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雪的山。一个水的城。一条石铺的小巷。一方石砌的广场。多少年后,坐着火车,我又来到这里!
雪的山,以砭人肌肤的寒冷,让远道而来者清醒地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参加过文学创作读书班。课堂上可堪记忆的事其实不多,唯一占据整个记忆的,就是这雪的山。招待所里洁白的苹果花,城外万峰寺的万朵山茶,在雪的山一片晶莹的光辉笼罩下,白的更加洁白,红的更加嫣红,使这段日子增添了诸多意趣。这雪的山无处不在,给人以灵感。当时的我,无时无刻不在写诗,每打一个激灵便写一首诗。记得读书班组织去泸沽湖的路上,雪的山上空,一只鹰在蓝天盘旋,想到在高寒的天空振翅,这该需要怎样的勇敢,便脱口说出一句话:“雄鹰用它的翅膀在蓝天写诗!”引得坐在前排一个丽江女孩回眸一笑,她便是后来以《男人传》而引发一场争论的海男。
这些记忆,都与雪的山有关。在我的故乡,只要登上鸡足山之巅,就可看到雪的山在蓝天尽头闪着的寒光。想到海男,我便自然想起在丽江的一些往事。我接触到的许多纳西女孩,与洱海边的白族少女相比,似乎少了些温婉、妩媚,多了些冷冽、刚强,身上都有着雪山的影子,身材、气质更接近于藏族少女。后来,我去了云杉坪,看到在雪山的映衬之下,这片在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半山腰的高山草甸,像一块极富抒情意味的翠绿大地毯时,心里立即涌起了巨大的感动。“蓝。白。绿。蓝的是天空,白的是雪山,绿的是草坪。”——这是我在《云杉坪速写》开篇写下的第一句话。它集中而突出地写出了我初到云杉坪的第一感觉。我听人说,云杉坪纳西语称“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选择这样的地方殉情,自然具有象征意义——真正的爱情,应该像天空一样坦荡,像雪山一样纯洁,像草坪一样温馨。因了这样的发现,我看丽江的视角离不开雪的山了。在丽江我照下的照片,不少都以雪的山为背景。没有雪的山的映照,这座滇西北高原的小城,将会黯然失色,变为一座侏儒式的小城。
当然,丽江的亮丽,除了雪的璀璨外,还有水的明媚。每次来丽江,我总要找到那条穿越古镇的水,沿着水边一条石板砌成的小巷,走向那座由木头和石块垒建而成的古镇。这是一条从时间深处淌出的水,冷冽、清澈、缜密,从古镇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房屋楼舍下淌过。水上有桥,水里有树的影子、日光的影子、房屋的影子,这些影子晃动在一起,组成了一座水的城。脚下橐橐的足音沿着石巷向前延伸,向前延伸,一直通向一堆篝火——那是燃烧记忆中的一堆篝火,火苗热烈而灵动。“啊哩哩,阿哩哩,丽江姑娘多美丽!”歌声从时间深处传来,从记忆深处传来。在丽江读书的日子,夜晚是我们最难忘、最销魂的时光。我们去古城的四方街上逛,在燃烧的火光中跟着纳西少女唱歌、打跳。滇西片文学创作读书班的学员由大理、楚雄、临沧、德宏、保山、怒江、迪庆、丽江八个地州组成。在燃烧的篝火中大家动作一致地跳起了纳西族舞蹈,有几个好酒的学员还在火光熄灭后相邀着去了小店喝酒,回到宿舍后吐得一塌糊涂。
在水的城,随时可以遇到美丽的纳西女子。我记得经常跑到四方街上买吃丽江粑粑,卖丽江粑粑的是一个纳西族少女。同行的W性格倜傥风流,每次去总要问她:“卖什么?”一开始少女总是老实回答:“丽江粑粑。”“还卖什么?”W眼光中透出暧昧的笑。“就卖丽江粑粑。”少女回答。“还卖一样吧?”W的轻佻惊得我出一身汗。最后,少女发觉了,口气冷硬地回答了一句:“还卖一样——卖你!”姑娘的强悍和爽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是纳西少女,还有她卖的纳西粑粑。这香甜而酥软的食品,成了我对丽江的一种永远的记忆。W告诉我,在即将离开丽江的一个夜晚,在四方街的一个篝火旁,一只手牵住了他。侧目一看,他的心一阵紧跳,看到了她——那个无畏的少女。她紧紧拉住W的手,在“啊哩哩”的歌声中,迈动着舞步,身影轻灵。W对她笑,她也笑。W问:“记得我不?”她竟然摇了摇头,让W大失所望。这故事让我心生疑惑,我想,如果我去跳舞的话,她应该是认得出我的,因为每次去买丽江粑粑,她的眼睛里总闪动着一种温暖的笑。
我很留恋那种笑。那是在纳西族少女眼中很难见得到的一种笑。
