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差异。方法:1993年以来,分别用身痛逐瘀汤[1]加减内服+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与独活寄生丸内服+滑石粉+手法按摩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痊愈:两组分别为35例与20例;显效:两组分别为5例与10例;实践证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身痛逐瘀汤内服+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的效果明显优于独活寄生丸内服+滑石粉+手法按摩。
关键词:梨状肌综合征身痛逐瘀汤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0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049-02
1临床资料
90例患者中,男64例,女2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7岁,左侧发病者62例,右侧发病者28例;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24天。
诊断依据:①多数患者有急慢性外伤史;②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即疼痛由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一般无腰痛;③骶髂关节、坐骨切迹及坐骨神经走行有压痛点,臀中部可扪及条索状、块状硬物;④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2];部分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阴性;⑤腰椎×线片及椎管造影阴性。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观察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身痛逐瘀汤去地龙加附子(制)内服: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秦艽12g,怀牛膝10g,炒五灵脂10g,没药10g,香附6g,川芎6g,炙甘草6g,羌活6g,上药加水500ml,浓煎取汁250ml,分2次温服,1剂/日,服用15天左右。
2.2按摩治疗: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先外搽:麝香祛痛搽剂适量(通常1ml左右)。(湖北蕲春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成分:人工麝香、红花、樟脑、独活、冰片、龙血竭、薄荷脑、地黄、三七。性状:为橙色澄清液体,气味芳香。具有活血祛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各种关节疼痛。孕妇及乙醇过敏者慎用)。等药液在患部皮肤上浸透2分钟左右,次用手法按摩,穴位:①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②环跳:[5](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③居髎:(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④风市:(大腿外侧中间,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用手法按压腰阳光、居髎和风市穴,重点是反复弹拨环跳穴,亦可用肘尖按压环跳穴。整个手法过程为30分钟左右。每日1次,每5次为一疗程。通常手法治疗三个疗程。
对照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采用独活寄生丸内服+手法按摩治疗。独活寄生丸: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功效:养血舒筋,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屈伸不利。主要成份: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独活、杜仲、防风、茯苓、甘草、牛膝、秦艽、肉桂、桑寄生、熟地黄、细辛。本品为黑褐色大蜜丸,每次1粒,每日2次,服用15天左右。另外,采用医用滑石粉适量,外撒于梨状肌部位,起到润滑皮肤作用,手法操作和疗程与观察组相同。
3治疗結果
90例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55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梨状肌尚有轻度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15例;进步: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改善,10例。差:症状无改善者,10例。
4疗效标准
优:患肢疼痛消失,行走如常,恢复日常工作与生活者;良:疼痛基本消失,能够行走,但行走时间较长时,患肢有不适感者;可:患肢疼痛减轻,小腿、足部仍有酸胀麻木感者;差:症状无改善者。
4讨论
梨状肌是位于臀部深层的一块肌肉。坐骨神经大多在其下方或肌腹之间穿出。当梨状肌受损后,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等一系列症状,即称为梨状肌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6]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甚者为痛痹”。而身痛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没药活血化瘀止痛,羌活、秦艽驱风散寒,香附行气活血;去地龙是因为地龙性寒之缘故。加附子[3]是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止痛,且善部补命门之火,益五脏之阳,其性善走,无处不到,为温补命门之主帅,回阳救逆之要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精当,共奏:祛瘀血、通经络、止痹痛之功效[4]。必须说明:附子有毒,生用尤烈,炒制和先煎均可降低其毒性。手法点按:腰阳关、环跳、居髎、风市穴,均能收到改善腰腿痹痛之功效。重点是反复弹拨环跳穴,能增强梨状肌肌纤维的伸缩性,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梨状肌营养状况,松解梨状肌粘连与痉挛,从而消除坐骨神经嵌压,达到治疗之目的。手法按摩之前麝香祛痛搽剂,能渗透到梨状肌等部位,有很好的舒筋活络止痛作用,优于滑石粉。
参考文献
[1]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45
[2]梁力建,《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69
[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9
