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向日葵,更爱阳光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说,她爱向日葵,因为它们在开放的季节,总是朝着太阳含笑绽放。
  她一个人蜷缩在这繁华城市中的小小一隅。伦敦凌晨六时的风,含着重重的湿气与化工的刺鼻之味,使她在这雾都醒来。
  她轻轻地走下床,透过窗户的缝隙看了看外面的天气,便沮丧了——又是一场大雾。
  当她正寻思自己的应聘时,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一方丝巾的一角上——这丝巾有着与昏暗全然不同的金黄。
  她的神经突突地跳了起来。
  这是向日葵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
  金黄的花瓣荡开了她记忆的层层涟漪,使她回想起那片使她魂牵梦萦的故土,以及久违的阳光。
  她家在一片向日葵园后,年幼的她从小爱着向日葵。每当到了向日葵绽放的季节,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它们都朝着阳光坚定地生长。金黄的浪涛一阵一阵的,也使她的心灵一震一震的。
  她崇拜向日葵的毅力与奋进,她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那片向日葵园里出现了她细细的读书声。
  她也喜欢向远方眺望,她渴望一个崭新的世界。
  不久,她离开了这个充满阳光的地方,临走前,还织了一方金黄色的丝巾。
  伦敦的风使她突突跳的神经稍稍缓和,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已泪流满面。
  伦敦终年极少有阳光,她也许很久未见向日葵了。
  她早上在人才市场挤破头脑,晚上回到自己蜷居的一隅——那个昏暗的小屋,默默流着眼泪,思绪飞回那大片金色的花田中。她想起慈母眯起眼睛在做缝纫活,想起年迈的父亲在农田中一锄头一锄头地干农活。
  她静静地看着那方自己亲手织的丝巾。她想回家了。
  年迈的奶奶平静地看着她。
  她的身后,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对着太阳含笑开放,像波涛一般。
  她从雾都回来了。她走出了心灵的阴霾,回到了最初阳光明媚的地方。
  奶奶意味深長地眯着眼,看着太阳说:“现在才发现,人喜欢向日葵的原因,是因为喜欢阳光啊。”
  [点评]
  在文章的构思上,小作者别具匠心。文中的她起初喜爱向日葵,喜爱阳光,可是在雾都奋斗的日子里她丢失了阳光,还好一方金黄的丝巾唤醒了她对向日葵的回忆、对阳光的爱。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小作者揭示了阳光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花朵才会含笑开放,世界才会绚丽多彩。
  (指导教师:谢丽怡)
其他文献
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多能力的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在高中开设的所有科目中,化学学习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化学概念,还有很多的化学原理与化学符号,对学生的记忆思维要求比较高。很多的高中化
本文以初三化学(人教版)水的组成课题的学习为例,介绍了分组式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的过程及效果显示分组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提升了学生学习
由于社会、文化、宗教、经历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奥登的信仰经历了从心理主义分析到马克思主义再到克尔剀郭尔的存在主义基督教的变化,因此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1906年知堂赴日留学,由此开始了他与日本的不解之缘。观其一生,不论是饮食起居亦或思想流变、文学创作,甚而荣辱沉浮都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懂知堂,绕不开的是日本文化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周作人;主题内容;审美趣味;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2-02  知堂先生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八十二个春秋给世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目前全球市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想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在“互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0)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杰克、勃莱特等人在酗酒狂欢
踏上海边的沙滩,虽是冬日,却暖阳依旧。海鸥高亢地鸣叫,地中海的海风回旋,吹在一个沉睡的孩子——波西塔诺身上。  波西塔诺是意大利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他像一个睡熟的孩子那般安静,靠着山坡侧卧着,海浪轻轻抚摸着他的脚。沙滩并不金黄,是由暗灰色的细沙、碎石组成的。海浪经常刷洗的地方是粉末般的细沙,它们看似细小柔软,实则是被浪花冲洗万遍才形成的。和细沙比起来,那些石子才是孩子。  在海滩上,有些晶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