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县和平中学,广东 河源 517200)
【摘要】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唱法,拥有悠久的历史,集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人文历史等特征于一体。我国的民族唱法形式多样、曲种丰富、歌词质朴、情感丰富,自21世纪以来民族唱法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在音量、音高、音质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有一些歌唱者对这样的技法仍然难以把握,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民族新唱法应该注意和把握的四个方面,指出要把声乐学习中声音技巧的掌握和歌唱“通道”技能的运用以及民族唱法的个性文化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歌唱技术更完美、声音位置更统一、歌唱技能更完善和科学。
【关键词】呼吸气息;咬字;吐字;通道;个性及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標识码】A
民族唱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侧重指传统的唱法,后者侧重指现代新唱法。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中学习和练习的民族唱法是根据我国各族人民的演唱风格而形成的,它强调声音统一、真假结合、语言优美、吐字清晰,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性、民族性和科学性以及时代性。下面对如何把握我国民族新唱法的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一、民族唱法的呼吸气息
对于歌唱艺术来讲,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发声的正确、音质的优美及歌唱艺术表现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民族传统唱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充分说明了呼吸的重要性。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我强调以下4点:
(一)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如:《江河水》的开始部分“江河水”的唱腔就加进了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如:《青藏高原》最后一句"那就是青藏高原",在"高原"前就有气口。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类似的歌曲有很多,如:《我爱你中国》《断桥遗梦》《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等等。
(二)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主要利用胸腔呼气,肺的扩张,横膈膜下降,然后腹部的对抗等。用气息来控制声音,找到对抗点。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三)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正确的歌唱中的呼吸其关键在呼的艺术,而不在与吸。“我忠告你要极为注意的不是气息的吸入,而是对它的计划使用。——欧内斯廷·舒曼—汉克” 也就是说关键在控制气息呼出的艺术,人体的呼吸系统就象个橡皮囊,当挤出空气后松开力量,它自己就会反弹回原状。那么在歌唱当中就不需要人为的吸气,“吸气的技巧是要象说话一样,是下意识的。——杜瓦” 人为的吸气会使得气息僵硬,“歌唱时,吸入的太多空气会使喉咙、横膈膜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紧张状态。——拜罗” 破坏正确的歌唱。“当学生过分呼吸——自觉时,他们很少能唱得好。——威尔逊”。
(四)气息的灵活运用
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不仅要经常练习基本的呼气之法,还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呼气训练,以使声带和共鸣能更好地协调配合,从润腔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演唱出更好的民族美声,例如“嗽音”“顿音”“截音”“颤音”“沉音”等各种声音的呼气练习。这些声音的练习方法各有不同,如“嗽音”讲究在刹那间把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形成一股强劲、粗散的气流;“顿音”则要把握气息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具有弹性的对抗运动技法。要做到气息的灵活多变,演唱者就需要恰到时机地配合呼吸气的频率,因为演唱前呼吸处于一种生理状态,在呼与吸二者之间的转换时,就要有意地控制气息在歌唱需要的时候及时、巧妙地释放,这样才能发出需要的声音,做好呼吸的有效控制。同样,在演唱过程中换气的时候,也需要巧妙地控制呼吸,做到自然、平和。
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众所周知,吐字是否清晰取决于舌头、嘴唇和下巴等三个部位的运动再加以让气息和声音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具体来看,就是:在吐字过程中,下巴的张弛程度决定了元音“a”“e”“i”的发音。在民族唱法的吐字练习时有时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采用开口的新式来长半元音“i”“e”,而实际却是开口难以唱出标准的元音,使得吐字不清晰。因为下巴是和舌根连接在一起的,开口大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拉力,使得舌头与下巴的紧张程度增大,从而影响“i”元音的发声。因此,如何准确地处理下巴的张弛幅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演唱者要做好嘴唇与下巴的有效配合,根据所要发的音来进行吐字、咬字训练。正确的做法是让舌头与喉结的运动做到自由伸缩,通过舌头的形状变化来配合演唱过程中的发音。
民族唱法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功力,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动人,以情带声;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行腔委腕、动听,韵味浓郁,讲究民族的风格、韵腔;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正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表现极其重要的手段,不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对歌唱咬字、吐字都有严格的要求,即:清晰性、共鸣性、统一性、连续性。做到清晰性又要保持声音的统一、连续性,做到声音良好统一、共鸣,又要唱清楚歌曲的内容。不要过分咬字的清晰,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跟生活中的“说话”不一样,歌唱的语言是由歌声来传送的,在做好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同时,应保持声音的竖、圆。“诗言志,歌咏言”这句话说明歌唱语言和清晰性是多么的重要,只要咬字不对、声音就变样,字不正则腔不圆, 古代音乐家魏良辅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板正为二绝,腔纯为三绝”,可见字正腔圆的重要性。 三、民族唱法的“通道”
