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傩文化进校园 传统艺术谱新篇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隆咚隆……哈——”鼓角声空远、厚重而急促 ,尖叫声响亮、整齐而干脆,伴随而来的是一群假面披发的小演员们。他们头戴面具,手持花枪,腰扎红巾,下穿靠腿,赤脚半裸身,时而进,时而退,时而齐声大吼,绕场数周,舞步夸张诙谐,举止若戏。似驱逐瘟疫,又似祈祷上苍,更似喜庆丰收。眨眼之间,又面具陡变,和着风格迥异的柔美乐声,小演员们走鱼场路穿花(古时傩舞的台步),钻格子(一种队形变换)。当你还正在陶醉中,忽地又大吼一声,操场上呈现出清晰的“天下太平”字样,顿时掌声如雷,喝彩不断。这是升钟小学在四川省《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成果》推广会现场表演的节目,名为《面具舞》,是该校根据民间传统文化“傩”而创编的一百多人参演的大型舞蹈。
  何谓“傩”?从远古走来的傩文化,由于时代文明和古代原始传统文化的历史距离,在今人眼里几乎没有印象。作为“非遗传承学校”的升钟小学,为了弘扬民间艺术,为了用优秀的地方文化浸润校园生活,让全校师生享受独特的生命体验,我们着眼于地方傩文化的艺术价值,走上了对“傩”的研究、学习、传承之路!
  一、地方“傩文化”被认定为“川剧灯戏”的活化石
  (一)、民间艺术“傩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升钟小学地处美丽的升钟湖畔,与古老的双峰乡比邻而居。吸纳山川之灵秀,库区人民更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杜氏傩戏”是双峰乡杜南楼一家祖辈八代相传的特色戏种,历时200多年。它的演出程式是傩、坛、灯的艺术融合(傩——驱赶疫鬼;坛——民俗中的神坛;灯——有唱灯的说法)。它的唱腔叫“灯弦调”,又称“胖筒筒”。音乐一般源于民间小调及神歌、佛歌、嫁歌、坛歌以及道教音乐;它配套使用的乐器有盆鼓、角号、道琴、小锣、钹钗、包锣、马锣;它使用的面具造型夸张,有的刚正肃穆,有的安定祥和,有的狰狞恐怖,有的滑稽可笑,形态各异,古怪生动,面具在着色上也别有深意,如: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暴、蓝为莽、绿为侠,金银为神妖等;它的服饰及表演极具特色:男的穿黑、女的穿青色,绣金花,扮鬼者一般头扎红巾,下穿靠腿,赤脚裸身。在表演时动作孔武粗放,不时变换面具,恶者使人心惊肉跳,慈者使人安定祥和,滑稽者使人捧腹大笑,乐而忘忧……由此不难看出杜氏傩戏是一门融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被戏剧界成为“川剧灯戏的活化石”。
  (二)、艺术瑰宝“地方傩文化”濒临失传
  地方“傩文化”它历经了时代的沧桑,加之年代久远。而地方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当地交通、文化水平、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了典型的“地缘传承、亲缘传承、业缘传承”,有时还要遵守一些特别的规约,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嫡系不传远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当下商业经济繁荣,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往往被改头换面、圈羊扭曲,商业化、舞台化的情况特别突出。古老的“傩”面临失传,甚至现代很多人把“傩”读作“滩”或“难”……因此,我们作为教育人有必要、有责任找到新的传承方式,努力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危机。学校立足校情,本着传承地方文化、丰富美育内容、教育孩子们热爱家乡的单纯目的,毅然走上了“传承”的探索之路。学校依据国家政策,依靠当地政府、家长以及文化馆等的帮助、配合,将古老的地方“傩文化”挖掘、提炼引入校园,开发了校本课程,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并将“傩”的精华渗进课堂,力争古老的傩艺术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傩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二、地方“傩文化”在校园欣然“绽放”
  近年来,学校承研了《川北古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实验课题,除了从经费、制度上加以保障外,对当地古傩艺术坚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民间杜氏傩艺人走进校园,对师生进行口传身授,让老师走出去实地学习。请学者专家对杜氏傩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文本、编写了校本教材《川北古傩》。古老的“傩文化”,从此在校园里绽放异彩。
  (一)、“傩文化”走进校园,教师的艺术课程意识增强了
  通过对川北古傩的研究,老师们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增强了,能力提高了。老师们利用教材资源将古老的傩文化在不扭曲原貌的基础上大胆研究和创新,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着眼于川北古傩优美的唱腔,鲜艳的色彩,怪异的造型,粗犷有趣的舞姿以及对原始音乐的了解、认识,自制教具、自编教材、自制乐器、自创乐曲,将其艺术精髓融入课堂教学。学校各年级开设了“傩面具制作课”、“民间舞蹈课”、“乐器制作课”,成立了“班级表演队”、“校级表演团”,设立了相关的才艺展示活动室、小舞厅、小戏楼等。将美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构架为学科知识迁移系列、艺术课活动系列、课外活动系列。让老师们成为研究、探索、实践的主体,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体。学校逐步向“一师一艺,一生一长”的艺术教育目标靠近。
