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大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简叙了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总体规划阶段的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4]王浩,唐晓岚,孙新旺.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陈波,包志毅.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1).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4]王浩,唐晓岚,孙新旺.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陈波,包志毅.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