声乐艺术里的“通道”一词原本是金铁霖教授提出来的,它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学院派民族唱法的歌唱声音要统一在一个范围之内,不能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一会儿“薄”一会儿“厚”,一会儿“扁”一会儿“平”,一会儿“亮”一会儿“暗”,要把歌唱的声音规范在一条“道儿”上,这就是“通道”。
对于“通道”一词的理解,在金铁霖先生的声乐教学理论中就指出在演唱过程中所采用的共鸣腔管道也就是通道,需要什么样的共鸣腔,就需要发出什么样的音色和音量。共鸣腔的运用,对于演唱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了演唱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有许多音乐学子对共鸣腔的理解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他们普遍认为掌握胸腔、口腔、头腔这三者的唱法即可,亦即胸腔用于中低音区、口腔用于自然音区、头腔用于高音区。殊不知这样的理解和唱法会使演唱出来的声音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致使演唱的作品被弄得支离破碎。而金铁霖先生所提出的“通道”,则指出了共鸣腔体应是相通的一个声音管道,声音在这样的一个管道可以变得字正腔圆。
在歌唱中要求打开歌唱腔体“通道”。腔体“通道”是一个需要协调运作的歌唱系统,只有自然地打开歌唱腔体“通道”,才能使喉咙做到良好的伸缩扩展,因为喉咙只处于一个部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上下腔体的“通道”有效形成,同时产生一种向外扩张和喉结向下的力量。因此,只有先打开歌唱腔体“通道”,才能使喉咙的肌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旦这样的“通道”被有效打开运行后,才能使歌唱生动优美,使声音圆润和动听,从而收获良好的整体演唱效果。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歌唱者在练习时需要仔细识别,运用各种器官细心体会发音时共鸣腔体部位的运作,从而提高发音的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始终要做到让横膈膜保持气息的流畅,使声音更好地走向“头腔”。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方法,歌唱者的能力才能获得质的变化,从而收获更好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唱法的个性及文化修养
个性是一个人的领悟,它象征着独创,它是通过内心严格分析,深入刻画,激动心神的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人在表现艺术中都灌注着自我必然的反映而不是强制产生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就要求歌唱者具备不同的个性,而这又要求歌唱者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要想“俘获”听众的心意,满足听众的品味,收获更好的演唱艺术效果, 这就要求演唱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形成高素质、高品位的综合素养。演唱者当拿到歌词时,如果缺乏文化修养,就难以有效地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旨,准确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一首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歌曲,无疑是触动听众心灵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是歌词、曲谱二者的结晶,更是演唱者演唱手法的结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往往会影响作品表演的声乐、语言和旋律等不同元素的风格。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紅艳艳》高腔凄美,新疆民歌节奏鲜明欢快,蒙古民歌舒缓辽阔,青藏民歌高远奔放等各类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其作品风格、内容形式不同,其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歌唱者应当首先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做到声音、语言、呼吸的统一协调,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以致从心里发出能够与听众共鸣的声音。一位真正的好歌手可以将这些技法掌握得游刃有余,而有些歌手却对此不屑一顾,因而终难以成大家。
歌唱者文化修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所以演唱者除了学习歌唱方面的技巧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要努力地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下功夫,只有艺术家们提高了各方面的修养,再通过他们的思想和相应的艺术形式进行从精神到物质去创作飞跃,把他转化为感性的形象以后,才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和艺术美,才有各种艺术形象异彩纷呈的个性。人们才能从形形色色、相互争辉的艺术个性中去选择去满足。质言之,歌唱者的文化修养认识提高了,才有独立的艺术个性才有独立的艺术。而任何一种艺术要想立足于五光十色、争齐斗艳的艺术之林,都取决于艺术的个性,“艺术不可无我,歌唱不可无情”。艺术的个性就是势力就是生命。而对歌曲演唱中变化的处理是否得当、巧妙,是否有自己的见解、个性,就是歌唱者音乐修养高低的表现了。而近年来声乐大赛增加了文化素质考题,也足以证明歌手的文化艺术修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述几点是掌握民族唱法的基本,而具体演唱训练中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训练中把握好声乐课程的特点,运用科学发声的原理,正确理解歌唱发声及演唱的内涵,才可拥有美妙的歌声。
参考文献
[1]刘湘.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中的“ 通道”“ 支点”论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3):105-107.
[2]吴静.民族唱法音色与语音的关系[J].中国音乐,2012(03):90-95.
[3]刘韧,蒲亨强.“民族唱法”二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76-81,5.
[4]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2):99-101.
[5]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86-89.
[6]张旭东.试论中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2(02):53-56.
