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资助这一工作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机制,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开展资助工作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势必让高校资助发挥育人的功能。只有调动参与资助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精准资助模式,抓好教育资助关键环节,实行“全方位”资助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三全育人 资助育人 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2018-C-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12-01
高校资助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资助,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完善并创新资助育人机制,将以资助管理部门经济资助为主的单一工作机制转变成多部门、多形式、多内容的工作机制。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1.资助育人观念意识薄弱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重视资助工作,却忽视了教育,资助的人员主要负责助学金的评选和分配工作,忽视了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的帮助,缺乏通过经济资助实现教育目标的想法和意识。从资助流程开看,学校负责资助的部门评估助学金并组织勤工俭学计划,财政部把助学金发放给学生。即使资助任务已经完成,学生们也会觉得自己是理应得到该笔资助。缺乏人文关怀和精准的教育支持,使学生没有感激和感恩的情怀,不能培养学生的热情、积极和自立性。
2.资助育人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重物质、轻精神”现象是高校存在的问题。在资助过程中只给予物质援助,但忽视了精神贫困。事实上,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作。显然,在资助管理中心只依靠一两名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是不可能完成精准资助工作的,需调动各部门力量参加工作。
3.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资助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资助管理中心开展“诚信教育”、“资助教育”等多种主题活动,辅导员与贫困学生交谈不能准确地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教育,资助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高校在教育资助工作中,必须准确定位资助对象,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1.各部门统一协作,全员资助育人
要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调动高校资助人员的必要条件,让有关人员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以学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把育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经济、心理、情感等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对资助人员定期培训也应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综合素质。除了熟悉我国高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本校资助工作的情况外,还应掌握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拓展资助育人的渠道,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开展全程资助育人。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家访、建档,应当采取公开、公正等方式进行评定,为资助育人工作打好基础。为实现动态管理,学校补助管理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个别重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具体帮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科学的认定和精准资助,通过拓展素质积分的方式,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随访,我们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来实现资助育人。
3.多管齐下,全方位资助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奖、助学金评比,助学贷款申请、还款,勤工助学等日常工作,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高校不仅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迫切需求,还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格。高校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有责任使学生熟悉贷款流程、遵守信用、履行协议,学生应认识到,他们不仅是资助政策的受助者,也是成功实施资助政策的支持者,从而提高学生履行承诺的主观意识和责任感。高校资助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丰富内容,创新资助育人形式
高校要转变传统的资助观念,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创新工作形式,教育学生热爱学校,懂得感恩国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信号推送,对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文化教育,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观认知和自觉情感。高校要形成各部门协作,为学生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等多部门、多内容、多形式、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结语
本文以“三全育人”为理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模式,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教育作用,全面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助学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探索当前的资助教育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对精确补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从始至终形成一个全面的育人格局,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努力培养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参考文献:
[1]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黄韬(1985.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三全育人 资助育人 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2018-C-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12-01
高校资助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资助,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完善并创新资助育人机制,将以资助管理部门经济资助为主的单一工作机制转变成多部门、多形式、多内容的工作机制。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1.资助育人观念意识薄弱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重视资助工作,却忽视了教育,资助的人员主要负责助学金的评选和分配工作,忽视了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的帮助,缺乏通过经济资助实现教育目标的想法和意识。从资助流程开看,学校负责资助的部门评估助学金并组织勤工俭学计划,财政部把助学金发放给学生。即使资助任务已经完成,学生们也会觉得自己是理应得到该笔资助。缺乏人文关怀和精准的教育支持,使学生没有感激和感恩的情怀,不能培养学生的热情、积极和自立性。
2.资助育人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重物质、轻精神”现象是高校存在的问题。在资助过程中只给予物质援助,但忽视了精神贫困。事实上,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作。显然,在资助管理中心只依靠一两名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是不可能完成精准资助工作的,需调动各部门力量参加工作。
3.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资助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资助管理中心开展“诚信教育”、“资助教育”等多种主题活动,辅导员与贫困学生交谈不能准确地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教育,资助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高校在教育资助工作中,必须准确定位资助对象,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1.各部门统一协作,全员资助育人
要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调动高校资助人员的必要条件,让有关人员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以学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把育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经济、心理、情感等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对资助人员定期培训也应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综合素质。除了熟悉我国高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本校资助工作的情况外,还应掌握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拓展资助育人的渠道,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开展全程资助育人。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家访、建档,应当采取公开、公正等方式进行评定,为资助育人工作打好基础。为实现动态管理,学校补助管理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个别重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具体帮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科学的认定和精准资助,通过拓展素质积分的方式,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随访,我们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来实现资助育人。
3.多管齐下,全方位资助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奖、助学金评比,助学贷款申请、还款,勤工助学等日常工作,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高校不仅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迫切需求,还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格。高校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有责任使学生熟悉贷款流程、遵守信用、履行协议,学生应认识到,他们不仅是资助政策的受助者,也是成功实施资助政策的支持者,从而提高学生履行承诺的主观意识和责任感。高校资助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丰富内容,创新资助育人形式
高校要转变传统的资助观念,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创新工作形式,教育学生热爱学校,懂得感恩国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信号推送,对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文化教育,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观认知和自觉情感。高校要形成各部门协作,为学生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等多部门、多内容、多形式、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结语
本文以“三全育人”为理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模式,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教育作用,全面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助学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探索当前的资助教育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对精确补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从始至终形成一个全面的育人格局,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努力培养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参考文献:
[1]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黄韬(1985.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