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准确定位是关键。科学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学校的办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学院的管理者应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及时调整治校方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治校方略;质量;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01-03
质量与特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和生命线。高职学院的管理者要有效解决质量和特色这两大主题,在改革大潮中稳步发展,就必须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治校方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一)区域性、行业性
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性。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社会需求。然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对从业者技能的要求及变化也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上具有鲜明的区域和行業特点。
(二)应用性、开放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色。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1],这些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放性指高职教育在办学职能、服务对象、培养过程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多方向、多层次、重实效,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三)高等性、技能性
高职教育最首要的价值在于其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分工精细而又有一定综合性的工作岗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高职教育随之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围绕这个特性展开的。高职教育对社会产生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能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该校管理者对该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思路的深层思考,直接影响该校的办学方向与治学策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只要有了正确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制定出与之配套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
(一)特色理念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体现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区别与其他学校的明显特征,在外表现为一所学校的学校品牌效应。办学特色主要通过专业群、专业链、特色专业表现出来,内化为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研科研面向、社会服务内容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办学特色主要就是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办学竞争力。
(二)人本理念
高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实现人人成才和人人增值,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相结合的理念必须贯穿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3]具体而言,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给学生硬技能,又要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给学生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和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胜任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
(三)质量理念
高职教育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学校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来决定,靠市场来检验办学质量,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人才,对所处的区域经济产生服务与辐射作用。
(四)服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生通过接受这种教育服务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自己的内涵。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和家长都愿意选择服务意识强的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将服务意识引进高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学校是为学生、家长、企业服务的,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三、高职学院的治校方略
办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所采取的多种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如何办学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按照市场需求来确立办学目标、设置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以工学结合的思路来建设课程;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寻求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明确办学目标
学校领导要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了然于胸,制定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办学目标,并一直坚持下去,不随意变更。办学目标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4]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以专科为主,同时,与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也有相应的合作办学;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培养技术型人才,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审视同类学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明确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目标;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自身的现实基础确定服务范围设置专业。
(二)找准办学定位
明确了办学的目标以后,就要找准办学定位,这是高职学校办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它包括层次定位、类型定位、面向定位、规模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等诸多方面。要定位准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经济情况、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科学的调研和论证,否则,就会因为培养目标过高或内容过宽过窄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最终的培养效果。找准办学定位就是要在办学规模、专业面向、培养规格等方面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高等教育,其专业设置是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时候,能根据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结构及发展规划、优势产业集群社会发展、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随动机制。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深入调查市场,根据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提出相应的专业设置方案,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及时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5],淘汰过时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深化和发展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各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整合课程体系
将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落实到生产一线之上,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让课程体系的根扎进企业生产一线。在教学组织上,统筹安排科学设置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定岗实习,让学生融入企业,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前体验职业生活。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定期商议教学计划,协调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生产一线的工作流程,以岗位能力为基本单位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料和讲义,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企业教材”等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与创业指导课以及各级精品课程与实训教程,形成课程改革最鲜活、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引进企业项目和培训,实行课程外包,实施案例式教学,将生产过程部分甚至全部环节教学真正建立在生产环节之上,通过对生产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分解,实施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企业情境的再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解决学院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匮乏的危机。同时,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企业对于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也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
(五)校企师资互补
拥有和保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上讲台、能下工厂的,双师素质强、双师结构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问题。(1)以共同利益为交叉点共同建设,合作发展。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各大企业的骨干精英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专业团体的优秀人才。同时,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在一定范围内调配流动,实现师资人力资源共享,交叉使用,克服紧缺专业课教师匮乏的问题;(2)通过项目合作与企业进行人才和技术资源互补,将工程实践经历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列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与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熟悉生产环节的工序衔接和生产流程的组织方式,鼓励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或企业科研项目、在合作企业中兼职担任专业技术职务;(3)设立兼职教师培训基金,用于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企业的人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由此通过学校教师下企业和企业精英进课堂的“双向互聘”,实现人才资源的互换互补。
(六)校企资源共用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明显特征和主要途径,校企合作的过程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等方面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补、互用和共建、共享。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校能否办出特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将行业、产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带给学校,根据自身人才需求直接参与到学校办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设备和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着校企利益分享、合作培育、资源共享和文化融通等原则,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校企共贏机制。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对接企业标准”。优先选择高端的、在产业链上游的,注重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产品质量,能提供较多实训岗位的优质企业,直接引入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生产线、实训室,由学院提供人才、技术和部分教学实施设备,成立校企合作发展中心,协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实行共同管理、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产业群与专业群的全面对接。同时,实行校企合作、利益双赢、战略互补需要依靠灵活高效的机制,保障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治校方略;质量;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01-03