作者简介:曾爱艺(1983—),女,汉族,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音乐教师。
【摘要】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唱法,拥有悠久的历史,集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人文历史等特征于一体。我国的民族唱法形式多样、曲种丰富、歌词质朴、情感丰富,自21世纪以来民族唱法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在音量、音高、音质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有一些歌唱者对这样的技法仍然难以把握,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民族新唱法应该注意和把握的四个方面,指出要把声乐学习中声音技巧的掌握和歌唱“通道”技能的运用以及民族唱法的个性文化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歌唱技术更完美、声音位置更统一、歌唱技能更完善和科学。
【关键词】呼吸气息;咬字;吐字;通道;个性及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標识码】A
民族唱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侧重指传统的唱法,后者侧重指现代新唱法。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中学习和练习的民族唱法是根据我国各族人民的演唱风格而形成的,它强调声音统一、真假结合、语言优美、吐字清晰,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性、民族性和科学性以及时代性。下面对如何把握我国民族新唱法的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一、民族唱法的呼吸气息
对于歌唱艺术来讲,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发声的正确、音质的优美及歌唱艺术表现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民族传统唱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充分说明了呼吸的重要性。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我强调以下4点:
(一)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如:《江河水》的开始部分“江河水”的唱腔就加进了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如:《青藏高原》最后一句"那就是青藏高原",在"高原"前就有气口。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类似的歌曲有很多,如:《我爱你中国》《断桥遗梦》《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等等。
(二)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主要利用胸腔呼气,肺的扩张,横膈膜下降,然后腹部的对抗等。用气息来控制声音,找到对抗点。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三)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正确的歌唱中的呼吸其关键在呼的艺术,而不在与吸。“我忠告你要极为注意的不是气息的吸入,而是对它的计划使用。——欧内斯廷·舒曼—汉克” 也就是说关键在控制气息呼出的艺术,人体的呼吸系统就象个橡皮囊,当挤出空气后松开力量,它自己就会反弹回原状。那么在歌唱当中就不需要人为的吸气,“吸气的技巧是要象说话一样,是下意识的。——杜瓦” 人为的吸气会使得气息僵硬,“歌唱时,吸入的太多空气会使喉咙、横膈膜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紧张状态。——拜罗” 破坏正确的歌唱。“当学生过分呼吸——自觉时,他们很少能唱得好。——威尔逊”。
(四)气息的灵活运用
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不仅要经常练习基本的呼气之法,还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呼气训练,以使声带和共鸣能更好地协调配合,从润腔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演唱出更好的民族美声,例如“嗽音”“顿音”“截音”“颤音”“沉音”等各种声音的呼气练习。这些声音的练习方法各有不同,如“嗽音”讲究在刹那间把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形成一股强劲、粗散的气流;“顿音”则要把握气息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具有弹性的对抗运动技法。要做到气息的灵活多变,演唱者就需要恰到时机地配合呼吸气的频率,因为演唱前呼吸处于一种生理状态,在呼与吸二者之间的转换时,就要有意地控制气息在歌唱需要的时候及时、巧妙地释放,这样才能发出需要的声音,做好呼吸的有效控制。同样,在演唱过程中换气的时候,也需要巧妙地控制呼吸,做到自然、平和。
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众所周知,吐字是否清晰取决于舌头、嘴唇和下巴等三个部位的运动再加以让气息和声音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具体来看,就是:在吐字过程中,下巴的张弛程度决定了元音“a”“e”“i”的发音。在民族唱法的吐字练习时有时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采用开口的新式来长半元音“i”“e”,而实际却是开口难以唱出标准的元音,使得吐字不清晰。因为下巴是和舌根连接在一起的,开口大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拉力,使得舌头与下巴的紧张程度增大,从而影响“i”元音的发声。因此,如何准确地处理下巴的张弛幅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演唱者要做好嘴唇与下巴的有效配合,根据所要发的音来进行吐字、咬字训练。正确的做法是让舌头与喉结的运动做到自由伸缩,通过舌头的形状变化来配合演唱过程中的发音。
民族唱法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功力,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动人,以情带声;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行腔委腕、动听,韵味浓郁,讲究民族的风格、韵腔;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正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表现极其重要的手段,不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对歌唱咬字、吐字都有严格的要求,即:清晰性、共鸣性、统一性、连续性。做到清晰性又要保持声音的统一、连续性,做到声音良好统一、共鸣,又要唱清楚歌曲的内容。不要过分咬字的清晰,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跟生活中的“说话”不一样,歌唱的语言是由歌声来传送的,在做好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同时,应保持声音的竖、圆。“诗言志,歌咏言”这句话说明歌唱语言和清晰性是多么的重要,只要咬字不对、声音就变样,字不正则腔不圆, 古代音乐家魏良辅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板正为二绝,腔纯为三绝”,可见字正腔圆的重要性。 三、民族唱法的“通道”
