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来了
——法国的设计风格——精细、完美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
问 米的妈是谁?答 花。因为花生米。问 米的爹是谁?
答 蝶恋花(所以才生出了米)。问 米的外婆是谁?
答 妙笔(妙笔生花嘛!)。
这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法式时尚的家谱:法国时装是它的娘,法国电影是它的爹,而法国设计是它的外婆。
法兰西能高傲,是因为他们不仅有与生俱来高傲的气质,还有后天追求精细、完美因而睥睨群雄的气概。这种精细、完美的设计风格,不仅体现在时装上,也表现在工业设计和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上。
1900年,赫克托·吉马德所设计的花型和植物组织造型的地铁站入口,穿梭于巴黎街景中,全世界蜂拥而至巴黎世界博览会,一瞻风采。继之而来的装饰艺术联盟,将法国塑造成全世界最懂得生活艺术的国度,香槟、葡萄酒、美食、家居、餐具、礼仪艺术等的发展一日千里。新的创意并不止于此:在地面奔驰的有雷诺汽车,在空中翱翔的则有瓦桑兄弟发明的早期飞机。法国时尚浸渍到每一天的生活中,耳濡目染下,成为一种法式生活美学。
当时间来到1950年,二次大战终结了典型的法式“甜蜜的生活”。重建、理性化、工业化和量产的时代到来了。社会四处充斥新奇但无实用价值的产品。世界摆动于需求和欲望中。此时,安德烈·库雷热或帕克·拉邦纳等高级时尚设计师,以及克里斯丁娜·百利或米谢勒·罗斯尔等造型艺术家参与了世界的重新创建。同时,装饰艺术的概念终于被迫将艺术宝座拱手让给工业设计概念,实用主义似乎占了上风。
但是,别忘了这是在法国,到了1975年地时候,大势已定,休闲文化与消费社会相互叠合的生活方式取得主导权。这种时尚风格的明确表达莫过于法国的建筑设计了。
没有任何设计比建筑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文化理想、艺术智慧与科技水平,特别是它们三位一体的集合面貌。19世纪的巴黎城因建筑的繁盛而享有“花都”的美誉并令整个西方世界为之倾倒。埃菲尔铁塔作为现代建筑的先知,至今仍然是巴黎城作为“世界之都”的名片。众所周知,无论是古老华丽的凡尔赛宫,还是象征工业文明的埃菲尔铁塔,无论是优美雅致的枫丹白露,还是标新立异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建筑以其无可争议的艺术魅力,在征服整个世界的同时,与法国的时装共同勾勒出法兰克民族的浪漫情怀。
孩子他爹
——法国的电影风格——独立、主观
法国的浪漫与细腻不仅渗透到法国人的血液中,也弥漫法兰西空气中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自励与自傲在电影中也毫不例外地显露出来。100年前,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工厂大门》的时候,这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就诞生于巴黎的一家咖啡馆。从此以后,浪漫而彰显个性、细腻且反映现实的法国电影开始了一个世纪多的旅程。
和场面惊险、布景华丽的好莱坞电影不同,法国电影素来就以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著称,即在电影中夹杂着许多独立意识,拥有强烈的主观风格。
1918年到1930年间,闪耀在法国电影历史上的名字是路易斯·布努埃尔。“有一天我梦见一片乌云把月亮遮住,那个过程就像一把剃刀把眼珠划开一般……他梦见一只爬满蚂蚁的手掌”,这位大师写的剧本“很简单,没有情节,只有一幕接一幕的影象展现,用影象的视觉效果来震撼人的感觉”。
另一个光辉的名字是罗贝尔·布烈松。布烈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罗斯文学,高山仰止。他的电影采用生活中自然的模特,“一下叹息,一刻寂静、一个字、一句话、一阵嘈杂声、一只手……”种种影象和声音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自然的“实在”,沉甸甸的实在,在其他人的影片中没有的实在。