然而后来我去四方街上,再也未见到那个纳西族少女。读书班结束,我离开了丽江,那个燃烧着篝火的古城,成了心中永远的一个梦。石铺的小巷,石砌的广场,留在雪的山下,也留在我的梦中,我的梦中因此而多了一座雪的山,无时无刻不在闪着晶莹的光。
这座雪山下的古城,是丰富的。她的丰富,不在那缭绕着的无数水声,不在那纷至沓来的脚步,而在于那缭绕水声的发源地,那杂沓脚步的归宿地,一个叫黑龙潭的地方。从读书班所在的招待所往北,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可抵达黑龙潭。第一次到它的身边时,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我还是震动和吃惊。一股股晶莹透亮的潭水从石缝间汩汩喷出,在象山脚下汇成一个烟波晃荡的潭面。晚饭后,读书班的学员常常相邀去黑龙潭边散步,在扶疏的树影和错落的古建筑间梦游般行走。
记得第一次见到东巴文字,就在黑龙潭边的一座古建筑里,这种稀奇古怪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确立了丽江在我心中的地位。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在我足迹所到过的中国城市,很少看到一座城市保留着自己独有的文字。东巴文字,如汉文字一样,是一种象形文字,但却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汉文字逐渐脱离了象形的功能,成为一种形声、会意的抽象符号,而东巴文字却发育不良,停顿在它原初阶段,因祸得福地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东巴文字中的有些字,如太阳、月亮,心脏,我是一看就懂的,在读书班结束时,丽江同学M给我留言,就用了这几个东巴文字。代表我们的友情像太阳、月亮一样永恒长久。
丽江,雪的山下水的城。漶漶的水声浸没了整个城,也浸没了外来者的梦。在丽江,我的每一次出门行走似乎都与水有关。石巷旁边汩汩流水的溪水、河水。在古城边的龙潭水。这些水给我的印象也是特别的。“水像根搓得很紧的绳子”——这是白族形容水流湍急的一句话,这句话一旦翻译成汉语,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在丽江的溪水边,我突然间想起这句话,因为丽江的溪水、河水,奔流的姿态是紧紧的、密密的,像一根搓紧了的绳子。
“阿哩哩,啊哩哩”的歌声,经过很多年的思念,变成了“咣啷啷,咣啷啷”的响声,这是大理至丽江的火车终于开通之后的事。坐着火车去丽江,我一路紧盯前方,“咣啷啷、咣啷啷”的声音恍忽间又变成了“啊哩哩、阿哩哩”的歌声。
首先进入眼帘的,自然是雪的山。紧接着,又看到了那条河水。在进入古城的路口,装模作样地立着两架高大的水车。说它“装模作样”,却又不太确切,水车的叶片没有水的冲击,不会旋转,似乎谈不上“装”和“作”的,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摆设。在过去的年代,这水车是没有的,只有那条穿城而过无声奔涌着的河流。
顺着河水,沿着古巷走进古城,一路上都是店铺、客栈,很多客店都以“东巴”命名:东巴纸坊、东巴精品牦牛肉小店、东巴陶艺店……突然间便想起了过去的岁月。在我认识丽江的时候,她的东巴文字还鲜为人知,至今却成了商贩们的招贴和装饰了,就像城口的水车,不过是一种装饰,一种摆设。当我来到老地方,想要寻找当年卖丽江粑粑的小摊时,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见一个纳西老大妈,拐杖立在墙根,眯着眼,低着头,坐在小店门口晒太阳,她的身旁蹲着一只威武的大黄狗。
在丽江古老的四方街上,散步着很多穿纳西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一个穿白衣白裤,头戴横纹圆帽的青年,拉着一匹高大的马,立在广场中央,拉游人骑马照相,照一次要十元。商品意识已经入侵这个古老的四方街。记忆中保留的东西所剩不多,只有广场西边一座古式的小楼还保留着当年的面貌。沿着一条小街,一路走下去,两旁的货栈密密麻麻,有当街织布的摩梭少女,摆满柜台的各种药材,琳琅满目的纳西族民间工艺品。人流也涌急如搓得很紧的绳子,一路被人推着挤着走,早失去了当年在石板小路听“橐橐”足音时的那份悠然。
我的心禁不住有些凄凉,切实感到了岁月的易逝,就像身边桥下那急急流淌的水。
