开展"科技研究性学习"教育的主题讨论。在理论学习和提高现代科学教育认识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实现教育目的观由"应试升学"转变为"促进发展";教育本位观由"社会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教学过程观由"教会学习"转变"学会学习";学生学习观由"维持型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教师职能观由"学生知识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教学评价观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
6.2 "训、研、教"三位一体,有机实施。
训:课题研究师训。即让参与教师了解、熟悉、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策略及程序。研:研究教学。即教师在理发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出戌的教学方案,能会诸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教育实践。即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题研究中我们既抓师训、研教、又是抓创教,使"训、研、教"形成三位一体,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
6.3 丰富资源,突出特色。
课题研究中,在全面落实方案和计划的同时,对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全体学生按"低、中、高"三级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成立科技研究性学习小组,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展开社会调查、模拟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科学畅想等。体现:"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生成(智慧)"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6.4 以人为本,研究教育。
"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本课题研究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并依据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除尊重科学事实,掌握概念、规律外,还能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价值观去学科学,学做人,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6.5 优化管理,科学评价。
建立课题研究目标的导向正确,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调控有力,评价师生研教研学,鼓励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促进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朗好环境,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科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若没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展示,就称不上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具体以小组、班级、学校三级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介绍会"的形式面向全体师生,宣讲意义和作用。邀请曾参与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校外生来母校介绍发明创造思路的产生,研究过程的体验,研究成果获得的感受,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勤于动脑,善于联想,勇于异想天开,使之思维插上神奇的双翼,能在科学的殿堂自由飞翔。
7 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是在教育的自然条件下(普通农村小学、普通教师、一般孩子中)进行探索的。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7.1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2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科技研究性学习作用的认识(培养新型劳动者)
7.3 通过课题研究完善确定了实施策略:"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生成(智慧)"
8 问题讨论
目前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对于课题研究应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包括课题研究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手段才尽可能地科学高效地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很模糊,更无可供借鉴使用的经验。另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侧重,特别是科技研究性学习如何与课堂教学相兼容,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与学校活动相匹配等问题。别人虽有过一些研究成果,但在本地区如何结合具体情况和特点找到有效的乃至是最优化的途径,有特于进行实践探索。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仍有许多空白。如科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应如何界定,课堂与课外训练,学科与专题训练,单项与综合训练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只有明析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实践操作。
本课题研究只是小块的"试验",带有个案的局限性,我们希望此次研究成果在推介中转化为广大农村小学都能接受的新的教育观念,并付诸研究行动,采摘更新硕果。因此,扩大范围研究较之个案局部研究能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其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设想:本课题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学校进行研究,将自主实践与合作研讨结合起来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的体系,那么我们在实践中更加丰富课题研究经验,更能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规律和总结课题研究途径,同时在实践中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方建文等《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7.10
〔2〕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上),华龄出版社1999,9
〔3〕刘芳等,《新课程师资培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 小学 科技 研究性学习 结题 报告
1 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教育价值的提升,即"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为素养教育,根据本校所处地理位置及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我们提出了《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教改课题,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理论依据
2.1 世界经济的转型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能否不断发展正是知识经济最关键之所在。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竞争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在着力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2.2 现代科技发展人们要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在小学阶段实施科技研究性学习,既体现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以科技信息与儿童实践经验为教学内容,以儿童的主体实践为教学形式,以促进儿童在认识、情感、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性教育,又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2.3 新课程依据新课程实施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和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
2.4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与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所以,教师教的目的确立,教的方式选择,教的策略运用,是对学的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3 课题研究目标
3.1 在学科教学中渗 透生物与环境、发明创造、科学幻想等教育思想
3.2 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方法知识(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
3.3 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4 将"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广、扩大实施面
4 课题研究内容
4.1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含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接受性学习的基本区别。"研究性学习"方式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体现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学习过程中增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能激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等。
4.2 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作用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科学技术的直接经验,并终身受益。作用在于培养学生从小学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观察、思考、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意识和具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4.3 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方式、策略、方法的研究。
(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科技研究性学习体现发现、研究、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并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学习活动之中。