  (二)、“傩文化”走进课堂,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杜氏傩戏是一门融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杂技、杂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当《川北古傩》走进课堂,丰富了教材内容,教师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得“德的熏陶、学的技艺、做的情趣和美的享受”。再凭借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让人难忘的是四年级的张老师上的一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校本课程傩戏片断《仙娘记》,在教会孩子们唱法后,要求同学们分四组以表演的方式模仿唱段表现的情景。一阵讨论和准备后,表演开始了,第一组出演的是几位女生,她们学仙娘的样子,唱着仙娘的古曲,翩翩起舞,同学们用手拍着文具盒、桌子、配以节拍,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接着第二组上来,一个虎头虎脑的男生提议道:“仙娘舞姿虽好,但没有道具,本组要给她打扮打扮。”于是,有的拿来红领巾系头花,有的拿来纱巾系在手上作飘带,有的拿来衣服系在仙娘腰上当裙子……轮到第三组的同学表演了,他们扮成男女两组对起歌来,女:什么弯弯弯上天?男:月亮弯弯上天。女:什么弯弯金灿灿?男:河水弯弯金灿灿……对歌未完,第四组的小画家们在黑板上画起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弯弯的月亮,金灿灿的河水,红艳艳的辣椒,蜿蜒的大路伸向山间……那一腔一调,一招一式,让孩子们的质朴、纯真、艺术天赋、由衷的快乐尽显,如此的乐于接受民间艺术,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也意味着古傩艺术在校园有它生存的沃土。   (三)、“傩文化”走进生活,增强了师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
  有参与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会萌发创新的欲望。传统的手工制作也许具有创新的快乐,但大多缺乏趣味性,而“傩”善以怪异生动
  ( 下转第页)
  ( 上接第页)
  的面具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及思想感情,有其独特的快乐体验。我校5.2班的杜老师就把一堂活动课变成了快乐的“化妆舞会”。课上,老师播放了“傩舞”片断后,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此舞的特点:他们都戴着面具表演,杜老师趁热打铁:“大家想戴着面具开一个舞会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太想了”。有的同学马上站起来扭动屁股,跃跃欲试。杜老师笑着说:“别急,别急,我们还没面具,怎么表演呢?”杜老师总结了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等特征后,给同学们样扮了个十分夸张的鬼脸,让大家试着做做不同材质的面具(要求就地取材,如硬纸板等……)。顿时,教室里稀里哗啦,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各式各样的面具做好了:米老鼠、唐老鸭、孙悟空、猪八戒……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杜老师和同学们戴着自己做的面具跳啊、唱啊……有同学感慨:“我真想杜老师多上几堂这样的美术课!”
  学校艺体组将傩戏中的乐器,如:盆鼓、道琴、大锣、钹钗、角号等与生活中的脚盆、钢盆、竹梆、铁皮、锄镰刀斧交织在一起,师生共同创制了170件土乐器,创编了《山里娃娃喜洋洋》曲谱,铿锵有力又不失美感的打击乐时常在边远的农村小学回荡。
  傩戏中的民间小调优美动听,易记易唱。课题组把《仙娘记》、《半夜阳雀》、《对花》、《唱五更》等加以整理、包装,组建了千人合唱团,把当地的高跷、竹马、旱船、秧歌与傩面具结合,配上大头娃娃,创编了《新春乐》大型民间艺术节目,师生们把傩文化所代表的内涵和孩子们赋予它的现实意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古老的“傩”艺术得以传承,得以创新,以更鲜活的生命力在校园欣然绽放。
  三、“古傩文化”让山里学校硕果飘香
  艺术让人心旷神怡,而民间传统艺术更是多姿多彩,我们对地方艺术资源的挖掘,让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具特色。不仅让每个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最基本的艺术教育,更让他们感受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先辈们的无穷智慧。他们在这种快乐中更加热爱学习,热爱艺术,热爱家乡。孩子们以九十多人的大队伍多次登上了四川省、南充市春晚舞台。升钟湖第五届世界钓鱼节,升钟小学的傩艺术小传人戴着自制的面具、服装、土乐器,给来自23个国家的朋友进行表演。孩子们和傩艺术在中外游客的掌声中,在摄像灯光的闪烁中走出了本土,走向了世界。央视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学校选送的《傩面具》课堂教学参加“全国中青年教师校本地方教材课堂教学竞赛”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校本教材《川北古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优秀文化传承学校”;2013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项目学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傩文化的传承与复活,让我们痛并快乐,它也让山里孩子在边远的家乡快乐成长。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将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让传统艺术在学校这片沃土奏响更优美的乐章。