雪的山还在。但山上的雪似乎已不如记忆中的多,斑斑驳驳的积雪间,露出苍青的岩石。这可不是当年我随时都要以之为背景照相的雪的山。突然便想起一次在昆明开会,丽江作家L说的一句话:“玉龙山的雪也不多了,只要一辆手扶拖拉机就可以拉下来。”当时会场上的人听了无不相顾莞尔,而只有身临其境,我才感到了L君话中所藏的分量。
四方街还在,但梦中的物事早已逝去。雪的山虽然还在,却失去了当年“飞起玉龙三百万”的气势。记得我们是在中午走进古镇的,沿着石巷沿着水声,一路走一路看,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才走进了“啊哩哩”的歌舞圈。打歌的人倒是比当年的还要多,但有了表演的性质。还有不少服装奇异的游客,成分自然比当年复杂,想起了聚首在雪山下的文友,有的已经作古,有的杳无音讯,心情也自然比当年复杂。
记忆中的古镇正在远去。当天晚上,便在一家客栈里重温丽江古镇的旧梦。梦醒时分,店主人已一迭连声催促我们快起床,说车已在等着了。原来,同行者C君昨晚向店主人联系了去束河古镇的微型车。手忙脚乱漱洗完毕,又匆匆吃过早点,便上了微型车,向着束河古镇颠簸着驶去。这一去,让我找到了丽江古镇的许多记忆,尽管我是第一次去束河。
微型车沿柏油马路向雪山方向行驶,一路上田畴开阔,约五公里处突然左转,便进入一段碎石路段,颠簸着前行约2公里,经过了一个很大的村庄,再往前走便见到一个古老的村落,这就是束河。一进束河,我呆住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见到了一个类似大研镇古城四方街的广场,广场四周屋舍俨然,全是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的油漆。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板路面,闲坐的老人,以及石砌的古桥,显示出古朴自然本色,当我来到束河古镇的“三眼井”时,突然便想起了丽江古镇的“署古井”。同样的设置,第一眼井饮用,第二眼井洗菜,第三眼井洗衣,一水三用,不争不抢,表达着惜水爱水的理念。我说:“这束河真是丽江古镇的翻版。”一个导游纠正我:“错了!束河、白沙一带是我们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我们的先民跨过金沙江,从大雪山南下进入丽江坝子,就是首先在这片旷野上创建了他们早期的文明的,这里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
见我要走开,他补充了一句:“应该说,丽江大研古镇是束河古镇的翻版!”
他的话,使我重新用一种倒过来的眼光看束河,确实看出了丽江的很多影子,这些影子是丽江的前身。这次造访,弥补和丰富了我对丽江的认识。束河应该就是丽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看到了记忆中的水,那是一种“像根搓得很紧的绳子”的水,阳光下,水流一股一股地涌动着,清冽异常。在雪的山下水的城度过的那段日子,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水束。一束束水流像一股股索子,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往下拽,我能清清楚楚看清那水束的每一丝纹理。溪水里的缕缕青苔,也被水流扯得很直,像一列列纵队,苍翠得可爱。
束河,我突然想到这古镇的名字。雪的山下,这真是一条拧得很紧的河。雪的山下流动着的河水、溪水,让我想到了纳西少女的眼光。那是一种冷而紧的眼光,凛然而不可侵犯。
沿着河水一路北上,终于来到了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龙潭里的水透明清澈,让我想起了当年所见的黑龙潭。返回途中,我看到临水而居的人家,就在精致的小屋门口汲水饮用,这情景很像我记忆中的丽江。这条清澈的河水,美化了那些溪水边的房舍。很多人家就在河水边开起了客栈,在房前挂上红红的灯笼。一家“漂泊驿站”的广告招牌上,“关不住阳光,关得住春色”的广告词下,镌了三个东巴文字,一眼看去就能明白是“吃、喝、睡”。我在招牌下站立了许久,想起了逝去的日子。
一座雪的山,一个水的城,此时竟在这激越水流的冲激下,在神奇文字的诱发下,变得鲜活起来。在泠泠的水声中,雪的山也瞬间晶莹万丈,似乎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 杨泽文
