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登高节,学生的习作能力却是人面桃花依旧”。作文本应顺其自然,“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更严重的是提起作文,那是学生愁老师也愁。那么,怎样才能让习作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旅?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上,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积累素材,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五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泉,是孩子们作文的资源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地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挖掘习作的素材,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⒈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周围的人和事物、四季的变化、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一节有趣的语文课等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如,某一天的美术课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还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制作的不倒翁,于是我选出了大家公认最成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样子、特点,再进行交流,然后让制作者介绍自己制作的准备和过程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孩子们对于不倒翁已经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他们都感到趣味盎然。
⒉博览群书,汲取营养。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及时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如,《秋天的雨》一文文质兼美,很适合学生学习积累。我先引导学生认识练习中例句的特点:都是打比方的句子,然后提示学生,除了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句式相同又连在一起的句子,这些语言都值得好好品味和积累,交代清楚以后,再让学生摘抄并背诵。
⒊走近生活,提取素材。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心生活,去发现美、挖掘美。春天,我会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去郊外踏青,使他们有所发现;夏天,我让他们去欣赏初升的太阳、火红的晚霞、一河两岸的美景;秋天,带他们去欣赏丰收的田野和迷人的梨园景区……学生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就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这样,更多新鲜、生动、活泼的素材就涌入到孩子们的作文中来,他们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课堂得法,课外受益
⒈立足课堂,教给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风筝》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文中记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教给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的方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抓住“海面”、“海底”、“海水”、“海滩”、“海岛”,教给学生按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教给学生按季节顺序叙述的方法;经常性的把写作方法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从而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并通过引导、运用,逐渐形成能力。
⒉创设平台,引导乐说。阅读教学提倡读说写结合,只有敢说、乐说,才能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如教《花钟》一课,我先让学生发现,描写鲜花的开放可以运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在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之后,我鼓励孩子们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的情形,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我家阳台上的月季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院子里的栀子花穿上了洁白的纱裙,像天使降落到人间。”……孩子们不仅可以借用文中的好词句来描写花开,同时还有自己的创造,我想這正是创设平台、恰当引导的结果。
⒊把握时机,顺势而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读、说,更把课堂小练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还是以《花钟》为例,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一段围绕各种鲜花在不同时间里绽放这一中心句详细描写了八九种花开的情形,我觉得对于指导孩子们按照总分的方法来写作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于是我以“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落实课堂练笔,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他们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通过语言文字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大,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我想方设法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平台,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习作热情。
⒈欣赏优美词、句、段。每一次批改学生的日记,我都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好句、好段,好词,并利用作文评讲课或是自习课让全班同学欣赏。对有创新、有个性的美词、妙句,充分肯定;对于学困生的习作更是格外关注,哪怕只有一两个好词,也会不遗余力的去鼓励、赞赏。让这些微不足道的妙语,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意的火花。
⒉编辑作品集。班级墙报专门开辟了“小作家”专栏,将优秀日记、习作及时张贴,供同学们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发表“我的名言”,把学生的优美句段展示给大家;把优秀习作汇编成集,取名《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班内交流学习;对于“班级优秀作家”,作文课上还要经常请他们交流自己写作、修改作文时的经过、感受,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利用校讯通、家长会让家长一起享受儿女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予孩子及时激励。
⒊鼓励学生多形式发表。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己开通博客,发表他们的文章,见证孩子们的成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好多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我的指导下相继在《汉江作文报》、《作文周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肯定,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建立了写作的信心。
我时刻记着:一个鲁迅可能就诞生在我的理解和赞赏中。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授之以渔”,敏锐地捕捉语言实践资源,引领学生在习作之路上会想、敢想,让思维之花思流于笔端,从而打开他们的“习作之门”,使他们的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充满真情实感,使他们的习作之路如同心灵在歌唱,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旅!
一、积累素材,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五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泉,是孩子们作文的资源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地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挖掘习作的素材,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⒈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周围的人和事物、四季的变化、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一节有趣的语文课等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如,某一天的美术课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还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制作的不倒翁,于是我选出了大家公认最成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样子、特点,再进行交流,然后让制作者介绍自己制作的准备和过程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孩子们对于不倒翁已经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他们都感到趣味盎然。
⒉博览群书,汲取营养。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及时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如,《秋天的雨》一文文质兼美,很适合学生学习积累。我先引导学生认识练习中例句的特点:都是打比方的句子,然后提示学生,除了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句式相同又连在一起的句子,这些语言都值得好好品味和积累,交代清楚以后,再让学生摘抄并背诵。
⒊走近生活,提取素材。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心生活,去发现美、挖掘美。春天,我会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去郊外踏青,使他们有所发现;夏天,我让他们去欣赏初升的太阳、火红的晚霞、一河两岸的美景;秋天,带他们去欣赏丰收的田野和迷人的梨园景区……学生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就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这样,更多新鲜、生动、活泼的素材就涌入到孩子们的作文中来,他们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课堂得法,课外受益
⒈立足课堂,教给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风筝》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文中记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教给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的方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抓住“海面”、“海底”、“海水”、“海滩”、“海岛”,教给学生按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教给学生按季节顺序叙述的方法;经常性的把写作方法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从而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并通过引导、运用,逐渐形成能力。
⒉创设平台,引导乐说。阅读教学提倡读说写结合,只有敢说、乐说,才能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如教《花钟》一课,我先让学生发现,描写鲜花的开放可以运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在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之后,我鼓励孩子们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的情形,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我家阳台上的月季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院子里的栀子花穿上了洁白的纱裙,像天使降落到人间。”……孩子们不仅可以借用文中的好词句来描写花开,同时还有自己的创造,我想這正是创设平台、恰当引导的结果。
⒊把握时机,顺势而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读、说,更把课堂小练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还是以《花钟》为例,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一段围绕各种鲜花在不同时间里绽放这一中心句详细描写了八九种花开的情形,我觉得对于指导孩子们按照总分的方法来写作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于是我以“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落实课堂练笔,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他们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通过语言文字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大,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我想方设法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平台,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习作热情。
⒈欣赏优美词、句、段。每一次批改学生的日记,我都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好句、好段,好词,并利用作文评讲课或是自习课让全班同学欣赏。对有创新、有个性的美词、妙句,充分肯定;对于学困生的习作更是格外关注,哪怕只有一两个好词,也会不遗余力的去鼓励、赞赏。让这些微不足道的妙语,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意的火花。
⒉编辑作品集。班级墙报专门开辟了“小作家”专栏,将优秀日记、习作及时张贴,供同学们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发表“我的名言”,把学生的优美句段展示给大家;把优秀习作汇编成集,取名《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班内交流学习;对于“班级优秀作家”,作文课上还要经常请他们交流自己写作、修改作文时的经过、感受,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利用校讯通、家长会让家长一起享受儿女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予孩子及时激励。
⒊鼓励学生多形式发表。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己开通博客,发表他们的文章,见证孩子们的成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好多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我的指导下相继在《汉江作文报》、《作文周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肯定,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建立了写作的信心。
我时刻记着:一个鲁迅可能就诞生在我的理解和赞赏中。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授之以渔”,敏锐地捕捉语言实践资源,引领学生在习作之路上会想、敢想,让思维之花思流于笔端,从而打开他们的“习作之门”,使他们的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充满真情实感,使他们的习作之路如同心灵在歌唱,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