  作者  :邢宗超 蒲七五 宋彩虹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文字设计更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大家在为某个优秀的文字设计拍手叫绝的时候,可否想过设计师们在不为人知的设计背后又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代价?我们眼中奇特的艺术字体都是设计师经历了大量繁复设计、应用、修改,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  【关键词】:字体设计;文字编排;创意  文字是人类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字体设计自人类有了自己的文化后就随之出现了,其历史几乎与人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了我自己的理性认识(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生活中的观察与实践)阐述了对室内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时过境迁,在国内的室内设计行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深思与解决。一是,从主观设计环境的角度上来说:国内部分设计者综合素质不高;室内设计依然缺乏创新性、抄袭严重,设计作品没有“灵魂”,没有民族性;人们对室内设计审美观的扭曲;  二是,从客观设计环境的角度上来说:大部分
期刊
【摘要】:罗丹一生钟爱艺术,崇拜自然,始终坚持人格的忠诚。此嘱词是罗丹在垂暮之年为青年艺术家所述忠诚恳切之言。也正是因为罗丹在艺术上的见解之深,造诣之高,使得他在嘱词中对年青一代恳切地教导更让人为之感动。罗丹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关键词】:罗丹;艺术;自然;真实  “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罗丹忠于自然,热爱自然,甚至于服从自然。在葛塞尔就《丑之美》中老女人的丑
期刊
【摘要】:一个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他所融入到表演中的不止是技巧和情感,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听到的音乐。在学习钢琴的时候,单单只对单一的乐器有所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和声知识等作曲理论、科学的音乐研究方法、跨学科知识的积累等等都是在对音乐诠释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关键词】:钢琴;民族音乐学;学习行为  一、乐器学中的钢琴  (一)、作为硬件的钢琴  所谓的硬件即指乐器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抽象艺术,简单介绍了东西方的抽象艺术的区别与雷同,分析了西方的抽象艺术中的闪光点以及东方抽象艺术的精髓。  【关键词】:东方;西方;抽象艺术  关于东西方的抽象艺术,首先提到的是关于抽象。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很多人认为抽象画是对情感的宣泄,只是将色彩
期刊
【摘要】:通过东西方对抽象的表现,不难看出,较之西方不造成具体物象联想的追求,而且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发展,东方在抽象的表达上更适合用写意来描绘,直到后来以创新来作为发展的动力,并且从西方的抽象中汲取精华。  【关键词】:“冷”抽象;“热”抽象;东西方对比  我对抽象的认识始于中学美术课本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上楼梯的裸女》。其中我对《上楼梯的裸女》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当时我煞有介事的盯着那幅画
期刊
【摘要】:流动是什么?无论是物质比喻还是理论表达可能都说不清楚,只能说是一种气脉流转的艺术风格,想真正的用物质的体现来形容它很难,但是它却或实物或抽象的存在于我们身边。诗歌的表达、绘画的空间凝固、音乐的流动抒情还是建筑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流动就在我们身边。其中建筑的流动空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从西方的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莱特的“流水别墅”到东方古建筑大到气势磅礴的故宫,小到邻家的四合院,无
期刊
【摘要】:拉斐尔前派在英国艺术和文学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和开拓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反抗精神让他们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他们的怀旧、尚古意识让他们没有像之后的印象派一样走向现代艺术。但是不可否认,拉斐尔前派对“古典主义”向现代艺术演变有着开拓性的意义,这奠定了拉斐尔前派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象征主义;自然主义  十九世纪中叶,一群英国年轻人
期刊
【摘要】:《纤秾》是司徒空所著的《二十四诗品》中对诗歌美学和鉴赏中的一品,表现一种纤秀秾郁的艺术风格。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而纤维艺术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的材料,以其纤细而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和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在当代依然焕发着动力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这种艺术形式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纤秾;公共艺术;纤维  1、对纤秾的理
期刊
【摘要】: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家,服饰文化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这其中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审美价值、特有的文化特征更是层出不穷、交相辉映。本文着重描述了在六朝服饰的舒展飘逸,隋唐服饰的洒脱俊逸,汉服饰文化的柔美超逸,以此反映中华服饰文化之美。  【关键词】:服饰;六朝;隋唐;汉服;飘逸;文化  中国的古代服装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徐徐展开
期刊