雪的山,以砭人肌肤的寒冷,让远道而来者清醒地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参加过文学创作读书班。课堂上可堪记忆的事其实不多,唯一占据整个记忆的,就是这雪的山。招待所里洁白的苹果花,城外万峰寺的万朵山茶,在雪的山一片晶莹的光辉笼罩下,白的更加洁白,红的更加嫣红,使这段日子增添了诸多意趣。这雪的山无处不在,给人以灵感。当时的我,无时无刻不在写诗,每打一个激灵便写一首诗。记得读书班组织去泸沽湖的路上,雪的山上空,一只鹰在蓝天盘旋,想到在高寒的天空振翅,这该需要怎样的勇敢,便脱口说出一句话:“雄鹰用它的翅膀在蓝天写诗!”引得坐在前排一个丽江女孩回眸一笑,她便是后来以《男人传》而引发一场争论的海男。
这些记忆,都与雪的山有关。在我的故乡,只要登上鸡足山之巅,就可看到雪的山在蓝天尽头闪着的寒光。想到海男,我便自然想起在丽江的一些往事。我接触到的许多纳西女孩,与洱海边的白族少女相比,似乎少了些温婉、妩媚,多了些冷冽、刚强,身上都有着雪山的影子,身材、气质更接近于藏族少女。后来,我去了云杉坪,看到在雪山的映衬之下,这片在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半山腰的高山草甸,像一块极富抒情意味的翠绿大地毯时,心里立即涌起了巨大的感动。“蓝。白。绿。蓝的是天空,白的是雪山,绿的是草坪。”——这是我在《云杉坪速写》开篇写下的第一句话。它集中而突出地写出了我初到云杉坪的第一感觉。我听人说,云杉坪纳西语称“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选择这样的地方殉情,自然具有象征意义——真正的爱情,应该像天空一样坦荡,像雪山一样纯洁,像草坪一样温馨。因了这样的发现,我看丽江的视角离不开雪的山了。在丽江我照下的照片,不少都以雪的山为背景。没有雪的山的映照,这座滇西北高原的小城,将会黯然失色,变为一座侏儒式的小城。
当然,丽江的亮丽,除了雪的璀璨外,还有水的明媚。每次来丽江,我总要找到那条穿越古镇的水,沿着水边一条石板砌成的小巷,走向那座由木头和石块垒建而成的古镇。这是一条从时间深处淌出的水,冷冽、清澈、缜密,从古镇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房屋楼舍下淌过。水上有桥,水里有树的影子、日光的影子、房屋的影子,这些影子晃动在一起,组成了一座水的城。脚下橐橐的足音沿着石巷向前延伸,向前延伸,一直通向一堆篝火——那是燃烧记忆中的一堆篝火,火苗热烈而灵动。“啊哩哩,阿哩哩,丽江姑娘多美丽!”歌声从时间深处传来,从记忆深处传来。在丽江读书的日子,夜晚是我们最难忘、最销魂的时光。我们去古城的四方街上逛,在燃烧的火光中跟着纳西少女唱歌、打跳。滇西片文学创作读书班的学员由大理、楚雄、临沧、德宏、保山、怒江、迪庆、丽江八个地州组成。在燃烧的篝火中大家动作一致地跳起了纳西族舞蹈,有几个好酒的学员还在火光熄灭后相邀着去了小店喝酒,回到宿舍后吐得一塌糊涂。
在水的城,随时可以遇到美丽的纳西女子。我记得经常跑到四方街上买吃丽江粑粑,卖丽江粑粑的是一个纳西族少女。同行的W性格倜傥风流,每次去总要问她:“卖什么?”一开始少女总是老实回答:“丽江粑粑。”“还卖什么?”W眼光中透出暧昧的笑。“就卖丽江粑粑。”少女回答。“还卖一样吧?”W的轻佻惊得我出一身汗。最后,少女发觉了,口气冷硬地回答了一句:“还卖一样——卖你!”姑娘的强悍和爽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是纳西少女,还有她卖的纳西粑粑。这香甜而酥软的食品,成了我对丽江的一种永远的记忆。W告诉我,在即将离开丽江的一个夜晚,在四方街的一个篝火旁,一只手牵住了他。侧目一看,他的心一阵紧跳,看到了她——那个无畏的少女。她紧紧拉住W的手,在“啊哩哩”的歌声中,迈动着舞步,身影轻灵。W对她笑,她也笑。W问:“记得我不?”她竟然摇了摇头,让W大失所望。这故事让我心生疑惑,我想,如果我去跳舞的话,她应该是认得出我的,因为每次去买丽江粑粑,她的眼睛里总闪动着一种温暖的笑。
我很留恋那种笑。那是在纳西族少女眼中很难见得到的一种笑。
然而后来我去四方街上,再也未见到那个纳西族少女。读书班结束,我离开了丽江,那个燃烧着篝火的古城,成了心中永远的一个梦。石铺的小巷,石砌的广场,留在雪的山下,也留在我的梦中,我的梦中因此而多了一座雪的山,无时无刻不在闪着晶莹的光。