声乐艺术里的“通道”一词原本是金铁霖教授提出来的,它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学院派民族唱法的歌唱声音要统一在一个范围之内,不能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一会儿“薄”一会儿“厚”,一会儿“扁”一会儿“平”,一会儿“亮”一会儿“暗”,要把歌唱的声音规范在一条“道儿”上,这就是“通道”。
对于“通道”一词的理解,在金铁霖先生的声乐教学理论中就指出在演唱过程中所采用的共鸣腔管道也就是通道,需要什么样的共鸣腔,就需要发出什么样的音色和音量。共鸣腔的运用,对于演唱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了演唱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有许多音乐学子对共鸣腔的理解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他们普遍认为掌握胸腔、口腔、头腔这三者的唱法即可,亦即胸腔用于中低音区、口腔用于自然音区、头腔用于高音区。殊不知这样的理解和唱法会使演唱出来的声音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致使演唱的作品被弄得支离破碎。而金铁霖先生所提出的“通道”,则指出了共鸣腔体应是相通的一个声音管道,声音在这样的一个管道可以变得字正腔圆。
在歌唱中要求打开歌唱腔体“通道”。腔体“通道”是一个需要协调运作的歌唱系统,只有自然地打开歌唱腔体“通道”,才能使喉咙做到良好的伸缩扩展,因为喉咙只处于一个部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上下腔体的“通道”有效形成,同时产生一种向外扩张和喉结向下的力量。因此,只有先打开歌唱腔体“通道”,才能使喉咙的肌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旦这样的“通道”被有效打开运行后,才能使歌唱生动优美,使声音圆润和动听,从而收获良好的整体演唱效果。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歌唱者在练习时需要仔细识别,运用各种器官细心体会发音时共鸣腔体部位的运作,从而提高发音的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始终要做到让横膈膜保持气息的流畅,使声音更好地走向“头腔”。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方法,歌唱者的能力才能获得质的变化,从而收获更好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唱法的个性及文化修养
个性是一个人的领悟,它象征着独创,它是通过内心严格分析,深入刻画,激动心神的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人在表现艺术中都灌注着自我必然的反映而不是强制产生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就要求歌唱者具备不同的个性,而这又要求歌唱者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要想“俘获”听众的心意,满足听众的品味,收获更好的演唱艺术效果, 这就要求演唱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形成高素质、高品位的综合素养。演唱者当拿到歌词时,如果缺乏文化修养,就难以有效地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旨,准确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一首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歌曲,无疑是触动听众心灵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是歌词、曲谱二者的结晶,更是演唱者演唱手法的结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往往会影响作品表演的声乐、语言和旋律等不同元素的风格。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紅艳艳》高腔凄美,新疆民歌节奏鲜明欢快,蒙古民歌舒缓辽阔,青藏民歌高远奔放等各类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其作品风格、内容形式不同,其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歌唱者应当首先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做到声音、语言、呼吸的统一协调,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以致从心里发出能够与听众共鸣的声音。一位真正的好歌手可以将这些技法掌握得游刃有余,而有些歌手却对此不屑一顾,因而终难以成大家。
歌唱者文化修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所以演唱者除了学习歌唱方面的技巧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要努力地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下功夫,只有艺术家们提高了各方面的修养,再通过他们的思想和相应的艺术形式进行从精神到物质去创作飞跃,把他转化为感性的形象以后,才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和艺术美,才有各种艺术形象异彩纷呈的个性。人们才能从形形色色、相互争辉的艺术个性中去选择去满足。质言之,歌唱者的文化修养认识提高了,才有独立的艺术个性才有独立的艺术。而任何一种艺术要想立足于五光十色、争齐斗艳的艺术之林,都取决于艺术的个性,“艺术不可无我,歌唱不可无情”。艺术的个性就是势力就是生命。而对歌曲演唱中变化的处理是否得当、巧妙,是否有自己的见解、个性,就是歌唱者音乐修养高低的表现了。而近年来声乐大赛增加了文化素质考题,也足以证明歌手的文化艺术修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述几点是掌握民族唱法的基本,而具体演唱训练中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训练中把握好声乐课程的特点,运用科学发声的原理,正确理解歌唱发声及演唱的内涵,才可拥有美妙的歌声。
参考文献
[1]刘湘.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中的“ 通道”“ 支点”论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3):105-107.
[2]吴静.民族唱法音色与语音的关系[J].中国音乐,2012(03):90-95.
[3]刘韧,蒲亨强.“民族唱法”二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76-81,5.
[4]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2):99-101.
[5]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86-89.
[6]张旭东.试论中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2(02):53-56.
作者简介:曾爱艺(1983—),女,汉族,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