就像中国历史上因为有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文化开始争奇斗艳,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也如是。对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除了赞叹和羡慕。特吕福、戈达尔、夏布埃尔、雅克·里维特、侯麦这一大批闪亮的名字连同他们那些似乎匪夷所思的影片,让我们目瞪口呆。《筋疲力尽》中自右向左行驶的汽车突然变成自左向右,《狂人彼埃洛》中现在和未来在同一个场景中进行,《四百下》中主角奔向大海,可一点都没指明或者暗示到底他要去哪儿……诸如此类的“创新”,让这些生在视频时代、活在电影场景中的观众摸不着北,不知所措。一遍,再一遍,又一遍,在连续反复观看了很多遍之后,人们还是只能很沮丧地放弃探索导演的意图——思维的差异天上人间,仿佛都不是同一个星球的人。这些大牌的导演们完全不顾观众的领悟能力和接受程度,只是一厢情愿地沿着他们想要走的路冲锋。
新浪潮运动结束后,80年代出现的吕克·贝松是后现代电影领军人物。把电影当作“一种刺激的快感或无伤的危险”,这位“影界法老”一直宣称一辈子只拍十部电影,采取自编自导甚至自制的制作方式,代表作有《地铁》、《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电影的配乐在扎根本土电影的同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尽管与气势磅礴的美国电影配乐相比,法国电影配乐稍嫌学院派味道浓厚;而事实上,这些考究而细腻的音乐,好比让人产生幻觉而欲罢不能的药丸,药力慢慢扩散,最后,总教人沉迷。
世上只有妈妈好
——法国时装——奢华的起源地
巴黎人笑话纽约人不懂时尚,说他们只懂得运动服和牛仔裤。的确,法国时装值得让法国人骄傲,因为它不仅仅只是服装,还是法兰西艺术和文化的最值得骄傲的婚生子,拥有这一切的继承权。
沿着时光回溯,我们看到的是法国人对于时装坚持的个性与奢华,而这就是时尚的全部。
被誉为“时装中的钻石”的HauteCouture(高级定制时装)是法国时装界一件瑰丽的珍宝,它独一无二,充满了艺术的灵感,代表着法国时装界的最高水平。就像是孔雀尾巴上最鲜艳的羽毛,高级定制服装高不可攀,因为它以宫廷、侠客、影星、名媛贵妇为灵感,豪气、贵气与霸气皆非普罗大众可以轻易驾驭。
1858年,巴黎开设了第一家专为顾客度身定制的高级时装店,标志着“高级定制时装”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出现,并如一切新生的事物那样欣欣向荣。
完美成了唯一的规则,精细是唯一的通行证,奢华是一切的主旨。手艺精湛的鞋匠耗时400个小时,上百个日出与日落,只能缝制出一双唯一属于一个人的Berluti的鞋子;手工制作一款Chanel有衬裙的衬衫式连衣裙需要375个小时,而且,时间还不是它的唯一要素。
1945年起,高级定制服装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样在巴黎,高级成衣发布会上可以看到100多个品牌的秀,而在高级时装周上,只有香奈尔、迪奥、伊夫·圣·洛朗等20多个顶级大牌才有资格发布他们的设计。高级时装坚持每款只生产一件的尊贵传统,而且完全由手工定制而成。当然价格更堪称天价,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只有王室皇族和阿拉伯富商们才有能力拥有这种奢侈享受。在美丽被批量制造的今天,高级时装因其昂贵、稀少而显得愈发珍贵。那些全球独此一件的华服,在优雅与奢华的交错下,宛如艺术品般尊贵而诱人。
虽然一路走来,法国时装也有小小的转折,如1920年代,实用价值冒出,表现为华丽的装饰让位于明朗、舒适的款式;但这点小转折就像一条大河中小小的浪花,不但无损于法国时装的顺畅直流,反而平添一点生趣。
都说设计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法国高级定制服装散发的就是法兰西高傲的神情。凭着这种不肯低头、宁缺毋滥的精神,奢华一直是法国时装的座右铭,而巴黎成为世界三大时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