这座雪山下的古城,是丰富的。她的丰富,不在那缭绕着的无数水声,不在那纷至沓来的脚步,而在于那缭绕水声的发源地,那杂沓脚步的归宿地,一个叫黑龙潭的地方。从读书班所在的招待所往北,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可抵达黑龙潭。第一次到它的身边时,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我还是震动和吃惊。一股股晶莹透亮的潭水从石缝间汩汩喷出,在象山脚下汇成一个烟波晃荡的潭面。晚饭后,读书班的学员常常相邀去黑龙潭边散步,在扶疏的树影和错落的古建筑间梦游般行走。
记得第一次见到东巴文字,就在黑龙潭边的一座古建筑里,这种稀奇古怪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确立了丽江在我心中的地位。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在我足迹所到过的中国城市,很少看到一座城市保留着自己独有的文字。东巴文字,如汉文字一样,是一种象形文字,但却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汉文字逐渐脱离了象形的功能,成为一种形声、会意的抽象符号,而东巴文字却发育不良,停顿在它原初阶段,因祸得福地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东巴文字中的有些字,如太阳、月亮,心脏,我是一看就懂的,在读书班结束时,丽江同学M给我留言,就用了这几个东巴文字。代表我们的友情像太阳、月亮一样永恒长久。
丽江,雪的山下水的城。漶漶的水声浸没了整个城,也浸没了外来者的梦。在丽江,我的每一次出门行走似乎都与水有关。石巷旁边汩汩流水的溪水、河水。在古城边的龙潭水。这些水给我的印象也是特别的。“水像根搓得很紧的绳子”——这是白族形容水流湍急的一句话,这句话一旦翻译成汉语,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在丽江的溪水边,我突然间想起这句话,因为丽江的溪水、河水,奔流的姿态是紧紧的、密密的,像一根搓紧了的绳子。
“阿哩哩,啊哩哩”的歌声,经过很多年的思念,变成了“咣啷啷,咣啷啷”的响声,这是大理至丽江的火车终于开通之后的事。坐着火车去丽江,我一路紧盯前方,“咣啷啷、咣啷啷”的声音恍忽间又变成了“啊哩哩、阿哩哩”的歌声。
首先进入眼帘的,自然是雪的山。紧接着,又看到了那条河水。在进入古城的路口,装模作样地立着两架高大的水车。说它“装模作样”,却又不太确切,水车的叶片没有水的冲击,不会旋转,似乎谈不上“装”和“作”的,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摆设。在过去的年代,这水车是没有的,只有那条穿城而过无声奔涌着的河流。
顺着河水,沿着古巷走进古城,一路上都是店铺、客栈,很多客店都以“东巴”命名:东巴纸坊、东巴精品牦牛肉小店、东巴陶艺店……突然间便想起了过去的岁月。在我认识丽江的时候,她的东巴文字还鲜为人知,至今却成了商贩们的招贴和装饰了,就像城口的水车,不过是一种装饰,一种摆设。当我来到老地方,想要寻找当年卖丽江粑粑的小摊时,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见一个纳西老大妈,拐杖立在墙根,眯着眼,低着头,坐在小店门口晒太阳,她的身旁蹲着一只威武的大黄狗。
在丽江古老的四方街上,散步着很多穿纳西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一个穿白衣白裤,头戴横纹圆帽的青年,拉着一匹高大的马,立在广场中央,拉游人骑马照相,照一次要十元。商品意识已经入侵这个古老的四方街。记忆中保留的东西所剩不多,只有广场西边一座古式的小楼还保留着当年的面貌。沿着一条小街,一路走下去,两旁的货栈密密麻麻,有当街织布的摩梭少女,摆满柜台的各种药材,琳琅满目的纳西族民间工艺品。人流也涌急如搓得很紧的绳子,一路被人推着挤着走,早失去了当年在石板小路听“橐橐”足音时的那份悠然。
我的心禁不住有些凄凉,切实感到了岁月的易逝,就像身边桥下那急急流淌的水。
雪的山还在。但山上的雪似乎已不如记忆中的多,斑斑驳驳的积雪间,露出苍青的岩石。这可不是当年我随时都要以之为背景照相的雪的山。突然便想起一次在昆明开会,丽江作家L说的一句话:“玉龙山的雪也不多了,只要一辆手扶拖拉机就可以拉下来。”当时会场上的人听了无不相顾莞尔,而只有身临其境,我才感到了L君话中所藏的分量。
