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15个月的男患儿发生于左侧胫骨、腓骨中上段的GCAB进行影像学、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X线片及CT片显示左侧胫骨、腓骨中上段骨病变,以胫骨改变明显,病变骨干明显增粗变形,髓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骨内缘局部皮质缺损,邻近的软组织肿胀.镜下病变组织位于骨小梁之间,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梁索状或丛状聚集,瘤细胞卵圆形至梭形,散在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的单核组织细胞样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肿瘤组织内可辨认出数量不等的无或含有少量红细胞的微血管腔隙;部分瘤细胞呈同心圆样围绕在微血管腔隙周围并与周围间质胶原共同形成洋葱皮样外观.肿瘤间质疏松,其间为少量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星形间质细胞、单个核炎性细胞及散在的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及巨细胞弥漫性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多数瘤细胞显著表达CD31及CD34,少数弱阳性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单核组织细胞样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强阳性表达CD68,偶见个别巨细胞胞质内局灶性表达FⅧRAg;肿瘤实质内小血管腔隙周围瘤细胞显著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其他部分瘤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GCAB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幼儿并具有独特形态学特征及局部具有侵袭性行为的血管源性肿瘤,不仅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皮下及深部软组织,还可发生于骨内。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丹蓝仙硼疗氟胶囊对饮水型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72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6组(组内雌雄各半):氟中毒组、高剂量药物干预组、中剂量药物干预组、低剂量药物干预组、对照组、硼砂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饮用50 mg/L含氟水,复制氟中毒动物模型.各药物组应用中药丹蓝仙硼疗氟胶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及筛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mona in situ,DCIS)及其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比例明显上升.DCIS已占新诊断乳腺癌的20%~30%[1],DCIS-MI占所有乳腺癌的比例接近1%[2],甚至占DCIS的比例可高达13
期刊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作为诊断和指导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在外科病理学中广泛运用.随着HER2、ER、PR等一些重要治疗和预后预测指标的运用,IHC的检测标准化问题已日益凸显。
期刊
患者女,62岁.因发现"左颈肿物一个月"于2005年2月21日来我院就诊.鼻咽镜检查示:鼻咽明显狭窄,顶后壁及双侧壁见隆起型肿物.体检:双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至3.0 cm不等.临床诊断:鼻咽癌待排除。
期刊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因素很多,除肿瘤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机体的免疫状况和遗传易感性日益受到重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致炎细胞因子,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该基因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308位点存在的G/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备受关注.该位点为G时,定义为TNF1,为A时定义为TNF2。
期刊
患者男,73岁,患Ⅱ型糖尿病,发现腹部包块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近2个月,于2007年9月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0×109/L,血红蛋白110.0 g/L,血小板166.0×109/L,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0.71,单核细胞0.05.CT示:纵隔、双侧腋窝、肠系膜、腹膜后、腹部盆腔、双侧腹股沟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脾大。
期刊
在医疗实践中,病理学诊断通过对病变组织的大体、光镜下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特点(少数情况应用电镜)、相关内源性和外源性基因和(或)其表达产物的检测所做出的疾病诊断,属于直接定性诊断,常被人们誉为"金标准".疾病诊断"金标准"建立的前提是对疾病本质的透彻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疾病的分类模式不断趋于合理,因此疾病病理诊断的"金标准"是发展的、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期刊
乳腺癌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肿瘤,它包含不同的分子亚型,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自然史,具有不同的临床结局.这些与大多源于分子水平的异质性不同.一些有临床意义的分子标志物可为乳腺癌患者提供预后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就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分子标志物。
期刊
患者女,74岁.因右腰部疼痛3个月,血尿1 d于2008年4月5日入院.体检:右肾区叩痛+/-,直肠腹壁双合诊未触及包块,其余部位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分析:RBC(4+),WBC(+).B超:右肾体积增大,上极见12.4 cm×8.5 cm实性强回声光团,界清,内回声均匀,见丰富动脉血流,肾动静脉受压移位.MRI:右肾上极卵圆形长T1-T2信号,约12.0 cm×8.5 cm×7.8 cm,界
期刊
为加强我国病理工作者对个体化医学进展的了解和提高病理靶向诊断水平,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个体化医学和病理诊断学术论坛定于2011年4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主要介绍靶向治疗新进展,与分子病理学发展相联系的靶向诊断进展,靶向诊断治疗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邀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论述个体化医学的发展,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扩展病理医师的眼界,了解临床医师的需求,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