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
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在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了很远很远,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近代、上一世纪、两千六百多年前乃至一百几十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了平原高山,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人间,应有尽有。但如此丰富的材料并非“散珠碎玉”,而是用“土地”之线,将他们贯穿了起来,作者的构思也并非“脱缰之马”,而是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缰绳”收拢着“野马”。这就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这样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则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则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话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中“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还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二、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引导学生深入一层去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天山景物记》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在这里,用“华丽”描绘“织锦”,用“耀眼”刻画“彩霞”,用“绚烂”形容“长虹”既准确又生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中“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通感的运用尽显奇妙。
三、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些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我们还是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出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间。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教給学生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
综上所述,散文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打开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打破现实与教学园地封闭隔绝的状态,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在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了很远很远,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近代、上一世纪、两千六百多年前乃至一百几十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了平原高山,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人间,应有尽有。但如此丰富的材料并非“散珠碎玉”,而是用“土地”之线,将他们贯穿了起来,作者的构思也并非“脱缰之马”,而是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缰绳”收拢着“野马”。这就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这样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则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则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话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中“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还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二、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引导学生深入一层去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天山景物记》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在这里,用“华丽”描绘“织锦”,用“耀眼”刻画“彩霞”,用“绚烂”形容“长虹”既准确又生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中“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通感的运用尽显奇妙。
三、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些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我们还是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出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间。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教給学生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
综上所述,散文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打开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打破现实与教学园地封闭隔绝的状态,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