[4]王绍增,《奇效方歌千首》,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5
[5]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1
[6]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84
关键词:梨状肌综合征身痛逐瘀汤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0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049-02
1临床资料
90例患者中,男64例,女2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7岁,左侧发病者62例,右侧发病者28例;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24天。
诊断依据:①多数患者有急慢性外伤史;②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即疼痛由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一般无腰痛;③骶髂关节、坐骨切迹及坐骨神经走行有压痛点,臀中部可扪及条索状、块状硬物;④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2];部分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阴性;⑤腰椎×线片及椎管造影阴性。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观察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身痛逐瘀汤去地龙加附子(制)内服: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秦艽12g,怀牛膝10g,炒五灵脂10g,没药10g,香附6g,川芎6g,炙甘草6g,羌活6g,上药加水500ml,浓煎取汁250ml,分2次温服,1剂/日,服用15天左右。
2.2按摩治疗:麝香祛痛搽剂+手法按摩:先外搽:麝香祛痛搽剂适量(通常1ml左右)。(湖北蕲春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成分:人工麝香、红花、樟脑、独活、冰片、龙血竭、薄荷脑、地黄、三七。性状:为橙色澄清液体,气味芳香。具有活血祛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各种关节疼痛。孕妇及乙醇过敏者慎用)。等药液在患部皮肤上浸透2分钟左右,次用手法按摩,穴位:①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②环跳:[5](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③居髎:(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④风市:(大腿外侧中间,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用手法按压腰阳光、居髎和风市穴,重点是反复弹拨环跳穴,亦可用肘尖按压环跳穴。整个手法过程为30分钟左右。每日1次,每5次为一疗程。通常手法治疗三个疗程。
对照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采用独活寄生丸内服+手法按摩治疗。独活寄生丸: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功效:养血舒筋,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屈伸不利。主要成份: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独活、杜仲、防风、茯苓、甘草、牛膝、秦艽、肉桂、桑寄生、熟地黄、细辛。本品为黑褐色大蜜丸,每次1粒,每日2次,服用15天左右。另外,采用医用滑石粉适量,外撒于梨状肌部位,起到润滑皮肤作用,手法操作和疗程与观察组相同。
3治疗結果
90例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55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梨状肌尚有轻度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15例;进步: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改善,10例。差:症状无改善者,10例。
4疗效标准
优:患肢疼痛消失,行走如常,恢复日常工作与生活者;良:疼痛基本消失,能够行走,但行走时间较长时,患肢有不适感者;可:患肢疼痛减轻,小腿、足部仍有酸胀麻木感者;差:症状无改善者。
4讨论
梨状肌是位于臀部深层的一块肌肉。坐骨神经大多在其下方或肌腹之间穿出。当梨状肌受损后,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等一系列症状,即称为梨状肌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6]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甚者为痛痹”。而身痛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没药活血化瘀止痛,羌活、秦艽驱风散寒,香附行气活血;去地龙是因为地龙性寒之缘故。加附子[3]是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止痛,且善部补命门之火,益五脏之阳,其性善走,无处不到,为温补命门之主帅,回阳救逆之要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精当,共奏:祛瘀血、通经络、止痹痛之功效[4]。必须说明:附子有毒,生用尤烈,炒制和先煎均可降低其毒性。手法点按:腰阳关、环跳、居髎、风市穴,均能收到改善腰腿痹痛之功效。重点是反复弹拨环跳穴,能增强梨状肌肌纤维的伸缩性,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梨状肌营养状况,松解梨状肌粘连与痉挛,从而消除坐骨神经嵌压,达到治疗之目的。手法按摩之前麝香祛痛搽剂,能渗透到梨状肌等部位,有很好的舒筋活络止痛作用,优于滑石粉。
参考文献
[1]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45
[2]梁力建,《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69
[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9
[4]王绍增,《奇效方歌千首》,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5
[5]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1
[6]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