(2) 实施的基本策略:
第一,静态学科渗透。即把科技学习内容与学科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恰当把握尺度、找准切入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渗 透,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动态学科拓展。即开发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渠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第三,促进发展策略。
(1) 环境影响谋发展。即引导学生查阅科普书,调查收集科技信息,看科技博览专题节目,写观察日记等,使之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2) 专题研究促发展。即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市、省、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要求进行选题、试验、研究等学习活动,使其得到锻炼和提高。
(3) 主题活动求发展。即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和实施方案计划,使其在活动体验中发展和成长。
(4) 自主活动拓发展。即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进行科技研究性学习,使之实现自已的目标。
(5)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激励引导。即在进行科技研究性学习时,采用新奇激励特点的方法,如搭桥法(科学课的知识运用的结合)、激励法(疑惑的问题)等,在学生出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况时加以引导。第二,优化过程。因为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发展,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认知材料(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促进思维不断深入,形成学生自己归纳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材料的分析和讨论,并找事物的特点、规律、差异,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表述,达到对事物的评价。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法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等展开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教育的理念与基本结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课程背景下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5.2 经验总结法运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先进经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地总结,客观的反省和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及时修整和完善,使课题研究工作朝着预定目标推进。
5.3 行动研究法课题的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与研究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反馈,并加以调整,使学习者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实践,研究者不依赖于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而不断地思索自己遇到的具体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6 课题研究过程
6.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课题研究的基础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我们具体通过《素质教育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国科技教育》等法规和理论,组织教师开展"科技研究性学习"教育的主题讨论。在理论学习和提高现代科学教育认识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实现教育目的观由"应试升学"转变为"促进发展";教育本位观由"社会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教学过程观由"教会学习"转变"学会学习";学生学习观由"维持型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教师职能观由"学生知识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教学评价观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
6.2 "训、研、教"三位一体,有机实施。
训:课题研究师训。即让参与教师了解、熟悉、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策略及程序。研:研究教学。即教师在理发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出戌的教学方案,能会诸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教育实践。即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题研究中我们既抓师训、研教、又是抓创教,使"训、研、教"形成三位一体,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
6.3 丰富资源,突出特色。
课题研究中,在全面落实方案和计划的同时,对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全体学生按"低、中、高"三级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成立科技研究性学习小组,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展开社会调查、模拟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科学畅想等。体现:"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生成(智慧)"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6.4 以人为本,研究教育。
"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本课题研究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并依据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除尊重科学事实,掌握概念、规律外,还能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价值观去学科学,学做人,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6.5 优化管理,科学评价。
建立课题研究目标的导向正确,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调控有力,评价师生研教研学,鼓励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促进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朗好环境,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科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若没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展示,就称不上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具体以小组、班级、学校三级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介绍会"的形式面向全体师生,宣讲意义和作用。邀请曾参与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校外生来母校介绍发明创造思路的产生,研究过程的体验,研究成果获得的感受,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勤于动脑,善于联想,勇于异想天开,使之思维插上神奇的双翼,能在科学的殿堂自由飞翔。
7 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是在教育的自然条件下(普通农村小学、普通教师、一般孩子中)进行探索的。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7.1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2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科技研究性学习作用的认识(培养新型劳动者)
7.3 通过课题研究完善确定了实施策略:"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生成(智慧)"
8 问题讨论
目前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对于课题研究应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包括课题研究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手段才尽可能地科学高效地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很模糊,更无可供借鉴使用的经验。另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侧重,特别是科技研究性学习如何与课堂教学相兼容,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与学校活动相匹配等问题。别人虽有过一些研究成果,但在本地区如何结合具体情况和特点找到有效的乃至是最优化的途径,有特于进行实践探索。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仍有许多空白。如科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应如何界定,课堂与课外训练,学科与专题训练,单项与综合训练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只有明析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实践操作。
本课题研究只是小块的"试验",带有个案的局限性,我们希望此次研究成果在推介中转化为广大农村小学都能接受的新的教育观念,并付诸研究行动,采摘更新硕果。因此,扩大范围研究较之个案局部研究能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其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设想:本课题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学校进行研究,将自主实践与合作研讨结合起来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的体系,那么我们在实践中更加丰富课题研究经验,更能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规律和总结课题研究途径,同时在实践中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方建文等《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7.10
〔2〕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上),华龄出版社1999,9
〔3〕刘芳等,《新课程师资培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