四方街还在,但梦中的物事早已逝去。雪的山虽然还在,却失去了当年“飞起玉龙三百万”的气势。记得我们是在中午走进古镇的,沿着石巷沿着水声,一路走一路看,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才走进了“啊哩哩”的歌舞圈。打歌的人倒是比当年的还要多,但有了表演的性质。还有不少服装奇异的游客,成分自然比当年复杂,想起了聚首在雪山下的文友,有的已经作古,有的杳无音讯,心情也自然比当年复杂。
记忆中的古镇正在远去。当天晚上,便在一家客栈里重温丽江古镇的旧梦。梦醒时分,店主人已一迭连声催促我们快起床,说车已在等着了。原来,同行者C君昨晚向店主人联系了去束河古镇的微型车。手忙脚乱漱洗完毕,又匆匆吃过早点,便上了微型车,向着束河古镇颠簸着驶去。这一去,让我找到了丽江古镇的许多记忆,尽管我是第一次去束河。
微型车沿柏油马路向雪山方向行驶,一路上田畴开阔,约五公里处突然左转,便进入一段碎石路段,颠簸着前行约2公里,经过了一个很大的村庄,再往前走便见到一个古老的村落,这就是束河。一进束河,我呆住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见到了一个类似大研镇古城四方街的广场,广场四周屋舍俨然,全是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的油漆。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板路面,闲坐的老人,以及石砌的古桥,显示出古朴自然本色,当我来到束河古镇的“三眼井”时,突然便想起了丽江古镇的“署古井”。同样的设置,第一眼井饮用,第二眼井洗菜,第三眼井洗衣,一水三用,不争不抢,表达着惜水爱水的理念。我说:“这束河真是丽江古镇的翻版。”一个导游纠正我:“错了!束河、白沙一带是我们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我们的先民跨过金沙江,从大雪山南下进入丽江坝子,就是首先在这片旷野上创建了他们早期的文明的,这里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
见我要走开,他补充了一句:“应该说,丽江大研古镇是束河古镇的翻版!”
他的话,使我重新用一种倒过来的眼光看束河,确实看出了丽江的很多影子,这些影子是丽江的前身。这次造访,弥补和丰富了我对丽江的认识。束河应该就是丽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看到了记忆中的水,那是一种“像根搓得很紧的绳子”的水,阳光下,水流一股一股地涌动着,清冽异常。在雪的山下水的城度过的那段日子,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水束。一束束水流像一股股索子,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往下拽,我能清清楚楚看清那水束的每一丝纹理。溪水里的缕缕青苔,也被水流扯得很直,像一列列纵队,苍翠得可爱。
束河,我突然想到这古镇的名字。雪的山下,这真是一条拧得很紧的河。雪的山下流动着的河水、溪水,让我想到了纳西少女的眼光。那是一种冷而紧的眼光,凛然而不可侵犯。
沿着河水一路北上,终于来到了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龙潭里的水透明清澈,让我想起了当年所见的黑龙潭。返回途中,我看到临水而居的人家,就在精致的小屋门口汲水饮用,这情景很像我记忆中的丽江。这条清澈的河水,美化了那些溪水边的房舍。很多人家就在河水边开起了客栈,在房前挂上红红的灯笼。一家“漂泊驿站”的广告招牌上,“关不住阳光,关得住春色”的广告词下,镌了三个东巴文字,一眼看去就能明白是“吃、喝、睡”。我在招牌下站立了许久,想起了逝去的日子。
一座雪的山,一个水的城,此时竟在这激越水流的冲激下,在神奇文字的诱发下,变得鲜活起来。在泠泠的水声中,雪的山也瞬间晶莹万丈,似乎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 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