质量与特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和生命线。高职学院的管理者要有效解决质量和特色这两大主题,在改革大潮中稳步发展,就必须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治校方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一)区域性、行业性
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性。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社会需求。然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对从业者技能的要求及变化也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上具有鲜明的区域和行業特点。
(二)应用性、开放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色。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1],这些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放性指高职教育在办学职能、服务对象、培养过程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多方向、多层次、重实效,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三)高等性、技能性
高职教育最首要的价值在于其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分工精细而又有一定综合性的工作岗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高职教育随之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围绕这个特性展开的。高职教育对社会产生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能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该校管理者对该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思路的深层思考,直接影响该校的办学方向与治学策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只要有了正确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制定出与之配套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
(一)特色理念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体现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区别与其他学校的明显特征,在外表现为一所学校的学校品牌效应。办学特色主要通过专业群、专业链、特色专业表现出来,内化为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研科研面向、社会服务内容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办学特色主要就是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办学竞争力。
(二)人本理念
高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实现人人成才和人人增值,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相结合的理念必须贯穿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3]具体而言,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给学生硬技能,又要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给学生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和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胜任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
(三)质量理念
高职教育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学校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来决定,靠市场来检验办学质量,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人才,对所处的区域经济产生服务与辐射作用。
(四)服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生通过接受这种教育服务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自己的内涵。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和家长都愿意选择服务意识强的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将服务意识引进高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学校是为学生、家长、企业服务的,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三、高职学院的治校方略
办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所采取的多种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如何办学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按照市场需求来确立办学目标、设置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以工学结合的思路来建设课程;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寻求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明确办学目标
学校领导要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了然于胸,制定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办学目标,并一直坚持下去,不随意变更。办学目标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4]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以专科为主,同时,与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也有相应的合作办学;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培养技术型人才,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审视同类学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明确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目标;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自身的现实基础确定服务范围设置专业。
(二)找准办学定位
明确了办学的目标以后,就要找准办学定位,这是高职学校办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它包括层次定位、类型定位、面向定位、规模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等诸多方面。要定位准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经济情况、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科学的调研和论证,否则,就会因为培养目标过高或内容过宽过窄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最终的培养效果。找准办学定位就是要在办学规模、专业面向、培养规格等方面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高等教育,其专业设置是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时候,能根据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结构及发展规划、优势产业集群社会发展、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随动机制。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深入调查市场,根据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提出相应的专业设置方案,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及时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5],淘汰过时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深化和发展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各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整合课程体系
将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落实到生产一线之上,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让课程体系的根扎进企业生产一线。在教学组织上,统筹安排科学设置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定岗实习,让学生融入企业,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前体验职业生活。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定期商议教学计划,协调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生产一线的工作流程,以岗位能力为基本单位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料和讲义,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企业教材”等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与创业指导课以及各级精品课程与实训教程,形成课程改革最鲜活、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引进企业项目和培训,实行课程外包,实施案例式教学,将生产过程部分甚至全部环节教学真正建立在生产环节之上,通过对生产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分解,实施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企业情境的再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解决学院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匮乏的危机。同时,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企业对于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也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
(五)校企师资互补
拥有和保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上讲台、能下工厂的,双师素质强、双师结构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问题。(1)以共同利益为交叉点共同建设,合作发展。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各大企业的骨干精英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专业团体的优秀人才。同时,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在一定范围内调配流动,实现师资人力资源共享,交叉使用,克服紧缺专业课教师匮乏的问题;(2)通过项目合作与企业进行人才和技术资源互补,将工程实践经历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列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与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熟悉生产环节的工序衔接和生产流程的组织方式,鼓励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或企业科研项目、在合作企业中兼职担任专业技术职务;(3)设立兼职教师培训基金,用于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企业的人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由此通过学校教师下企业和企业精英进课堂的“双向互聘”,实现人才资源的互换互补。
(六)校企资源共用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明显特征和主要途径,校企合作的过程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等方面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补、互用和共建、共享。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校能否办出特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将行业、产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带给学校,根据自身人才需求直接参与到学校办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设备和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着校企利益分享、合作培育、资源共享和文化融通等原则,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校企共贏机制。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对接企业标准”。优先选择高端的、在产业链上游的,注重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产品质量,能提供较多实训岗位的优质企业,直接引入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生产线、实训室,由学院提供人才、技术和部分教学实施设备,成立校企合作发展中心,协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实行共同管理、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产业群与专业群的全面对接。同时,实行校企合作、利益双赢、战略互补需要依靠灵活高效的机制,保障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