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创新思维;培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A)—0053—01
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认识成效为依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操作实践,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回答。
二、要善于设置有益的环境,激发学生思维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内容,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圆柱体”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两个底面大小不等,高度不等,体积大小难辨的圆柱体学具A、B,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学生见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A的体积大,有的说B的体积大。这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轻重要称,体积大小要量,才能得出结论。”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怎样来算,他们的学习欲望高涨,学习兴趣很浓,这时教师再逐一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三、贴近实际,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水平低,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接受知识,就会使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常见的形式,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向学生介绍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并安排小游戏,在实践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思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使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其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快乐、愉悦地掌握知识。
四、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需要定势思维,解决问题时又怕出现定势思维,这两者是矛盾并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特殊材料,供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后,学生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图形。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思考题:能否用6根火柴摆四个等边三角形。
五、通过课后作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征往往是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超前性,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分析和解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尽量多设计一些非常规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某游戏机厂4天生产游戏机320台,求以同样的速度生产720台这样的游戏机要用多少天?学生用一般方法解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中有关数据的特征,运用线段图,合理巧妙地用新的方法解答。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A)—0053—01
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认识成效为依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操作实践,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回答。
二、要善于设置有益的环境,激发学生思维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内容,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圆柱体”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两个底面大小不等,高度不等,体积大小难辨的圆柱体学具A、B,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学生见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A的体积大,有的说B的体积大。这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轻重要称,体积大小要量,才能得出结论。”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怎样来算,他们的学习欲望高涨,学习兴趣很浓,这时教师再逐一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三、贴近实际,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水平低,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接受知识,就会使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常见的形式,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向学生介绍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并安排小游戏,在实践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思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使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其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快乐、愉悦地掌握知识。
四、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需要定势思维,解决问题时又怕出现定势思维,这两者是矛盾并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特殊材料,供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后,学生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图形。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思考题:能否用6根火柴摆四个等边三角形。
五、通过课后作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征往往是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超前性,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分析和解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尽量多设计一些非常规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某游戏机厂4天生产游戏机320台,求以同样的速度生产720台这样的游戏机要用多少天?学生用一般方法解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中有关数据的特征,运用线段图,合理巧妙地用新的方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